APP下载

协同育人模式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困境
——以西安欧亚学院社区化改革为例

2021-11-22陈振星周岚王珅晨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社区化分院民办高校

文/陈振星 周岚 王珅晨

《高等教育法》中将民办高校定义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民办高校无法在财政经费上获得国家的支持,加上民办高校的办学时间普遍不长,社会认可程度还有待提高。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办学的“底线”与“红线”,民办高校一边要解决学生管理上的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花更大的精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下,民办高校必须要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创新,运用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提升对学生的服务质量[1]。

本文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对学院从2015年开始的学生事务社区化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为今后同类型民办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时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西安欧亚学院社区化改革现状

在效仿书院制改革模式的大背景下,西安欧亚学院在2015年开展了社区化改革,将传统专业分院中的“学术事务”与“学务事务”相分离,由专业分院专门负责“学术事务”,新建5个社区专门负责全校学生的学务事务。社区化打破了原本按照班级的住宿体系,将不同分院、专业、年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个社区共同生活学习。每一个社区都由若干栋住宿楼组成,建筑自成一体,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研讨、实践活动和校园生活的各类需求。每个社区配备若干辅导员,按照楼层和宿舍进行学生管理。经过6年的运行,西安欧亚学院已形成了8个各具特色的青年社区,社区成为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场所、师生亲密互动的场所、不同思想汇集碰撞的场所,社区成为人才培养中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二、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社区化改革的初衷是将学术与学务相分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改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体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社区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一)社区改革合法性危机

2005年,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就开始了书院制改革,其他高校纷纷跟进,由此衍生出“书院制”“学区制”“社区制”等多种模式。据了解,除了南方科技大学将书院制改革纳入到了“大学章程”之外,其他学校还没有在“大学章程”中提到书院制或社区化。此外,西安欧亚学院也未在章程制度层面赋予社区化改革合法性定位,仅仅根据领导层的意志或者学生的诉求来推进。“社区化”改革打破了建立在专业院系组织上的传统管理模式,挑战了组织内部原有的路径依赖和运作习惯,使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在一定程度上给分院教学和学校其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其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

(二)社区教育功能缺乏设计

教育功能是社区存在的逻辑起点,国内大部分的书院制学校大多数是将书院制看作是实施通识教育的组织单位,教育和文化功能是书院制的核心功能。但是,由于独立的通识教育学院的存在,欧亚学院社区的功能更多的是以实施生活教育为主,其教育功能的属性被严重弱化。虽然社区已形成了一系列的主题性学生活动,但由于社区成立时间较短,且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中,这些教育活动在设计上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内容过于零散化,随机性强,远未形成文化上的积淀与传承。因为缺乏文化属性,学生无法潜移默化地在社区中进行文化熏陶,社区也无法成为学生的精神乐园。长期以来,社区被学生自我定义为一个仅有学生生活管理功能的机构,不利于社区未来的建设。

(三)社区与专业分院协同匹配性差

理想中的社区与专业分院关系应该为矩阵式协同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各司其职,协同育人。但是,从运行的四年来看,实际情况与理想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社区与专业分院职责边界过于清晰。专业分院主要负责“学科为本”的专业教育,社区负责“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和学生生活服务,而学生是一个统一的个体,其在专业知识和素养上的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于“界限清晰”的两套管理系统的存在,人为“割裂”了学习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体验。

第二,专业分院与社区不可避免地会在资源配置、权力分配和学生时间安排上存在竞争关系。分院认为社区活动会侵占用专业教育的时间,削弱了学生对学院、专业和班级的认同感。入党、奖学金、助学金评选等决策权主要在分院或社区,在利益的“驱动”下,学生会有倾向于参加活动。

第三,社区与分院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空白地带”。而在社区化运行过程中,由于专职人员的流失、分院工作重心的转移、学生事务业务的变化和发展,逐步出现了社区与专业分院相互扯皮、相互推诿及两不管的“空白地带”。

三、协同育人模式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中社区建设的具体方案

(一)支持性制度环境的塑造

完善、有序的支持性制度是社区健康发展的基础,要用系统性思维开展社区化改革的制度构建,做好顶层设计,塑造支持性制度环境。首先,要解决社区化改革的合法性危机,保障社区制度环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社区化改革写入学校的《大学章程》,避免由于领导换届和机构调整给社区化改革带来的外部冲击;其次,要从制度层面明确社区与专业分院之间的业务协同关系,明确分院、社区各自定位,引导分院、社区从“分离”走向“融合”。如社区可以改变目前学生完全混住的现状,按照专业大类进行“相对集中”住宿,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分院;专业分院也可以对与之匹配的社区投入更多的资源,将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放到社区中进行,更好地支持社区活动与文化的构建。最后,要从校级制度层面引导专业分院优秀教师进入社区,在不影响分院正常的教学的基础上,在社区承担一定的学生辅导工作。

(二)探索协同育人模式下的社区运行模式

社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学生发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的社区学习环境。社区教育绝不是削弱专业教育,而是专业教育在课外的延伸与补充。为此,在协同育人培养理念指导下,社区在运行时要明确自身的功能与特质:第一,社区是负责学生管理和服务的组织,承担全校范围内的所有学生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第二,社区是一种教育组织,主要是以非形式课程和第二课堂为抓手,全方位实施基本素养教育;第三,社区是文化组织,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与社区导师的交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社区的文化身份,增加对社区的认同感;第四,社区是一种学生进行自我影响的平台。学生在社区中通过朋辈互助、学习支持中心等渠道和手段,在社区开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三)加强社区与专业分院的协同育人关系

社区与分院两套班子分别对同一学生主体进行管理,二者之间在协同育人上的关系处理一直是社区学生管理中的难题。因此,要加强二者间的联系,促进二者在育人方面的协同。

1.完善分院、社区之间沟通机制

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彼此的信息共享,既让社区辅导员了解学生在分院的学习情况,也要让分院老师了解学生在社区的表现,全面地对学生在校行为进行精准描述,还原“完整”的学生。此外,通过信息共享,也有利于学生事务人员及时发现、精准解决学生需求,对学生行为异常数据及时进行干预;要建立起社区与专业分院的联席会议等联络渠道,定期组织社区与分院进行与学生相关的重要事务的交流,更好地支持双方的工作。

2.推进导师制

导师制是现代大学在实施书院制时的核心要素。在西方住宿制大学中,每个书院都会配备一定数量的导师,这些导师既是某个分院的专业教师,又是某一社区兼职的导师,导师始终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确教师的“双重身份”,引导专业教师进入社区做导师,将自身的学术造诣和教育能力在社区的素养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释放。针对专业属性较强的社区,可以聘请分院院长、资深教授作为社区的“精神领袖”—总导师长,可以调动起专业分院院长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分院师资更好地支持社区建设,促进双方育人协同。

3.系统规划社区活动

将社区活动与分院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作为第一课堂的延展。以“学”为中心,围绕学生发展,让全校师生达成以学生为本的共识,在分院与社区之间建立交互式、异步式、多任务的协同平台,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分院从学生管理等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负责专业的传授及创新,致力于推动专业教学和学术创新。社区组建各类社群,承担课前准备、课后浸润等教学辅助任务,鼓励兴趣驱动、探究性学习,同时围绕分院教学,系统地规划第二课堂活动,以社区活动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承载,为学生课堂知识内化提供平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投入度,保障育人效果。

随着学生事务的不断发展,社区化改革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学生事务带给学生的是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容淡定的气质、优雅自信的谈吐等,而这些新体验无疑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猜你喜欢

社区化分院民办高校
探秘霍格沃兹分院式
试论农村村组职能社区化
来听,分院帽之歌
微信群:民族村落的“再社区化”——基于一个彝族村的微信群观察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型公立医院联办分院药剂科管理之探索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