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精智就业”指导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
2021-11-22杨碧霞
文/杨碧霞
一、民办高校“精智就业”服务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21年达到了909万,再创历史新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引导学生踏上适合的职业发展道路是民办高校的责任[1]。特别对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克服高校办学同质化问题,找到适合的办学定位,实施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使毕业生就业能力得到企业的认可,同时赢得社会声誉。围绕“互联网+”“六稳六保”国家战略,开创精智就业服务平台和加强指导服务队伍的建设也成为民办高校工作的必然之选。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尤其是当下,民办高校需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团队能力提升建设,深化就业指导服务的力度[2],以拓展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实现毕业生更精准和智慧就业的目标。
二、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现状
经笔者调研发现,大部分的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队伍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第一类是从事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的专职人员,主要负责日常行政工作,即传达上级部门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和文件;完成学校文件起草、编写、发布等;开展就业率统计、上报工作;办理毕业生就业派遣手续;不断规范就业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等工作。积极与用人单位对接联系,组织开展多形式校园招聘活动及就业讲座、沙龙;在各类平台搜集就业招聘信,经过分析、筛选、整理后发布。开展国家就业项目的宣传组织工作,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就业政策宣传等就业教育活动;进行个性化职业咨询与辅导;开展各类生涯规划、求职面试等大赛活动。调研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毕业生就业意向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撰写学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分析研究报告。第二类是承担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课程的教师,他们由辅导员、从事就业创业工作的人员和部分专业教师组成,属于兼职代课。第三类是各院(系)专职辅导员及学工主任,他们是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直接落实与对接者。要持续关注毕业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就业咨询、心理疏导等宣传与指导服务工作,同时协助做好毕业生就业统计、派遣、就业信息发布、就业跟踪调研等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保证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专业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但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人员大都是兼职人员,明显专业化程度不够,虽建立了机构,但专职人员极少。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要求需要及时、准确,但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承担了大量的繁琐事务,工作任务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升自己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行政管理职能较为突出,而服务职能有所欠缺,没有切实发挥就业指导服务对学生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作用。同时,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涉及就业政策、经济发展形势、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产业发展趋势、职业规划、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所学专业单一,人业务能力相对薄弱,专业背景与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性,容易导致指导服务人员专业理论不全面、指导不规范的情况。
现有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的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队伍人员多为毕业班辅导员,他们工作纷繁复杂,可以说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容易出现工作疲惫、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的现象。如就业政策、信息推送不及时,不能够全面覆盖毕业生,导致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了解到就业资讯。就业手续办理流程了解不全面、不透彻,导致学生多跑路,没有精准化的一对一就业指导等现象。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考核、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就业激励机制还需不断建立健全。
三、民办高校“精智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严把选录标准,重在建设培训,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精智就业”指导和服务队伍
人岗匹配,严把招录。招聘适合的人才是专业化就业指导和服务队伍建设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专业化水平提升的保障。因此,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队伍建设应该严格选拔条件,确定严格用人标准。民办高校“精智就业”指导和服务队伍更应该关注于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招聘时更应该侧重具备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学、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背景和经历的人才。
建立“四能”专业化队伍。要有“四能”。一是能指导,在信息化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结合国内外经济、政治、产业等发展趋势从职业发展上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教育和指导。二是能咨询,能够针对就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学生提供有效咨询辅导和服务,分析学生的就业意向,精准定位就业目标,积极搭建就业实践平台,促使知识向素质技能转化。三是能研究,通过“精智就业”思想与平台研究,不断破解就业中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换与应用。四是能创新,要以强烈的创新创业意识推动就业工作的创新性发展,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二)建立工作体系,完善激励制度,确保“精智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活力
建立系统有效的“精智就业”工作体系。“精智就业”的工作目标是为了实现学生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因此,构建合理的工作体系,激发全员围绕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不断发力,同时使就业指导工作可量化可操作可推行。为促使民办高校“精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能够良性发展,要对院系负责人、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分别制定工作考核指标。对院系负责人要从“一把手”工程抓起,从重视参与情况、工作部署总结、校企合作、就业市场研究建设、就业意向调研、就业质量分析等宏观角度进行考评。对院系辅导员应从就业政策学习宣传、组织学生参与招聘会、双选会等就业活动、就业心理指导、简历及面试指导、就业咨询和实践指导、就业统计汇总等实际落实方面进行考评。
制定合理的“精智就业”激励制度。制定合理完善的激励机制,为就业指导服务队伍晋升发展提供有效的推动力,使就业指导服务队伍能积极投入工作,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为民办高校“精智就业”管理机制的发展创新路径,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使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队伍能够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需求,切实促进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迈上新的台阶。一是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以促进“精智就业”为目标,制定合理对应的考核办法,对积极完成工作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给予奖励,对不能完成规定任务的人员给予处罚,促使人员指导服务水平和素质不断形成良性发展。二是建立就业指导服务人员培养培训制度,促使就业指导服务人员向专业化和终身教育的方向迈进。保证民办高校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的高效链接,从而促进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正常运行。三是保障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职业发展。民办高校应该制定相关制度,为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职业身份、地位、发展方向、职称评聘提供合理的制度保障。
(三)重视就业工作,搭建就业平台,构建民办高校“精智就业”指导育人的环境氛围
树立就业育人理念。要深入认识就业工作重要性,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是学校培养成果的体现。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推动学校就业与招生及教学培养工作的良性循环,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环,构建就业育人的工作体系与育人环境。民办高校应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要结合学校办学发展定位制定适合的整体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方案。
搭建“精智就业”新平台,创新指导服务模式。建立与“精智就业”相匹配的投入,积极拓展与“精智就业”相匹配的新平台、创新指导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大学生创业等咨询室的建设,邀请企业高管、HR加入,同时吸引全校教师与就业指导老师共同创办;运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矩阵,建设线上就业指导与服务咨询室和直播间,同时邀请优秀毕业生校友参与管理和回复;与此同时,可开展各类专业前景探讨、区域经济分析、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项目式就业指导服务平台,教师由传统的教育指导者转变为学生探索项目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批判思维;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得到锻炼,如:合作沟通、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策划、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等。项目式就业指导服务平台的建设强调指导服务共同体的构建,让师生和生生间形成平等共享的参与关系,实现高效就业指导和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