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育人功能实现研究
2021-11-22周翔朱文静范红梅
文/周翔 朱文静 范红梅
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正处于思想不断发展、经济持续前进的关键时期。思想的快速演变、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对高校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开好高校“课堂思政”这辆车,更要握好大学生“社团思政”的方向盘。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难免会在自我认知与社会思潮间产生困惑与矛盾,高校社团活动以思政“第二课堂”为载体,对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成长和均衡发展起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遵循全体成员的共同意愿,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组成的群体组织,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有效途径。国外已有研究主要从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之间的组织行为和群体关系着手,来研究社团活动对团内成员的行为和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国内已有文献多是着重于对当前大学生社团活动现状的调研、存在制约因素的分析以及社团活动水平的提升[1]。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当前学者看到了大学生社团活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但并未对大学生社团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缺乏对社团育人功能实现路径的有效探索。因此,全面深入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社团活动育人功能面临的困境
(一)思想引领不足,价值导向缺失
“00后”学生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00后”青年具有更鲜明的思想行为特点,他们的自我意识更为明显,有着更丰富的个性需求,而集体主义精神相对淡薄。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也更容易出现受挫颓废、自我否定的心态,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有所增加。“00后”的物质生活条件相比“90后”更为优渥,物质追求明显下降,同时人生追求也逐渐模糊,理想信念淡漠,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迷惘、偏激、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00后”大学生成长于社会极富变化的时期,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涌进与内在文化更迭的冲击和影响。作为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阵地,当下高校社团活动的视野往往局限于校园内部,偏重迎合专业性较强、覆盖少数群体兴趣爱好的“小众”文化,与时代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在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团结引导广大学生积极贡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社会价值引领方面还有所欠缺[2]。
(二)社团活动缺乏文化精品
高校社团组织不仅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且也承担着文化育人的重要责任。大学生社团活动对广大青年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下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多重形式多于内容,重娱乐多于内涵,重宣传多于实效。举办活动往往偏向“校园十佳歌手”“校园舞蹈大赛”等单一类型的文娱性品牌。活动内容缺乏内涵,缺乏创新,缺乏精品。由于活动套路化严重,活动形式过于僵化,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活动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多数高校在开展社团活动时,呈现出大一学生积极参加,高年级学生被动参加甚至毫无兴趣的局面。大多青年学生因为最初的好奇和兴趣加入社团,在经历大大小小同质化的活动后,新鲜感和热情逐渐褪去,发现并未达到自己的预期后退出社团。社团不能依靠品牌特色文化吸引学生必将影响到其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进而影响高校社团文化育人的真正实效[3]。
(三)社团制度不完善,骨干成员素养欠缺
由于学生社团属于学生自发组成的社群,组织约束和活动形式相对自由,具有一定的自发性、随意性和自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社团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导致了制度建设不完善,社团骨干成员素养欠缺等一系列问题。一些高校大学生社团由于成立之初并未严格按照要求规范运行,导致一些社团缺少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无法适应社团日常管理的需要。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也没有及时作出相应的纠正和指导,因而易出现社团内部管理缺失,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在社团日常管理中,有的社团只是做了表面的功夫,却没有去实行;或者相关制度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很低,在实践中无法得到贯彻和落实。很多高校社团缺乏科学的考核激励及退出机制,社团成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无法充分调动社团骨干的积极性和进一步提升社团运行效率的作用,也不利于识别和培养优秀学生骨干[4]。此外,部分社团骨干服务意识淡薄,个人主义盛行,“江湖习气”“官本位思想”等问题依然还有生存空间,过度强调自身身份的同时也会步入脱离群众的危险。
二、新形势下探索大学生社团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社团活动的思想价值引领,实现思政育人
高校社团组织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理念,应及时向同学传达党的声音和主张,引导广大同学主动对接,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之中。确保大学生社团建设成为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引导广大学生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组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社团思政要服务学生融入社会需要,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同学心理健康建设,引导广大同学在广阔的天地里体悟国情、社情、民情,不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用好社会大课堂和生活教科书,在实践中加强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在身边优秀人物的耳濡目染、和良好社会氛围的熏陶中学会笃志、力行和自律、互助,使社团教育真正回归育人的初心[5]。
(二)加强社团品牌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育人
社团的生命力先是文化的生命力,社团文化是社团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文化底蕴越深厚,文化价值越是深入人心,社团就越有生命力。社团文化能够为社团组织提供较好的凝聚力和导向力,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持久的塑造作用。我们要提升社团活动品位,增强社团文化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最美青春故事”“体育文化节”“创新创业比赛”“传统文化大赛”“科技技能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另一方面,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发展,我们可以融合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知乎、B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平台,以年轻人为内容生产主体,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品位为导向,产出短视频、微电影、vlog等形式多样的文化精品。在组织好社团活动的基础上,要及时总结归纳各类型活动的成效与得失,建立长效机制,扩大品牌影响。将在同学们中引发热烈反响和群众共鸣的活动长期化、固定化和品牌化,不断强化社团品牌意识,以高质量落实社团品牌创建工作。大学生社团作为高校重要学生组织,具有极为鲜明的活跃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只有遵循共同的精神内核,担当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形成具有校园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团品牌文化,才能实现高校社团文化育人的真正价值。
(三)完善社团规章制度,提升社团骨干素养,实现制度育人
为了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将制度育人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校党委、团委对学生社团的领导,严格管理成立社团组织的审批程序、加强社团成立后的考核与监督。要为学生社团提供经费、人力和物力等物质支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和设备等硬件设施,做好社团的后勤保障工作。其次,社团管理要坚持精简原则,探索社团组织“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持续优化社团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规模,彻底消除“层次重叠、等级森严、人浮于事”等弊端,逐步完善社团规章制度。最后,我们要建立以广大同学为评价主体、以服务和贡献为评价导向的社团骨干考核选拔机制,并对社团骨干实施定期和系统的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德才并重、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的社团骨干队伍。作为社团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要发挥好榜样带头作用,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保障大学生社团组织健康、有序地运转。
三、结语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育人的重要作用,各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了不断探索并努力尝试。其中,大学生社团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有力补充,正着实有效地发挥着思政育人价值。高校大学生社团具有广泛性、全域性,并以其独特优势满足着当代大学生多层次和多样化的个性需求,对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通过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团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仅为高校社团建设注入了活力,而且提高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