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兼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021-11-22朱福全
文/朱福全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这已成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高水平技能人才的职责,而在当今社会,各行业都普遍面临着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这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如何有效地为行业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形成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职业教育属性,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
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构建起与普通教育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定位还不够准确,缺乏特色,在实践教学中,不管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模式,与普通教育并无根本区别。一般教育的定位是以基础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而职业教育的定位应以技能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由于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最终培养的技术型人才达不到企业要求。为此,研究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的职教人才培养体系,有利于搭建学校与社会各行业对接的桥梁,实现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衔接,培养出各行业企业急需的“毕业即可就业,到岗就能上手”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重凸显其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对标职业岗位需求,重构各个教学模块以及培养目标,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职教人才培养体系[2]。
二、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职业教育制度创新
为了进一步加强复合型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体系,推动社会各方全面协同育人,全面深化产教融合,解决工作需求与劳动力水平不匹配的矛盾,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于2019年4月共同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并率先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开展制度试点工作。《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颁布与实施是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学历证书“1”是基础,是学生校内学业合格的证明,是学生进行自我发展与进步的基础,“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技术资质的证明,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岗位需求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1+X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改革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由职业院校在实施培训的同时,联合相关企业专家参与评价考核,在实施过程中始终由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管。学生可自愿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X”证书的培训与考核,待考试通过后学生就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X”证书。“X”职业等级证书根据岗位技术水平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证书代表该生拥有不同等级的技能水平。“+”代表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说明了未来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及发展趋势[3]。
三、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本原则,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00后”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他们生长在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更加多元化,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客观辩证的理性思维还未成熟。他们主观上想通过大学学习提升自我,但同时学习动机层次不高,学习的实用化倾向十分明显。“急功近利”的心态令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个人职业能力的发展认识不足。另外,随着我国各行业的飞速发展,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的用人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对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我们需要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和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入手,围绕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和岗位技能的“无缝衔接”。随着各行业企业的转型变革,高职院校要以行业就业趋势为导向,建立全新的专业课程群,进一步完善专业课体系。比如:组织专业教师开发互联网教学资源和线上课程资源库,利用中国MOOC 在线开放大学上的优质教学视频等,不断完善核心课程群资源[4]。
四、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策略
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努力实践双元共育,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双元共育就是将企业发展所需与职业院校培养所愿的高度藕合,实现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需要对接,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课程安排、活动设计、校企深度合作等实践与操作,帮助学生增长技能、扩大认知,实现学生的认知由“浅显—深层次”的过渡;通过企业真实案例等资源的植入,以及在企业的实践与实训,帮助学生提升岗位胜任力、职业认可度和职业融合度;通过校企双元育人,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团结协作的人格品质和持之以恒的职业认同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与此同时,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还需注重文化融合,建立校企双元育人共同体、校企双元育人合作的关键不在于利益,而在于文化。校企深度合作不仅要搭设校企间知识技能的桥梁,更要搭建校企间文化融合的桥梁;通过校企双元育人形成积极的校企文化,同时在育人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解决行业企业生产实践中的难题,助力企业产业升级和市场地位的确立;通过校企文化融合以实现校企间在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定位等方面的贯通,实现校企合作经济效益和社会认可度的双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发展的关键。通过组建名师工作室、企业导师团、优秀中青年教师以及其他优秀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解决高职院校教育师资的瓶颈问题;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既能为校企双元育人工作提供基础保障,也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新路[5]。
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全面提升,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多元化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实践全面提升,就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充分激发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潜能,通过实践和训练,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适应社会对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拓宽学生的专业范围和就业选择。
通过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他活动,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全面提升,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知,形成以学生为本、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在职业能力评价方面,需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运用多元化的发展观,建立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重视评价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也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既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重视评价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统一。
六、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能力培养,需要明确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对标职业岗位需求、重构培养目标以及各教学模块,逐步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1+X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和岗位技能的“无缝衔接”;与此同时,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实施校企深度合作策略,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职业生涯发展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