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审计视角探索融资性贸易风险的防范措施

2021-11-22张莉娜西安欧亚学院

财会学习 2021年36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融资贸易

张莉娜 西安欧亚学院

引言

近期,某知名通信公司被曝出归属母公司净利润损失可能超过3亿元,超过10家关联企业卷入其中,损失或超过240亿元。这其中的风险来源是融资性贸易,融资性贸易网络比较庞大,涉及上下游企业较多,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则会造成巨大损失。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虽然融资性贸易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但是带来的风险也不可忽视,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加不容小觑。目前来看,融资性贸易主要有标的金额大、贸易形势相对隐蔽等特征,特别是高风险类融资性贸易更加值得关注。

在我国的监督体系中,审计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审计工作,通过线索查找相关经济行为的蛛丝马迹也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识别融资性贸易的风险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解决融资性贸易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融资性贸易风险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从而解决融资性贸易相关的高风险问题,并促进审计工作的完善。

一、融资性贸易风险分析

融资性贸易以短期融资或者增持信用为目的,相关的贸易主体可以获得所需的现金流。但是从近年来的融资性贸易案例来看,其中蕴藏的风险逐渐暴露出来,应当予以关注。

(一)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是融资性贸易中的一个重要风险,是损失的直接表现形式。资金风险主要是指在融资性贸易中由于资金链断裂,从而不得不承受资金损失的风险。从目前的融资性贸易风险案例来看,主要就是出资方最终承担了巨大经济损失,例如应收账款未按期收回,预收账款比例较低后续资金回收困难等,并且可能由此引发经营困难等问题。从原因来分析,一方面存在出资方货权失控的情况。这是因为出资方一般不参与货物的流转过程,中间环节会造成货权失控的局面,从而无法实施对资金流向的实时监控,最终可能造成资金损失。另一方面存在上下游企业合伙骗取融资款的情况。例如,在某融资性贸易开展中,上下游企业只是皮包公司,出资方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支付了货款,这样就出现了资金风险[1]。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交易双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该风险存在于多种贸易形式中,融资性贸易中同样需要给予足够重视。究其原因,一方面,出资方未对融资方的信用资质进行充分核查。在开展融资性贸易之前,出资方未充分调查融资方的信用和还款实力等情况就直接签订合同,导致一些信用资质较差的民营企业也可以获得资金,增加了信用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也可能存在违法的利益联结关系,这进一步积聚了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货物流转中的损失导致融资方违约。在货物运输或者运送过程中,可能由于不可抗力发生货物损失,这时融资方还款能力就会降低,甚至造成无法还款的情况,从而引发信用风险。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融资性贸易中由于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者规则,从而引发损失的风险。这主要是由融资性贸易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决定的。从原因来分析,一方面,融资性贸易涉及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2]。融资性贸易行为本身的法律界定就不够明晰,相关主体诉诸法律后,对相关贸易行为的认定可能与预期不符,由此相关合同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或者融资性贸易行为被认定为资金拆借行为等,均在一定程度上积聚了风险[2]。另一方面,融资性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变动会为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一旦法律法规发生变化,出资方与融资方均需要对贸易项目进行重新考量,从而做出合理决策,这无疑占用更多时间与精力,甚至需要对之前确定的事项进行赔付,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四)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专注于融资性贸易带来的便利与好处,而荒废主营业务,从而影响自身可持续发展,对于出资方和融资方而言均是如此。从出资方来看,融资性贸易可能为其带来高额收益,于是一些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融资性贸易中,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自身主营业务发展,导致自身竞争力减弱。从融资方来看,一般都是自身实力不够强大的民营或者中小企业,通过融资性贸易可以及时获得所需资金,但是长期来看,这样的资金循环方式并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只有正确看待融资性贸易的利弊,才能既享受此种方式带来的好处,又能有效规避相关风险。

二、融资性贸易风险防范中审计的必要性及重点内容

融资性贸易审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仅关乎贸易的正常开展,也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因此应当给予足够重视。审计的重点内容应围绕线索查找合同、融资方资质和货物流转情况展开。

(一)审计的必要性

第一,可以更高效地识别融资性贸易风险。审计工作具有周期性和全面性等特征,通过对企业财务等多方面指标进行审查,可以发现一些线索,从而有效识别出融资性贸易风险。第二,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有利于避免融资性贸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多个案例表明,融资性贸易虽然可以缓解企业融资问题,但是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也具有多发性。审计的监督作用,不仅可以约束相关贸易行为,而且对相关主体的行为也具有约束作用。第三,有利于保证融资性贸易的正常开展。融资性贸易的正常开展并不具有危害性,只是其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积聚了风险,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而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则有利于促进融资性贸易回归理性,并对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审计的重点内容

第一,多方位查找审计线索。审计人员应当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线索查找和证据收集,从而更加全面地识别融资性贸易风险。首先,可以从企业会议纪要入手,查找相关线索[3]。例如,某公司的会议纪要中对存在风险的款项并未详细记录,仅是简单记录,审计人员以此为线索,最终发现了此项融资性贸易业务的风险。其次,进行毛利率分析。毛利率分析是融资性贸易审计中的重要内容,当一般毛利率低于平均毛利率时就表明该企业可能存在融资性贸易,之后再进一步查证融资性贸易的合法合规性。同时,毛利率分析可以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通过设定毛利率数值的范围,直接筛选出符合预设条件的线索,为审计进一步查证奠定基础[4]。最后,对大额的、长期挂账的往来款进行严格审查。审计人员可以将大额的、长期挂账的往来款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查证财务数据、合同等相关资料,审查相关业务的合法性与合规性,从而进一步识别融资性贸易风险。

第二,对融资性贸易合同进行全面审查。合同签订是开展融资性贸易的前提,只有规范、明确的合同才能保证双方的权益,才能避免相应的风险。首先,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审计人员主要检查合同条款是否明确,内容是否过于简单,对于供货时间、汇款时间等具体事项是否约定清晰。过于简单的合同存在违法违规交易的可能,从而增加了融资性交易风险。其次,审查企业是否存在多笔类似合同。例如,某企业对同一商品销售的多笔合同签订日期完全相同,或者只有合同金额不同,其他具体事项完全相同,都属于不合规的融资性贸易合同,极易引发信用、资金等风险。最后,审查是否签订了补充协议。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约定退款的相关情况,以及相关人员签批等事项,确保合同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第三,对融资方的资质进行详细审查。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作为出资方的企业财务、合同等多方面工作进行审查,还要同时考察融资方的相关情况。首先,审查融资方的信用状况。审计人员重点审查出资方是否对融资方进行了详细的信用状况调查,是否存在融资方信用状况较差而出资方依然与其发生了融资性贸易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极易引发融资性贸易风险。其次,审查出资方是否要求融资方提供了近几年的财务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能够反映融资方的还款实力、经营状况等。如果融资方近三年财务审计报告的结果均为“无保留意见”,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融资方的财务状况比较规范,具备后续还款能力。最后,审查融资方与供货方是否为关联方。通过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天眼查等系统,可以了解到企业之间是否为关联方,或者存在同一实际控制人。审计人员通过这些内容的审查,可以知晓融资方是否存在贸易欺诈等情况。

第四,对实际货物流转情况进行审查。在融资性贸易中,出资方容易对货权失控,即对货物的流转失去控制,这就增加了资金风险。首先,审计人员应当审查货物的相关单据是否齐全。审计人员主要对发货单、出入库证明、确认收货单等进行审查,检查相关单据是否真实有效,是否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5]。此项内容的审计不仅可以降低融资性贸易的风险,而且可以促进企业形成规范的贸易流程。其次,审查在不同的货物流转环节是否有相关责任人签字。审计人员主要审查是否存在漏签、代签等不合规行为,是否存在未经签批就提货等情况,使出资方企业对货物流转情况更加清晰。

三、融资性贸易风险防范过程中的审计建议

从审计视角来看,融资性贸易风险的防范措施应当从全局出发,重点在于风险的识别,目的在于风险的防范,从而充分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本文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融资性贸易风险的识别,全面开展审计工作

第一,将融资性贸易风险防范设定为审计工作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对后续审计工作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将融资性贸易风险防范确立为审计工作目标,实际上就是确立了审计工作的核心及重点内容。第二,充分保证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充分识别相关风险。为了更好地识别融资性贸易中的风险,审计人员应从多个角度切入,全面推进审计工作,避免遗漏。第三,依据融资性贸易风险的特点,重点推进审计工作。在保证全面性前提下,审计工作还应当抓重点、抓关键环节,保证有序推进。这要求在融资性贸易审计工作开始之前,充分做好审计计划,并在实际工作中及时调整审计事项,进一步做好融资性贸易风险识别工作。

(二)完善融资性贸易审计相关制度,推进审计工作深化

由于融资性贸易本身存在法律风险,所以相应的审计法律法规及制度应当尽量完善,这样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第一,融资性贸易审计制度应当具体详尽。从审计人员到审计流程,相关的具体内容都应当在审计制度中有详尽表述,用以约束相关主体的行为,充分保证审计质量和效率。同时,审计制度也应当在审计模式、技术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引,保证审计工作深入推进。第二,审计制度应当保证审计实施的规范性。审计制度应包含审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等内容,避免出现重结果、轻程序等情况。这要求审计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能定位,立足于融资性贸易风险的防范。同时,被审计企业也应当对融资性贸易审计工作给予足够重视,为审计流程的规范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三)审计人员深入把握融资性贸易风险,应对审计工作需求

第一,审计人员应注重思想意识的提升。审计人员应当深入探索融资性贸易的内涵及分类,充分了解融资性贸易的特点,在审计实践中时刻保持风险意识,不放过任何一条审计线索。审计人员思想意识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既需要自身主动意识的提升,也需要审计部门辅助作用的发挥。第二,审计人员应注重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如何在发现风险线索的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资料并深入探索,是审计人员需要修炼的“内功”。与此同时,审计人员还需要学会借助技术手段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注重个人数据分析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寻找融资性贸易风险的蛛丝马迹。

(四)注重智能化技术应用,提高审计工作效能

第一,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查找相关线索。智能化技术在审计线索查找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对企业毛利率异常分析、购销合同日期相近查找中,智能化技术均具有良好的应用。第二,审计实施过程融入智能化技术,提升工作效能。审计人员借助智能化系统和软件,可以自动获取审计信息,同时也能保证相关数据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审计人员的操作风险。第三,借助智能化技术应用,审计报告阶段提升自动化水平。例如,目前开发出来的“审计报告正文自动化系统”,只需要勾选审计报告的相关必要条件,即可得出规范的审计报告正文。这样的自动化系统可以大大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审计人员只需要微调就可以得出所需审计报告。

结语

在之前的诸多文献中,侧重于分析融资性贸易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更多是从贸易视角切入。而本文则是从审计视角切入,结合融资性贸易的主要风险,提出审计建议。在我国的监督体系中,审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识别融资性贸易风险、保证企业资金安全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深入分析,本文认为应当从审计全面性、审计制度、审计人员和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方面进行完善,保证融资性贸易风险识别的准确性,确保相关防范措施的充分落实。随着融资性贸易风险的逐渐暴露,审计工作的重点和范围也应当不断调整,以适应审计实践所需。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融资贸易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中日韩贸易数据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9月重要融资事件
7月重要融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