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2021-11-22阮淑萍
文/阮淑萍
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与建设,应当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专项培养工作,加大对各个高校内基础类学科与人文类学科的教育改革工作力度[1]。数学专业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更是应当在教育教学中,融合教育单位讲话内容,将加强基础教育力度与加强人才适应性有机结合,致力于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提供知识范围广、综合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综合型人才。但目前,许多高校将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义为:培养具有数学思维、具有扎实数学理论基础的人才,但在培养数学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却忽视了对人才的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培育[2]。在开展数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属于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的前提条件。
一、高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社会形势
在教育市场持续扩大规模的背景下,社会上数学专业人才数量越来越多。综合教育市场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数学专业专科毕业生人数超过2000万人次,本科毕业生人数超过1300万人次。但是,市场供给数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因此,仍有大批人才面临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的问题。
同时,在我国资本产业对外交互能力日益提升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教育市场与国外交易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教育产业为了顺应此种趋势,在开展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时,提出了国际人才培养战略[3]。即综合国际市场对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常规性教学方向,根据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律,为学生拓宽就业路径。
二、高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不足
对高职院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展开研究,发现造成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没有制定完善的目标体系。因此,下面将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重视技术应用能力,却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设定[4]。在多元化格局市场下,数学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也是不固定的,而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方向是不同的,但仅按照教材章节,为学生设定专业知识学习目标,是无法满足人才就业与择业需求的。因此,在教学目标内容的规划方向,高校仍有待改善。
其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构过于单一。即便是市场内对口专业岗位,也要求人才具有就业后的适应岗位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但教师在开展人才教育工作时,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授知识与数学建模技巧上,没有适时地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点的融合,导致学生在就业时困难重重。
三、高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确定高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方向
为了解决高职院校数学专业人才目标指向不明确的问题,需要在设计教学目标前,定位高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方向。例如,有关单位在工作中提出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此时高校可将数学专业教学重点置于对人才的数学算法应用能力培养层面上[5]。又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真实的数学算法应用项目作为导向,提高数学专业实践应用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占比,以此来积累数学专业人才的实践经验。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开展教育普查工作。即调查学生对其个人未来发展的规划,分析不同学生群体的就职方向,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进行目标的规范化设计。例如,部分学生期望就职于一线技术岗位,包括:数据分析师、数据建模工程师等。此时,教师可根据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设定教学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数据分析师、数据建模工程师等岗位,是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学算法计算的。因此,教师应在开展教学中,尝试对教学目标实施拓展,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操作目标列入教学过程中。通过此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建模能力与数学操作基础。
此外,教师可在设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根据此专业中的其他学科,融合目标内容。例如,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融入师范类目标,使学生在毕业后可选择与“数学教师”职业相关的工作岗位;融合教学目标与金融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考取金融师证书,此时,学生可在毕业后选择与“保险精算师”“企业发展规划师”等职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总之,在设定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只有明确学生的职业规划方向,才能确保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投入课堂使用后,具有应用价值。
(二)基于创新型人才需求构建三维目标
除上述提出的目标构建策略,在开展高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时,高校基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一种可满足多层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构建策略。三维目标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三个维度”—“K”“A”“P”。
“K”维度表示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维度,也被称为“第一维度目标”。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获取学习信息、搜集整理学习资源等能力的培养,设定此教学目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A”维度表示为人才培养行为中的“过程与方法”维度,也被称为“第二维度目标”。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包括与社会群体的交流能力、对事件的处理能力、对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式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设定此教学目标的目的在于构建学生对数学专业的全新认知,使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具有一定的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
“P”维度表示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情感与价值”维度,也被称为“第三维度目标”。主要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工作态度、责任心的培养。
总之,构建数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三维目标”,是促进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尽管与此方面相关的实践工作并未完全落实,但已有充足的理论证明,使用这种方式构建教学目标体系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综合现如今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言,企业对数学专业人才依旧呈现出一种需求状态,因此也可认为数学专业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前景是十分良好的。并且,深入到数学专业人才未来发展的分析过程中,可知人们的日常生活均与数学具有紧密的联系。例如,气象台采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可精准地勘测天气情况;使用数学算法可以预测股票的涨停;获取市场经济发展数据,可通过数学计算的方式,进行经济发展风险的统计。总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知识在其中的应用。因此,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市场内更多的领域将对数学专业人才呈现出需求状态,数学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将优于其他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与此同时,数字技术也是支撑各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因此,一旦学生在步入与此相关岗位后,发现其自身不适应此种类型的岗位,也可以直接转岗甚至跨行业。总而言之,在对数学专业人才的深入研究中发现,此专业人才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较好的,社会可提供给此部分人才的就业岗位也是十分充足的。
五、结语
本文融合了教育产业发展背景,对高职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展开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数学专业人才未来发展趋势,以此种方式解决专业人才就业问题,从而为高职数学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