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21-11-22郭力泉杨会成赵云龙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19期
关键词:海洋生物综合体海洋

徐 珊 郭力泉 胡 骏 杨会成 赵云龙

1.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 2.舟山市科学技术局 3.舟山群岛新区金融投资有限公司

2017年,为了打造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浙江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应运而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坚持政府引导,集聚、整合、优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各类创新资源

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格局的新型载体。2018年以来,舟山市立足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及智慧海洋发展需要,根据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要求,积极布局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实现了全市重点海洋产业全覆盖,截止2020年底,已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6家,其中省级5家、市级1家。舟山市在产业创新综合体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比先进地区和发展要求,仍存在不少差距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因此,本文分析了浙江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成效、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舟山现代海洋产业探索一条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一、浙江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成效

2018年,浙江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以下简称“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列入浙江省首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计划,通过三年的建设,在总体架构、创新资源集聚、产业竞争力等方面精准发力,提升了现有平台公共服务能级,形成综合体内各主体要素之间协同互补、相互促进有利态势,基本实现了传统分割式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全市重点海洋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创新“三大机制”,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1.创新建设机制:顶层谋划,因地制宜,优化功能布局。政府统一谋划,高度聚焦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内优势创新服务机构布局,建设“两平台八中心多载体”核心服务体系。开创性地构建“公共平台、科研院所、智囊团队、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精准政策”六位一体的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特色创新生态链,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了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

2.创新保障机制:政策先行,科技立法,确保创新活力。政府充分发挥“无形的手”的作用,协同多部门共同推进综合体建设,先后出台相关产业扶持政策14项,并将综合体建设列入《舟山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市政府工作报告、《“创新舟山”建设三年(2017-2020年)行动计划》《舟山科技发展五年(2019-2023年)行动计划》等的重要内容。这些创新政策的实施,全力保障了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的建设运行和创新活力。

3.创新管理机制:多元管理,资源互补,提高运营水平。在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资源互补、管理灵活、运营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兼容并举的多元模式。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是建立在现有浙江省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础上,并依托地方海洋特色综合研发机构——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基础上整合优质资源建设而成。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作为各类国家级及省部级创新平台的重要载体和承建单位具有十多年丰富的科技平台运行管理经验,对舟山乃至全国的涉海科技资源、企业技术需求和海洋产业发展较为熟悉。同时引进专业化运营团队——宁波博士百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获得2020年浙江省首批“信得过”科技咨询服务机构荣誉称号。二者在技术与管理上融合,共同组建运营管理服务中心,运营模式具有资源互补、管理灵活、运营专业、运转高效等特征,运维团队规模达50余人,实现综合体对外常态化、规范化服务运行。

(二)强化“三大举措”,集聚创新服务资源

1.整合创新服务资源。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骨干企业等创新服务资源,拓展集聚高端要素,努力推动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型提升。目前已整合专业服务机构16家,其中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基本涵盖了全市海洋生物与海洋电子信息领域优质的科技资源。为进一步实现创新资源配置更优,将舟山人才创业园和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融合并建,全力打造“试验基地+创业苗圃+产业基地”三位一体的专业化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和产业研发服务平台。两者融合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创新平台能级,有利于形成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促进人才集聚和政策试点。

2.引进创新服务载体。坚持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大力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2018-2020年,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6家,如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了“海洋电子信息研究院 ”,与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共建了“海洋大数据中心”,与广东海洋大学共建了“海洋营养和药物联合研发基地”。此外,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7项,实施各类市校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

3.培育创新服务人才。依托“5313”人才工程和“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等载体,引进相关创新领军人才101人;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引进国家、省“千人计划”专家39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取得新突破,培养国家、省“万人计划”人才7名,海洋生物专家郑斌研究员荣获浙江特级专家称号,实现了舟山市省特级专家“零”的突破,海洋电子专家徐志伟博士领衔的“海洋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实现了舟山市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零”的突破。

(三)聚焦“三大领域”,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1.提升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充分利用科技大市场等线上资源,全线贯通企业技术难题、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科技研发、科技成果之间的对接路径,着力实施产业创新工程。2018—2020年,解决企业难题需求120余项,相关企业实施科技项目200余项,开发新产品57个,制定标准10项,共计投入研发经费1.3亿元、研发人员2 000多人。

2.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培育能力。倾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园”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截至2020年底,建成众创空间17个,其中省级及以上12个;省级及以上科技孵化器7个;加速器和科创园5个,创业场地面积超50万平方米,在孵创业企业(团队)近1 400余个;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2018—2020年,我市新培育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产业高新技术企业5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31家。

3.提升创新投融资能力。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资融体系,分别设立1.2亿元科创基金和3亿元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共投资项目20余项,投资金额达2.7亿元。此外,基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创基金的积极对接引荐,部分被投企业也受到了社会资本的青睐。

(四)突出“三大特色”,增强创新服务绩效

1.突出精准化服务。紧扣产业创新需求,深入实施“三定工作法”。一是定点服务,对重点企业深入开展调研,进行精准把脉问诊,实打实对症下药;二是定人服务,建立精准服务企业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保证服务主动靠前;三是定时服务,明确服务时效周期,施行每月一次实地走访,每两月一次座谈,每季度一次针对性培训,每半年一次全面调研。

2.突出链条式服务。积极围绕海洋生物产业链打造创新平台、产业研究院、龙头企业、专家服务团队、科技攻关、创新政策等“六位一体”的创新链。目前已依托海力生集团、兴业集团等龙头企业,成立了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食品精深加工等为主攻方向的产业研究院;组建了海洋生物加工、海水养殖两个产业创新专家服务组,2018—2020年,共指导服务企业1 500多家次,解决企业技术问题204个,开展集中培训9场,培训企业技术人员450多人次。

3.突出全覆盖服务。基本形成了科技研发、技术咨询、创业服务、成果转化、科技文献、知识产权、仪器设备共享、科技融资等较齐全的创新服务体系,已拥有各类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机构、检测检验机构等40余家,服务范围已覆盖两大海洋产业近6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2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7家检测检验机构为两大海洋产业相关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共35 400多次,服务企业共6 900多家次。

二、浙江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年的摸索前行,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已建设成为舟山市科技创新服务和产业支撑引领的核心平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创新资源整合仍存在障碍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需要统筹规划设计,更需要与产业相关的各类创新主体的共同参与。而目前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是在原有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上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将各类分散的科技资源进行了有效的统筹和整合,而其他创新载体的要素资源,譬如发改、经信、商务等部门主管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大部分尚未纳入整合计划,甚至对于一些相关的公共资源由于行政性条块分割,存在较严重的信息壁垒,缺乏相互协作配合机制,难以实现跨部门有效对接共享。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及时转变观念、敢于突破常规、先行先试,整合优势资源,才能真正破解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二)产业领域布局仍存在局限

产业发展与创新平台建设相互促进,产业发展是创新平台建设的推动力,创新平台是产业增长的助推器,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正是实现两者高度耦合的重要抓手。当前,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高度集聚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两大领域,而对其他现代海洋产业,如海洋职能装备、石化新材料等,在谋划布局、资源整合、协同推进上尚未与海洋生物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两大重点产业齐头并进,从而导致现代海洋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对舟山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运营管理模式仍存在不足

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原则,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多元主体协同为主要运营模式,并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成立了由“九中心两部门”组成的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管理中心,负责综合体的建设、日常管理和服务。但是随着综合体的发展,特别是海洋生物中试试验基地建成后,将为舟山乃至全国的相关企业提供“研发-小试-中试-产品上市”的全链条服务,如何实现海洋生物产业市场化运作、如何建立激发创新活力的运行机制、如何实现自我造血和良性发展的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三、浙江舟山现代海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发展建议

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建设既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探索性工程,面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舟山海洋产业带来的发展红利和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突破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在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强化政府统筹协调,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现代海洋产业综合体要紧紧围绕现代海洋产业需求、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协同创新发展,坚持政府搭台引导、市场资源配置、企业转化落地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和战略引领作用,深度整合科技、经信、发改等各类服务平台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创新资源的全领域覆盖、全链条布局、全主体协同,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创新。强化财政对综合体建设投入的保障机制,同时充分利用舟山产业科创基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发挥财政性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带动全社会资本涌入创新领域,激发创新活力。

(二)突出产业需求导向,精准打造科创高地

紧扣产业发展的核心诉求,把解决产业端的痛点、难点作为创新的第一出发点,着力推动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智能制造、石化新材料等四大科创高地建设,扩大科技在产业上的推动力,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研究院的创新源头作用,着力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完善“企业出题、政府搭台、科研院所解题”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打通创新全链条,强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抢占技术制高点,牢牢把握发展主导权,拉升形成一批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领军企业。

(三)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在运营管理机制上,探索“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两种创建方式,实行差异化的运行管理。前期,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构建以综合性政府平台服务为主体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创建期满正常运行后,通过市场化运行机制,探索运作模式,通过收取会员费、服务费以及通过接受企业委托开展技术研发、课题研究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和知识产权转让等收益,实现自我造血和良性发展。建立目标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围绕产业创新贡献、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创新能力、创新人才聚集、创新产出效益等维度,建立有舟山特色的考核评价办法,形成有效的动态考核评价管理机制。■

猜你喜欢

海洋生物综合体海洋
海洋生物动起来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