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2021-11-22胡凯
文/胡凯
随着国民经济的强劲发展,大学也在逐渐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道路。在这一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方式,顺应时代的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1]。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积极发展社会经济,不仅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还为毕业生自主创新创业提供诸多政策支持,以此带动就业[2]。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很难高质量支撑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活动。因此,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就业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1世纪是人才竞争、专业技术能力竞争以及大学生心理素质考验时期,尤其是职业道德素养的竞争时期。具体而言,在选拔人才时,企业更注重人才的职业素养、道德品质,因为这对培养员工来说意义重大[3]。在大学生就业的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例如,高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指导,并使大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就业观,进而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此同时,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完成个人晋升,并帮助实现个人理想。
(二)有益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在就业环境下,高校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可有效地丰富大学生精神生活,提高他们文化素养,进而提升就业率[4]。比如,高校思政融合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大学生积极面对求职中所遭遇的挫折,增强其抗挫能力。而且,高校思政创新可引领大学生学习职场精英的崇高职业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率。
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师专业化水平有限
目前,我国思政教育工作者与教师之中,大部分教师并非思政专业出身,多数是其他专业附带思政课,缺乏真正专业的思政教师,造成高校思政教育事业发展举步维艰[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创新亟需专业化水平高的思政教师。一方面,大部分思政教育对新课程改变意识不深,学习力又不足。很多时候,由于高校思政教师缺乏专业化水平,很多教学习惯固定于传统教学,缺乏创新性;另一方面,思政教师的个人素质和创新课程的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个人素质有待提升。与此同时,大部分思政教师难以将创新课程转化成课题进行相关研究。
(二)思政课堂教学方式滞后
尽管传统思政教学可以把握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但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点与理念无法与时俱进,严重缺乏创新性,阻碍思政教学水平的提升。由于当前高校采用的思政教学模式,多数是基于教师传统教学经验。这种传统固化的思政教学模式传递知识效率相对低,学生理解效果也不佳,造成思政教学效率低下问题产生。虽然很多高校均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但多数思政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运用能力欠缺,致使思政教学课堂效率始终无法有效发挥。
(三)互联网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目前,各行各业均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但海量的网络信息无时无刻影响着大学生。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内容丰富性特征,造成大学生过早接触未知的思政知识,致使他们忽略了思政教师课堂所传授知识的重要性,极大地制约了教师教育教学的效率。由于网络信息具有不可控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对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讲非常危险,不健康的信息将扭曲大学生价值观。大学生由于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产生思想偏差、动摇政治立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大学生就业背景下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构建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有机融合的新模式
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思政教育创新工作已变得非常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政教学存在模式陈旧、教育方式固化等问题。针对于此,我国应建立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以提升思政教学水平。一方面,思政教师要积极融合就业指导和思政教学内容,创建新型教学模式。由于思政教育不属于单一的哲学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思政教师应结合思政教学内容和就业指导工作,讲解与分享与时事相关的新闻事件,引导大学生灵活运用思政知识进行相关理论研究,进而设立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互融合的创新模式。另一方面,采用个案分析法,设立可融合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应有机地结合具体企业经营管理案例,并进行相关讲解工作。例如,格力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创造了“国内第一空调”的良好的社会口碑。为此,格力公司董事长亲自拍摄了一条广告语“好空调,格力造”,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宣传模式。教师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借鉴这种个案分析方法,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素材。通过这种做法,思政教育教师让大学生明白营销岗位是就业市场最核心的岗位,也是锻炼素质与能力的好职位。
(二)建立思政教育“双创”育人机制
就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教育机制,进而帮助大学生完成职业规划和就业工作。一方面,思政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有机相互渗透,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困境。高校应为思政教育融合创业创新教育提供物资支持,如聘请知名企业家为学生讲解创业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大学生创新的同时,让其知道创业创新教育机制可有效帮助大学生完成自主就业和处理就业难题。另一方面,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开展创业创新思政教育,建立“双创”育人机制。一是高校通过校园广播、论坛、官网、校园网等平台,开展实践性强的创业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进而构建“双创”思政教学育人机制。二是高校应大力宣传国家针对大学生扶持的就业优惠政策、国家创新创业产业拓展、校企合作创新战略等重要信息,让思政专业大学生真正了解最新创业信息。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辅助大学生寻找良好的创业契机,将所学知识付诸行动,投入于自己创业之中。此外,积极建立创业创新型人才机制,大力培育思政领域人才。高校应有效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政教育,建立健全“双创”育人机制,引导大学生专业知识与创业创新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而为大学生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大多数大学生未来方向不明。因此,一方面,要重视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就业。要把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三观”教育教学之中,支持和指导好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提升就业水平。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大学生就业前景,实施“三观”教育、职业教育,辅助大学生确定职业梦想,熟悉自身专业的就业岗位。例如,思政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的职场礼仪和人际关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面对就业形势,大学生只有重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才能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思政教师也应注重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为提高就业质量奠定基础。例如,思政教师让大学生真正了解有关教育扶贫计划、大学生村官等政策,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鉴于此,学校应不断提高思政专业学生的政治觉悟,为思政专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四)创新思政社会实践教学
当前社会处于新时代关键时期,各行各业处在不断变革与创新阶段,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中国梦的强大力量,他们的思政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为此,在大学生就业背景下,大学生必须具备强大的思政实践操作能力,为自身就业率提高创造基础条件。具体而言,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工作,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充分落实到位。同时,高校应组织开展思政专业学生参与公益、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例如,高校应组织大学生深入福利院、敬老院、打扫卫生、捐赠书籍等公益活动,让大学生真正了解这些机构的服务、监管和运行机制,培养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此基础上,高校应运用校园广播进行时事政治新闻评论工作,创新思政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让思政专业学生担任时政评论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结语
目前,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工作格外重视。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应基于大学生就业背景,不断创新思政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更多精英。通过上述研究可知,在大学生就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变得尤为关键。高校应从建立融合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建立思政教育“双创”育人机制、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实施思政社会实践教学四个方面,做好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工作,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