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培育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探索

2021-11-22邓俊薛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面向基层家国情怀

文/邓俊 薛静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确保“三农”问题得到更好地解决。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能紧跟时代脉搏、掌握科学技术的有志青年参与[1]。

一、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国家战略需要、社会发展需要

自从1999年国内高校陆续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持续攀升,2021年达到909万人,给政府“稳就业”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为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各高校通过对在校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从思想动员、理论传授、技能实践等各方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整体有所提高,但理想化、片段化、同质化的情况依然比较严重,在职业选择时“高薪”“互联网”“公共资源”“稳定”“体面”成为关注最多的关键词。从国内近二十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布情况来看,资源是吸引人才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分布呈现东部地区溢出而中西部地区匮乏的情况。在职业选择时,大批毕业生选择以“薪资高”为标签的互联网行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不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生在都市的大学生更难产生下基层的意愿,大学生“高薪酬”择业观源于其家国情怀的缺失[2]。

二、家国情怀培育呼唤大学生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鼓励高校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的航程,把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上,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其择业观极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就业“扎堆”现象,在这个时期,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就业指导显得格外重要。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中不断强化思想引领,深化家国情怀培育,引导更多优秀学生将自己的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党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中国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

三、家国情怀培育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家国情怀是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由个人到国家的情感升华,表达了对家庭宗族强烈的身心依附、对故土山河的眷恋守护、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承续、对家国民族的责任担当。就当代而言,家国情怀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是与国家共荣辱、与社会同担当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结。家国情怀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形成的,责任担当是其精髓所在,它体现了一种对自己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有较好的基础,但在如何实践上却缺乏思考,价值取向中觉得“利”重于“义”,这是受主观认识、家庭期盼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党和政府呼唤更多的有志青年到基层工作,将个人发展规划融入国家发展规划,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4]。

课题组向湖南省5所本科高校学生发放并收回有效问卷4624份,调查对象涵盖四个年级十多个专业、兼顾城乡生源的学生,较为客观地反映当代大学生继承、弘扬、践行家国情怀的现状。大部分学生都有报国热情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但对于如何将自己的报国热情付诸行动,还缺乏成熟的思考,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大部分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涵了解较多,认知度也呈现一个较高水平,但如何践行仍停留在浅层次,缺乏深刻的认识与体会;二是当代大学生对弘扬爱国情怀具有很高的热情,但在表达上存在内敛性,停留在心底和口头,实际践行度偏低;三是大部分学生在家国情怀的感性认知上水平较高,但在实际的价值取向中却容易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四是大学生感觉自己受到的家国情怀培育具有片段性的特点,大多依托某一个或某一类活动开展,有些活动的设计缺乏渗透力,缺乏足够的感染力,容易流于形式引起学生反感[5]。

四、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提升家国情怀培育的实效性

(一)推进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理论课的紧密合作,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等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等”,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的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思想引领具有整体、系统、集中的特点,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震撼和影响最为明显,其核心地位无可替代。专业课的思政功能则更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从专业延展到行业、产业,其典型人物和事件的选择更加具有说服力。专业课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中起引导性作用,对面向基层就业的实际情况描述得更具体、更直观,更好地提高学生职业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加强政策解读和宣讲,通过基层就业的榜样帮助大学生了解真实情况消除疑惑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普遍对时事政治缺乏关注,这在地方高校大学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部分意向考研、考公务员、选调生的学生出于考试需求会予以关注,但缺乏系统地了解和科学地分析。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多有志青年的参与,也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这为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政府工作报告需要有专业、系统地解读,让学生了解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帮助他们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邀请西部计划志愿者、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等校友向学生介绍基层的发展和工作情况,帮助大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基层现状。

(三)丰富新媒体内容,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增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体验感

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集中授课为主,依托政治理论课集中推进,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不占优势。在当前信息时代,新媒体平台已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对大学生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传播内容大多数是娱乐信息,关于革命传统、红色文化、家国情怀等思想引领的优秀作品极少。如抖音、快手、微信等自媒体作品往往以享乐的作品最受欢迎,偶尔掺杂了一些思想渗透的内容,弘扬传统文化和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较少。新媒体和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具有作品数量多、传播快、覆盖广等特点,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还具有反复影响、重叠影响的效果。新媒体和自媒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技术的成熟,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校园文化,紧密地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个阵地的得失至关重要。在校园文化中,应注入红色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削弱低俗娱乐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深化家国情怀培育。

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引导更多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将个人理想落实到基层,实现党和国家的需要,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猜你喜欢

面向基层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浅谈口腔医学专业大专生面向基层就业能力培养
略谈“家国情怀”
面向基层教学组织的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其应用
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探讨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