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翻译的共性标准
——忠实和通顺

2021-11-22吴翰玮秦学锋

现代英语 2021年10期
关键词:通顺共性译文

吴翰玮 秦学锋

(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

一、引言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成就一件事物,就要遵循一个明确的标准。翻译也是如此,翻译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规则,也是人们评判译文好坏的衡量尺度。但受到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差异和主观因素等影响,翻译变得并不简单。另外,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至今人们还没有对翻译标准做出一个统一的定义。虽说翻译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但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翻译的过程也不例外,无论多么特殊的翻译过程,总会有共性所在,由此得出翻译过程中是存在着共性标准的。这一共性的标准不仅为翻译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一定程度上讲,也大大降低了翻译的难度。

二、各具特色的翻译标准

想要深入了解忠实和通顺这两大翻译标准,首先要对各具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有所了解。

(一)中国古代

我国的翻译史可追溯到三国时代,支谦在《法句经序》中提到“……当令易晓,勿失厥失……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东晋期间,道安提倡按原文进行翻译,不加过多修辞,提出“原文五失”和“三难”。到了六朝时期,鸠摩罗什认为翻译可以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修辞,从而提高文学品味。唐代玄奘对于翻译提出的标准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二)中国近现代

到了近代,在翻译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翻译标准便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鲁迅的标准便是两个字,“易”和“丰”,既要易翻,又要保持原文的丰姿。

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傅雷和钱钟书主张翻译的标准要从美学角度出发,从文学翻译角度分别提出了“神似”和“化境”。进入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程度加深,我国翻译事业液蓬勃发展,西方翻译理论也被大量引进,因此产生了各种翻译标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王佐良提出的“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刘重德的“信、达、切”;以及辜正坤的“翻译标准多远互补论”等。

(三)国外古今各具特色的翻译标准

西方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16世纪初伊拉斯谟提出了文学翻译应尽量模仿原作的风格。18世纪,英国的泰特勒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e original.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这些原则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有异曲同工之处。

有些学者将翻译标准偏向于两种语言间的对等翻译,例如,雅哥布逊主张翻译中的对等关系,所谓对等关系即对等关系存在于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而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是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的,语际翻译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相似地,英国学者卡特福德提出等值翻译的观点。他认为,“翻译是将某一语言的成文材料转换成等值的另一语言的成文材料”,因此,他坚持的标准便是要寻找词、句及语篇诸层次音、形、意的等值转换。美国学者奈达则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等效”翻译理论,翻译时追求当译语读者读完文本所产生效果应等同于原文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有些学者将翻译按照不同类别区分。英国学者纽马克则将翻译分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交际翻译中,应尽量使译语读者阅读文本所产生的效果与原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一致,而在语义翻译时,译者应尽量使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与意义上接近。

总之,从上述整理来看,翻译标准并没有达成一致,但无论哪位学者主张的翻译标准,都没有脱离一个共性的标准,那就是尽量做到使译文忠实原文,无论是忠实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还是情感,都要从原文的表达出发;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地使译文变得通顺,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译文在语言表达上、逻辑思维上都要通顺。

综上所述,无论任何一种个性的翻译标准,都包含着共性的原则,便是忠实和通顺。

三、翻译的共性标准——忠实和通顺

由上文中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翻译标准可以看出,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大都集中在两个方面,忠实原文和易解通顺。

(一)忠实标准

从译文要传递的信息角度看,因其承载着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忠实原文才能准确的表达要传递的信息。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支谦、释道安的直译求信,近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以及刘重德的“信、达、切”和王佐良的“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等,均强调了要从原文出发,忠实于原文。

从译文要传递的情感角度看,只有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情感,才能使译文读者获得同原文读者一样或相似的感受,正如奈达所说的“功能对等”,也是辜正坤主张的翻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尤其是语言的风格、语言特色、民族特色等,要无限接近于原文,达到最佳近似的状态。

例 1:I’m up to my neck in your bullshit.

例句是一句粗话,译者为了忠实原文的风格,没有将其按字面意思译成“我忙于你的胡话”,而是译成“你让我倒八辈子邪霉了”,这样语气就与原文一致了。

所谓逐词逐句的翻译并没有履行忠实的原则,因为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和语言特点,背后还有着不同的文化,所以,逐词逐句翻译的结果就是死译。例如“Adam’s apple”在西方指的是“男人的喉结”,如果照字面直译成“亚当的苹果”,又如“Rain cats and dogs”指“倾盆大雨”,如果直译便是“下雨猫和狗”,所以如果没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读者可能闹出笑话,不知所云。

(二)通顺标准

另外一个翻译共性标准则是通顺原则。有学者认为指“译文文字流畅地道”。也有学者认为指“译文的语言要通俗规范,力求译文朴实、清新、生动,没有牵强附会、文理不通或结构混乱的现象”。即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要做到表达通顺,即译文语言自然流畅,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例2:If we close our eyes,we cannot see anything because our eyelids prevent the rays from entering our eyes.

译文1:如果我们闭上眼睛,我们就看不见任何东西,因为我们的眼睑阻止光纤进入我们的眼睑。

译文2:因为眼睑能阻止光线进入眼内,所以我们闭上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例2的两个译文都忠实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但是在译文1中“我们”多次出现,这在汉语的表达习惯中就显得累赘了。而译文2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中前因后果的语序,因此译文2更显自然流畅。

要做到译文通顺,译者必须将原文意思理解透彻。如林语堂所说“必须先将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地吸收心中,然后将此全句意义详细准确地体会出来,然后将此全句意义依中文语法译出;其次再按中文心理行文,因为翻译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既本于外国文,则不免受本国文影响,且译者亦不应过改其本来面目”。

(三)忠实与通顺的关系

翻译离不开的标准是忠实和通顺,所以在翻译实践中还需要准确把握二者关系。

这两个标准是相辅相成的,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之上也是要符合目的语的语法结构和语言习惯,逻辑关系要清晰。只有译文表达清楚原文要传递的感情和信息,语言上通顺,才能让读者理解,从而获得同原文读者一样的感受。

四、结语

翻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也会受到经济政治社会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且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作,是由众多因素决定的,标准也会随着翻译的作品所需不同而改变。例如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作品的实际内容,来选取恰当的翻译方式对其进行翻译,要使译文内容忠实、语言通顺,风格得体,翻译出一篇质量高的译文,从而保证作品的有效性。

无论以何种标准进行翻译,都要从翻译的本质出发,围绕着忠实和通顺这两个基本原则,这两大标准将会一直指导着人们的翻译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通顺共性译文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共性
读写大闯关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句子雨
英语填词游戏
坐哪种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