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双院制”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创新实践研究
2021-11-22王园园
文/王园园
随着中国国力与日俱增,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同社会需求脱节、学而无用、社会应用型人才紧缺等成了众多高校发展的桎梏。基于此,众多高校融合思想政治教学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分析利用自身资源,扬长避短,探索建设“双院制”多元协同育人体系,以拓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渠道,为国家培养更多与社会紧缺人才需求契合的顶尖人才。
一、“双院制”含义及人才培养优势
(一)“双院制”的含义
“双院制”,简单来说就是在传统学院制的基础上增加了书院制。现阶段,学院制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建设得已经比较成熟,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规模扩大,效仿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建立了学院制教育模式,具有突出的专业化和集权化特征。当前,国内多所高校进行了书院制改革,融合中国传统的书院制文化传统,借鉴欧美住宿学院制的成功经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特点、社会人才需求以及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等作出的改革发展[1]。
在当前大思政背景下,这种学院制和书院制融合的“双院制”多元协同育人体系,借助书院和学院两个并行的人才培养机构,推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达到均衡教育的目的,进而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全能人才”,进一步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活力,成为高校育人改革的新方向。
(二)“双院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优势
1.有助于加强专业教育。刚步入高校的学生对自身的专业了解不够深入,开展“双院制”多元协同制育人,可以让学生借助更多渠道来丰富专业知识,增强他们的专业学习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内容和就业方向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2.有助于加强素质教育,借助多元协同制育人体系,将书院的集体学习模式纳入通识教育中,可以加强通识教育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完整人格,激发其潜能的目的。
二、大思政背景“双院制”多元协同制育人体系创新构建
(一)宿舍混住,推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双院制”多元协同制育人体系旨在以通识教育和导师进书院为基础,借助书院的社团活动和实施互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利用“双院制”下课堂联动学习为连接点,辅以职业规划大赛为引导建立多维度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道德实践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完整人格。为了增进学院间和专业间的交流互动,找到“双院”下课堂联动学习的连接点,“双院制”多元协同制育人体系应该转变过去以班级、专业为基础划分宿舍的方法,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合住在一起,然后以宿舍为基础划分班级,由书院的导师对学生进行课业、专业甚至就业方面的指导,建设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师生、生生的友好互动沟通平台,实现书院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有利于促进跨学科的学术创新[2]。
(二)通识教育和导师进书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通识教育进书院。高校在开展专业教学的同时,要加强通识教育,以复旦大学为例,复旦大学依托自身丰富的专业资源,引入了几百门通识课程,并由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和课程负责人,并创新性推出了经典导读、多元考核、小班学习、网络学习等特色教学形式。据此,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文化资源推出书院课程,借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3]。
导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在双院多元协同制育人体系下,学院中的专业导师和书院的辅导员需进驻书院,通过与学生近距离的接触来了解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过去的高校教育中,导师学生接触较少,除了个别班干部,大部分学生同导师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之上,导师进驻书院,与同学生生活在一起,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进而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通过不同类型导师的组合重构,可以督促导师走出办公室,走近学生,实实在在了解学生的需求爱好,由原来的管理变为服务,以学生需求带动教师供给。
(三)以社区社团为抓手,促进学生道德品行一体化
“人之初,性本善”。教育人先要激发他善良的本性。很多情况下,教育不仅包含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促进人养成道德习惯和道德意识,进而规范自身道德行为,发展其向“善”的品格。“双院制”多元协同制育人体系以社区社团组织为抓手,促进学生道德品行“一体化”。社区社团是高校课堂的补充,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是培养他们道德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一方面,通过社区自治,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社长、宿舍长、班长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社区管理能力和民主参与能力,为他们进来步入社会、成为良好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对社区进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可结合大多数人的意见,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了类似于社区法律的契约,要求全体社区成员共同遵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干部是否能够做到引领示范,普通成员能够自觉遵守规定都是学生道德素养的外在表现。另外,社团是由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建的团体,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又能锻炼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这种没有行政约束的组织要求成员具备更高的自律性和自治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4]。
(四)以赛促教,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能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院校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将育人工作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其中,以赛促教,是近年来经过实践探索,可以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融合的有益尝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鉴于此,应坚持“双院”多元协同,不断完善以赛促教的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具体来说,第一,通过举办一系列职业生涯大赛,让学生提前接触到接近于真实的职场环境,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建设,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第二,可以把学生比赛过程录制下来,既能让学生学习比赛过程中表现较好的经典案例,又能对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显著的问题进行针对性了解,从而将比赛延伸到课程,使课堂成为一门生动的职业指导课,从而实现比赛与教育的完美结合,实现以赛促教,教学效果也更加显著;第三,做好赛后总结,对比赛过程中学生职业能力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更加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方案,明确下一步工作开展的目标,提升学生整体的就业能力,并将其内化为下一次比赛的重要考核内容,检验教学成效;第四,各二级学院和书院应该积极参与,实现“双院”联动,为比赛提供专业指导,切实发挥出比赛的作用,如前者可以积极发挥自身在专业背景下的优势条件,邀请专家、优秀企业家等亲临现场,对学生进行更为专业的指导,而后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简历制作、职场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的系统培训。
(五)广泛收集校友工作实践信息,不断完善育人体系
在“双院制”多元人才培养体系中,校友的身份比较特殊,既从属于二级学院,又从属于书院,所以可以由此搭建起二者沟通的桥梁,实现多元主体参与,共同育人。校友在社会上的就业与工作现状,最能反映出院校人才培养效果,而且毕业越久的校友越能看出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质量。鉴于此,首先,院校应该积极建立起工作实践信息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校友们的就业状况、自我职业发展评价等,以此来了解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实施成效,为院校完善自身育人体系提供参考依据,实现院校可持续发展;其次,院校应该定期组织校友日活动,加强毕业生与在校生之间的联系,可以更为全方位地掌握校友的职业发展状况,改善今后育人体系,也可以为在校生提供榜样力量,提升就业意识与方向;最后,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立自己的教育研究机构,或者引入第三方机构去搜集相关数据,为教育决策提供支撑,提高育人体系创新的科学性。
总而言之,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创新实践“双院制”多元协同制育人体系,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调动书院和学院两个并行的人才培养机构,推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才能实现均衡教育的目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全能人才”。对此,高校应实行宿舍混住,以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通识教育和导师进书院,夯实学生的人文素养,以社区社团为抓手,促进学生道德品行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