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与复归
2021-11-22卢佳张剑锋
文/卢佳 张剑锋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这一重要讲话将劳动教育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活动升华为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赋予了我国劳动教育理念的新的时代内涵。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驱动下,我们广大劳动人民需要脚踏实地,依靠自己的双手去努力成就未来的幸福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高校应充分施行劳动教育,大力培养一支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终身的优质劳动力队伍。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推进,劳动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实现美好生活的唯一途径,更是我国推行落实“五育并举”的基础力量,是教育强国的首要任务[1]。
二、高校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备受党和国家的重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军,首当其冲地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颁布了多项相关优惠政策,为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进提供了方向和保障,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是我们人口素质发展的根本,而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就是人才强国发展的基石。一方面,我国当前青少年大学生的综合体格素质远低于中学生,且其速度、力量、耐受能力等各项指标水平均呈下降趋势。将劳动教育纳入到大学本科生培养规模工程中,提高其在劳动教育中的地位,这也是新时代促进广大大学生自身身体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也是培训大学生加深劳动意识、提高劳动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教育将有效地增进他们对劳动的理解和认识,同时积极推动社会上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环境的优化[2]。
为了进一步实现培养大学生的根本要求,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起担当民族复兴、历史重责的新时期创造型人才,在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深入渗透到对大学生劳动素质的培养中。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研究与教学时,从立德树人这一视角来考虑,有助于促使大学生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以更好地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大力推动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缺失
通过调查研究,高校劳动教育同时还存在发展不够平衡、机制不够完善、普及力度不够、效果不是很理想等相关问题。2019年7月,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体系当中的短板,而且可能是最短的短板,必须要大力加强[3]。
高校劳动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普遍认识不充分。其表现在劳动教育肤浅、片面、功利性强。学校和家庭教育以“理论学习”为主,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太欠缺,致使学生对劳动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知,并且所有公共场所的卫生基本上由专业的物业机构承包,学生们缺乏主动劳动的意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远远不够。在200份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中,有53%的学生没有做过饭,26%的学生只会简单地炒饭,仅仅21%的学生会做饭。高校理应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而不是一味地以学习成绩作为大学生评奖评优的基础性指标,根本没有从意识上提升学生的劳动观念,改变大学生的认知结构。长此以往,劳动教育便会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2.课程体系不健全。目前缺乏全面的劳动教育模板,各所高校探索劳动教育之路举步维艰。没有严谨的课程标准和完善的授课计划,没有专业的教师,没有开展相关理论学习内容和实践学习内容,无法制定一个完整的教材体系和考核机制[4]。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也只是流于表面,没有与德、智、体、美统一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考核,平时不设置过程考核分,草草以一个实践报告敷衍了事,社团文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往往缺少劳动教育的元素。
3.自我意识强烈。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所占比例极大,从小到大充分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有相当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在收回的200份调查问卷中,有9%的学生非常讨厌与他人交流与分享,而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会交流是每个人的必修课。高校通过开展集体劳动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这是赋予大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一定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实训机会[5]。
四、高校劳动教育的复归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与永恒主题,如何实施劳动教育的复归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与品质是高校素质教育关注的话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教师需要意识到劳动教育和“五育并举”之间的关系,注重在劳动教育中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施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学校,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综合马克思主义劳动历史观、价值观和实践观等作为劳动教育的理论内容,顺应学生在不同的年龄的发展规律,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齐头并进。抓住校内教育系统化的优势,建立健全小学、中学和高校劳动教育制度,便于劳动教育的规范化开展,并结合不同的年龄阶段弥补学校劳动教育的“短板”,缓解发展不平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给予劳动类课程充分地重视。学校应当积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科学设计劳动教育教材,投入大量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启发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弥补学校劳动教育在课程设计、师资队伍、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足。坚持以劳动道德教育带动理论知识教育的思想,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积极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竞赛,使学生自觉学习劳动知识。
劳动实践是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为了引导学生将劳动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应结合劳动教育目标和学校条件,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劳动,利用学生自身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激发其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将劳动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可开展“美化校园”系列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丽校园的建设中来,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加注重于在社会环境下的培养。社会是劳动教育的最终场所,包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校外劳动实践教育是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着力开发社会劳动实践教育资源,开辟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此外,还应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劳动教育环节,组织学生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方面的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的千姿百态,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度。
学校应从劳动知识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品质教育和劳动价值教育等方面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承担起家庭劳动责任和劳动义务,鼓励学生在家积极承担家务,能积极地为父母分担家务活,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能更好地知道父母的辛劳,从侧面引导学生孝敬父母。
高校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且持续的工程改革,学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学生充满奋斗热情,积极参与劳动,努力创新,为新时代进步积蓄青春力量。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活动,不仅对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着不可缺失的教育意义,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