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2021-11-22段雪梅徐海鹏
段雪梅, 徐海鹏
(上海理工大学,上海 200093)
“体教融合”的提出是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第2个百年计划攻坚之际落实全面人才发展的创新之举。 体育课程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导致学生缺乏体育与健康观念。“体教融合”旨在强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结合学校体育的育人元素,实现运动健康与人格教育同步发展[1]。因此,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体育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落实社会主义人才观的重要课题。
1 “体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优势
1.1 “体教融合”是新时代体育和教育融合理念的升华
新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核心是人才,注重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体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不仅是身心健康教育的支撑,也是新时代体育和教育融合理念的升华。目前,国家越来越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政府颁布实施了多项针对学校体育的政策,但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仍未建立顺畅的衔接通道。虽然“体教结合”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但这种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分离的模式导致运动员培养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体育融合”是一个创新且必然的举措。
1.2 “体教融合”奠定复合型人才身心健康的基础
复合型人才不是仅仅指掌握2种或以上技能的人才,而更多指具有多种发展潜力和创新性,多学科知识交叉而形成的能力,复合型人才即多功能型人才,其特点在于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能力,在某一个领域特别擅长,包括知识、能力和思维等。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培养方向和培养方式还比较单一和片面,轻视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体育技能的习得,导致学生体质下降。
“体教融合”是将体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更加注重体育运动给学生带来的乐趣,在运动中感受到体质增强,在练习和竞赛中体会团队协作,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体教融合”具有基础性地位。首先,体现在体育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便是通过体育运动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其次,体现在教育功能的发挥方面,体育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体育手段达到育人的目标,不仅包含运动技能发展,同时包含人格完善、精神培育、文化传承等目标。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效果,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至关重要。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是人才身心健康的培养,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意志品质等任一维度上,“体教融合”在学生身心健康的维系中都具有基础作用。同时,“体教融合”能推动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重要保障,是体育和教育资源整合下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
2 “体教融合”理念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2.1 政府统筹,社会支持
强化和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从高等学校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入手,从顶层设计出发,整合教学制度、教学人员及教学资源。首先要提高教育部门及高校领导层对“体教融合”的认识,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强化普通大学生的体育技能及健康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组织高校领导和教学部门开展“体教融合”学习,探讨如何在教育中实施改革方案。明确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明确社会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社会应给予学生支持,帮助学生积极参加公益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志愿活动,补充学校体育活动的不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既能提升其专业技能素养,也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历和知识。社会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给予人才培养策略更新、更全、更完善的建议和意见,推动“体教融合”更彻底,促进复合型体育人才全面发展。
2.2 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办学”改革,培养“体教融合”复合型人才
“体教融合”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这对学校的转型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多数体育专业学生未来都是体育行业的中流砥柱,不论是从事教师行业还是教练员培训行业,都要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是深化“体教融合”的必要之举。高等院校需要加强对体育人才知识技能、文化素养、科技素养的培养,积极结合其他专业和学科培养多元化的体育人才。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依据学校特色开展特色体育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等,将“体教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注重科学、文化与知识积累,让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完美融合。同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人才,建立多元化的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体系[2]。另外,强化学校体育任务,通过教会、熟练掌握、竞赛等为手段确保目标的实现,每个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运动技能,还要参与课外活动、课余锻炼和体育竞赛[3-4]。在“体教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校应加快体育教学改革,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方式,可以结合传统体育项目、特色体育项目或地方特色开设体育校本课程,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因素,加强大学体育教师对“体教融合”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也可结合其他专业特点开设一些特色体育实践课,培养一批优秀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和优势,可以将不同专业的素质培养方式与体育教育相结合,抓住其中的精髓,不断创新,让学生一专多能,既能掌握本专业所学的重点和要点,还能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地位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不能忽视的。不管是培养目标的设定还是日常教学,都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校动起来,促进其体质发展和身心健康水平。体育课程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将主动学习性作为评价指标之一,不能仅以常规的量化方式(比如跑多少秒、跳多少下或进几个球等)进行评价,而应将学生能否独立进行体育锻炼、能否结合运动处方进行锻炼等作为评价指标,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进行终身体育锻炼。
2.3 完善复合型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复合型人才发展科学化、规范化
当前,体育人才的评价和认证体系主要从体育专业角度出发,评价和认证相关的体育知识和技术水平,未对其他方面进行考量,其评价体系存在不足和短板。因此,“体教融合”背景下须不断完善和健全体育人才评价和认证体系,不仅包括体育专业素质的评价,还应包括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评价,从根本上确保体育人才的全面发展,加强体育人才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和体育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从源头上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体育人才整体水平。
3 结束语
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须探索和创新教育模式,其教育质量决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培养“体教融合”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之举。借助学校体育资源和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身心健康,同时将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充分结合,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