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2021-11-22薛家发

名师在线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初中生生活化法治

薛家发

(福建省福清三山中学,福建福清 350300)

引 言

近年来,受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经济高速发展等社会大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受教育工作者重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目的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科学的法治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以所学知识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奉献一分力量。这就意味着,从该教育目标出发,结合道德与法治本身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势必要以生活化的方法讲授知识。

一、充分分析教材

分析教材,是高质量教学的基础,是利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前提[1]。也就是说,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对教材展开细致研究,提取核心知识点,以便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合适的生活化手段向他们传授知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发现自己”一课为例,教师要提前熟悉教材,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于社会中的重要意义,让他们学会以更加积极、正确的手段评价、认识自己,学会正视他人的评价,并在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如此,教师才有可能在课堂上选择最合适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教导学生,通过指导他们科学评价自我,提高其政治核心素养。

二、整合生活资源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大多数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正因如此,教师可以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确定好的教学目标,在生活中收集相关的教育资源,对获取的素材进行整合,将其与教材中的理论内容联系起来,一起传授给学生。教师可借助对生活原型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内涵,使其更深入地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必要联系,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深化学生的道德、法治思维。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立足“维护秩序”“遵守规则”两个目标,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破坏秩序”“不遵守规则”的真实事件,如“在火车站买票时有人插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随意停车”等,引导他们对以上行为造成的影响:“其他人买票受到影响,引起队伍中大多数人的不满,严重时造成打架、斗殴等恶劣事件出现”“校门口秩序严重混乱,出现交通拥堵等问题,威胁到师生、家长的人身安全”等展开探讨。如此,通过联想自己的相关经历和体验,学生能够迅速意识到“破坏秩序”“不遵守规则”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形成遵守秩序与规则的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化学习素材,往往更能激发他们在情感与道德方面的共鸣,可以加深其学习体验,提高其核心素养。

三、注意课前预习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来说,预习都是高质量教学的保障。这也就意味着,落实生活化教学,教师可以从预习出发,要求学生提前学习新知,在社会活动中寻找理论知识的原型,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课为例,教师便可以布置“了解我国公民都有哪些基本权利,这些权利都是如何行使的”预习任务,让学生结合教材和生活经验,以互联网为辅助,了解“社会活动中的真实事件”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关系。通过收集资料和独立分析教材,已经具备一定政治素养的初中生可以较为轻松地发现:“自己在学校学习知识,就是在行使受教育权”“爸爸、妈妈通过上班获取工资(劳动报酬),就是在行使劳动权”。如此,联系自身经历预习新知,加之教师在课堂上的针对性指导,初中生便能够高效厘清公民权利与行使权利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在社会活动中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尊重他人的权利。这对初中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建设奉献一分力量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再者,教师还可以根据时事热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知识,以针对性引导优化学生的预习效果,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围绕“政府在每一次召开正式会议时,都会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播,以公开、透明的形式让群众了解各项政治性决策的进展”“政府会定期公开工作报告”等政府工作,提出“政府这样做是在尊重群众的哪一项权利?政府这样做是在履行自己的哪一项义务”等问题。教师以现实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能让他们发现群众和政府之间“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加深他们对“监督权”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生活化教学效果。

四、鼓励课后实践

在前文中,我们说道:“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大多数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是与现实社会密不可分的。”显而易见,以此为前提,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是在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因此,除借助生活化素材讲解理论知识外,教师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学生带入社会现实中,让他们真正置身于生活情境之中,亲身感受“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他们参与实践,利用实践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其情感体验,增强其在道德和法治方面的感悟,提高其政治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为例,在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延续文化血脉、弘扬民族精神”的意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利用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使他们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感受传承文化与精神的重要意义,加深其情感体验。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到养老院、福利院等社会公益性场所,向老人询问他们见证过的历史与知道的特殊文化,以帮助学生吸收更丰富的文化信息,建立更清晰的文化意识,形成更坚实的民族情怀。

五、利用信息技术

初中生无论是在心理方面还是生理方面,均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极其热衷,更愿意在新的技术指导下、从新的学习模式中获取知识。对此,面对互联网与基础教育结构的融合,教师可以构建信息化教学体系,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生活化学习环境,利用学生对科学信息技术的好奇心,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来,从而提高生活化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播放视频的形式讲解知识,利用信息工具让课堂更加活泼、生动,组织学生对视频中呈现的真实社会事件展开讨论,带领他们分析其中的道德情感、法治关系,打造自主学习新模式,强化教学效果;密切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及时介入,指出他们的行为与思维偏差,加强对课堂的控制,保障学习效果。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使用,还能让学生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关注到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积极性。

结 语

总而言之,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有助于初中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这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之路,是促进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因此,面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课堂知识,教师需要走出刻板的思维误区,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重视生活化教学的积极意义。在充分分析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程需要,整合并利用社会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借助课前与课后的积极实践和对课堂的有效控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在现实信息的指引下,形成主动调整自身不良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格。

猜你喜欢

初中生生活化法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