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021-11-22王秋萍

读与写 2021年13期
关键词:植树数学老师

王秋萍

(天津港保税区空港实验小学 天津 300000)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学与用中,很多人把两者分开,大部分人都认为数学的理论性很强,需要很多的抽象思考,所以他们觉得数学枯燥乏味从而不喜欢数学,甚至有些人从内心深处抵触数学。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当数学教师与抽象逻辑思维还不完善的小学生遇到了一起,就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由直观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他们更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如何让小学生喜欢数学,不会谈数学色变,就需要我们数学老师打开智慧的大门,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意思。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学生思维特点和学习认知角度来看,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爱玩心理。教师要了解、掌握他们的特点并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引导,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及他们的兴趣点然后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设计教学内容。让他们的兴趣点巧妙的与我们所学的内容相结合,这样老师就能在他们的兴趣点中完成教学,他们也在不知不觉的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如何抓住他们的兴趣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1.联系实际,启迪学习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我们老师课前备课充分,及时把数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如讲《圆的认识》,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从孩子们喜欢的套圈游戏引入,让他们站成一排去投一个物体。这样自然有的同学离投射目标近有的同学离投射目标远,从而引发矛盾,他们自己就觉得这样站不公平。于是我让他们自己想办法,如何站才公平呢?这样他们很自然的就站成了一个圆,于是本节课的内容就巧妙的引入了。这时老师再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站对每个人就是公平的呢?于是他们自己就能回答出来每个人到物品的距离相等,对每个同学都是公平的。从而巧妙的解决了,在同圆中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半径的长度都相等。这样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就完成了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

2.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情境是利用情境对人的直接刺激作用,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圆的面积这一节的内容时,我首先让他们对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进行了区分,如何能达到所有同学都掌握且不容易遗忘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教学情境。教学的引入是一匹马和一片带有电网的长方形草地,把马放入了这片长方形的草地中吃草。为了让马吃到草的面积最大又不被电到,该如何处理呢?让他们动脑筋思考于是他们自然就想到必须把马拴上。马被拴住后它的最大运动轨迹是什么?他们很快就想到是前面所学的内容,马的最大运动轨迹是一个圆。这样很多孩子就想到了让半径最大这样马的活动区域就最大。但是绳子有要求,过长马还是会触电,在老师的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很多孩子们都想到了在长方形草地的对角线交点处按一个木桩,把马拴在木桩上,绳子的长度是长方形宽的一半,这样马的运动区域就是以木桩为圆心,长方形草地宽度的一半为半径的圆形区域。马的活动区域是圆面而马的最大活动轨迹是圆周。就这样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理解了圆面积和圆周的区别。本节课的内容《圆的面积》也就自然的引入了。

3.实际操作,提高课堂实效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在小学的教学中,实际问题是他们比较头疼的内容。他们有时读不懂题意,有时是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造成的不理解。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亲自体验。一条马路长50米,在马路的一侧每隔5米种一棵树,一共要种多少棵树?抛出这个问题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在纸上设计植树方案。最后他们得到了以下不同的植树方案。方案一:按两头都种来设计就是50÷5+1=11(棵)让他们自己发现,这种情况是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方案二:按只种一头来设计就是50÷5=10(棵)这时他们很自然的发现树的棵数和间隔数是一样的。方案三:按两头都不种来设计就是50÷5-1=9(棵)他们发现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实践画图直接就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总结出来了。分别是:两端都栽、一端栽、两端不栽。他们自然的总结出植树问题的结论:两端都栽 间隔数+1=棵数 两端都不栽 间隔数-1=棵数 只栽一端 间隔数=棵数。通过他们自己动手去设计植树的方案体会到不同的方案需要树的棵数的计算方法。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开手,让孩子们大胆的尝试,这样课堂上就会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惊喜。

4.表扬肯定,升华学习动机

心理学指出: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任何学习的成功,都伴有强烈的动机,受内在动机的驱使;而无动机的学习,多畏惧困难,敷衍了事,导致最终一事无成。小学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更多的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权威人物的评价——主要是教师和家长。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很简单,也许是父母的一句鼓励,也许是老师的一句表扬,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与表扬。如班里有个男生不爱写作业,课堂不认真听讲,对老师的批评无动于衷。于是我就在课堂和课下观察他的言行,他对别人的要求高,对自己则不然,但是他看到老师表扬别人没有表扬他时会有不满情绪。根据他的这些行为我分析出这个孩子的特点,他不愿意付出,但是还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于是在一次作业展示中我明明知道他的作业是父母辅导过的,但是我仍然及时的给与他肯定和表扬。但是这个表扬不是对他作业全对的表扬,而是他在父母的帮助下认真的把作业中的问题全部改完,这种态度需要我们其他同学学习。在及时给予肯定后,他很开心。他知道我不是为了表扬而表扬是真的看到了他的努力,所以他这节课表现很好,我乘胜追击,对他本节课的表现又给予了表扬。就这样在不断的表扬中孩子和我成了好朋友,他不仅课堂认真听讲作业也完成的很好。现在我的课堂没有批评,只有恰当的表扬,他们课堂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展现给我。通过表扬明确了孩子们学习动机,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这样我们在和谐而愉快的氛围中高效的完成每节课的教学。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开动脑筋,深入挖掘身边鲜活的教学资源,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欢乐的海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让教师在快乐中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植树数学老师
植树
植树真快乐
植树鸟的来信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植树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