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路径下高职专业课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2李红兵
李红兵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平凉 744000)
前言
我们把课程建设与思政改革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课程观。在当前国家教育部门倡导各类专业课程建设实行“课程思政”的建设模式改革的政策大背景下,学界正在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基于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改革[1]。
1.学校要重视和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学校的领导干部和机构主要作为“课程思政”顶层教学体系设计和课程思政整体规划的指导和决策者,是推动“课程思政”的推手。
1.1 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改革领导机制。高职专业院校的教师要深刻地意识到“课程思政”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充分地意识到我国高职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协同育人的功能,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师都应该具有协同育人的责任,因此,高职专业院校的教师要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高职专业院校的教师要重视“课程思政”的改革,在高职全校的范围内积极地宣传“课程思政”的意义和重要性,通过专题讲座、系统理论培训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培养高职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2]。
1.2 加强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高职教育院校和企业需要重新研究修订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整合和利用资源优化专业课程设计,邀请高校和企业负责人参与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不同的专业,合理地引入“工学结合”等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高校已经为行业和企业的学生培养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为高职院校学生和企业提供了实践实习的机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教学衔接。
1.3 建立“课程思政”保障机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了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高职专科院校自身也需要进一步地构建完善的教学绩效考核和激励保障机制。所以高职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教学,学校的各级部门应当合作共赢,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的教学科研资源,切实地促进和保障“课程思政”科研和教学的体系和课程建设的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高职专科院校也自身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相关的教学考核绩效评价和教学绩效激励机制,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地进行了整改。此外,还要求学校可将考核评价的结果直接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培养和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考核制度中,从而建立和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考核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和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和实效性[3]。
提高思政专业学生和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和育人的觉悟。现行的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思想和政治知识的教育被严格地划入了思政专业教师主要职责的范围。高等教育专业课的思政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知识和政治技能的综合传授,将其注重思想和政治的专业教育与其思政的专业教学完全地对立和割离,忽略了学校和课堂上教师对专业学生和教师“育人”的重要和责任。学校和课堂是思想和政治教育的“主战场”,教师是思想和政治育人这个“战场”的上“主力”,让每一节思想政治课都充分发挥其思政教育的功能。
2.教师要转变思想,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和学生是育人的导师和主体,是决定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关键因素,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中坚力量,也是“课程思政”改革推进的动力和关键。高职专业院校的教师和人员占学生的比例高,专业院校的教师在其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的思想和政治的教育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优势。高职专业院校在组织和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时,要高度重视培养专业院校教师的政治理论思想觉悟和政治教育能力以及教学理论实践能力综合水平的培养和提高。
3.结束语
全国高校开展思想和政治教育工作领导会议的精神明确指出:高校思政教育要把深入开展学生思想和政治工作的教育和课程贯穿于学生思想和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教育和思政课程教学的一个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向成人教育的一个方式性结构性转变,挖掘和开展综合研究梳理各门教育学科和各门思政课程的各种学科和思政课程德育的元素,完善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学科体系,加强高校思政课程的德育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各门学科和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实现全方位教学,培育培养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