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露之间,辩证有道
2021-11-22杨勇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文/杨勇(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做人要低调,要懂得沉潜之道。”“该出手时就出手,做人要懂得勇敢去展示自己。”
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蕴含着对“藏”和“露”的不同理解。那么,“藏”与“露”二者是否完全对立?是否可以有机统一起来?
让我们与长沙市第一中学的杨勇老师一起,从“藏露之间”去探寻做人的要义。
真题传送
长沙市第一中学2021年高二月考作文题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讲的是楚庄王养精蓄锐、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
“蕙兰不采,无异蓬蒿。干将不试,世比铅刀。”此句的意思是蕙兰如果不被采摘就如同无用的蓬蒿;干将这样的宝剑如果不展露锋芒,就会被世人看作不锋利的铅刀。
“鸟”“蕙兰”“干将”等类似的遭遇给我们人生成长带来了很多的启示,请以“藏与露的联系”为主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该作文为材料理解主题任务型作文。
第一段、第二段均采用“典故+解说”的方式。学生应从概念的内涵理解出发,去构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明确的观点。
第三段由写作任务与写作要求构成。不能就事论事(就鸟谈鸟、就蕙兰谈蕙兰、就干将谈干将),应该由上述概念出发,较为透彻地理解“藏”与“露”的关系,谈它们对“我们人生成长”的启示。启示不论深浅,只要符合典故的内涵即可。
检验还发现,FDI的增加理论上对东道国的经济总量增长起促进作用,然而对产业结构优化并没有显著提高。这一现象也有一定逻辑合理性,因为FDI增加在带来总量增加的同时,未必一定能促进结构的优化。
材料分析
第一段材料来自《韩非子·喻老》。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后世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才华得以施展,就能做出惊人的成绩。“三年”泛指一定的时间、长时期等;“不飞”“不鸣”并不是无所作为、虚度年华,而是打好基础、做好积累、练好内功,也可以理解为火候不到的时候不轻易展露自己。“不飞”是冲天而飞的基础,“不鸣”是惊人而鸣的前提,前后两个概念可以是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等。
第二段材料来自《拟矫志篇》。
《拟矫志篇》是明代诗人王廷陈创作的一首四言古诗。节选诗句的前后文如下:“舟车之用,易地则弃。蕙兰不采,无异蓬蒿。干将不试,世比铅刀。以骥捕鼠,曾不如狸。”原文说的是万物各有其用,摘录的诗句强调的是“是蕙兰就要散发芬芳,被人欣赏,为世所用”“是干将就要展露宝剑的锋芒”。
上述两段材料,都有一个隐含的意蕴:前者是不经沉淀就会飞不高、鸣不响;后者为不经世致用、不展露才华就会失去本身价值。
第三段强调主题式写作任务,要求考生聚焦“藏与露的联系”。
两则材料前者肯定了“藏”,后者否定了“藏”;前者不主张毫无前提的“露”,后者则认同了“露”。
学生应从前两段的故事中“拈”出“藏”与“露”来,且应构建“藏”与“露”之间的联系,此二者只要存在某种联系,便可视为符合题意。
另外,应关注写作的开放性:
1.观点的开放性。不能改造两则材料蕴含的价值取向,但可以有对“藏”与“露”关系的不同理解。
2.材料运用的开放性。不能脱离命题材料,但应该据此产生联想,联系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现象与事例。
3.思维的开放性。不能脱离“藏”与“露”来写作,但可以建构两者之间多样化的关联。
4.文体的开放性。可以用记叙文、议论文等多种文体写作,甚至其他的独特性文体,如访谈等。
5.写作者身份的开放性。不局限从青年学生的角度来谈论。
参考立意
作文立意要以两则材料作为写作的起点,必须构建“藏”与“露”之间的特定联系,能做到逻辑自洽即可。可以在二者中做出选择,也可以辩证来看二者的关系。如先藏后露、只藏不露、只露不藏、或藏或露、适时藏露等,如单纯写“藏”或写“露”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或偏离题意。
素材集锦
1.峰回路转、意境美妙,中国画中有诸多藏露体现,如以石遮鸟、借云藏山、借树藏水等。正是“藏得妙时,不知山前山后有多大”,因此能使画得到“无尽”的艺术效果。
2.毛遂自荐,终脱颖而出。
3.诸葛亮,他曾“藏”起了自己的才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当明主刘备三顾茅庐后,他“露”出自己的才华,并从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谈到他的创作追求时,形象地把自己的写作比做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是海面上露出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藏在海面以下。
5.人才辈出的谢氏家族在东晋时声名远扬,族人谢安却对此不屑一顾。他没有选择借助家族的声望而得官,却选择隐于群山之中,沉于万卷诗书。而当咸安年间政局动荡、举国面临倾覆的危难之时,谢安毅然选择扛起家国责任,用积攒的满腹学识化解了内忧外患。
考场佳作
二重门
文/黄芷琪(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二21班)
一手执刀,一手握鞘,不禁赞叹设计此物者心思之巧妙——刃削铁如泥,锋芒毕露;鞘却温和轻巧,掂量不出什么重量。它们凑在了一起,就成了最巧妙的趁手工具,既可寒光涌动,也可安宁恬适。此般智慧,使我不禁想到两个古老的字眼:“藏”与“露”。
或许你还记得春秋时期的一位君主——楚庄王,曾经无数人认定他无能昏庸,他后来却治理出一个蒸蒸日上、安和富足的楚国。这是偶然吗?不。我们记得他夜以继日伏案的身影,以及一千多个漫长日夜的隐忍蛰伏、养精蓄锐。他如同那只“一鸣惊人”的鸟儿一样,在躲避和隐忍之中,一举爆发出最强大的力量。看着国泰民安的景象,我们或许该明白——有时候,最深的藏,是为了最明亮的展现。拥有一颗内敛含蓄的灵魂,是为了保证“生命”这幅绘卷的质量,不是吗?温和的刀鞘裹住锋利的锋刃,实则是在增添生命的重量。
利刃免不了出鞘,否则迟早有一天,猩红可怖的锈会爬上未战而衰的勇士脸庞。既为蕙兰,何不迎上姑娘采摘的手指?冷冰冰地枯死于凛冽风中,这是一株蕙兰真正想要的吗?身为宝剑,何不顺阳光之势,晃一晃寻剑勇士的双眼——用你最耀眼的光芒?“且欲与常剑等不可得,骈死于铁炉之中。”作为一柄闪耀昭彰的宝剑“干将”,最需要的位置上恰好缺了你的锋利作镶嵌,为什么不站在太阳下,朗朗而言一句“我可以”?试想当年,若毛遂自卑自怯,不自告奋勇而是瑟缩后退,最后的局面会如何?试想新中国成立之初,科学前辈们无视己之才华,“藏”而不“露”,国家的科技发展会如何?该出鞘时,我们当以一往无前之姿屹立,展露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在我看来,“藏”与“露”恰似刀鞘与刀刃。利刃在鞘,则温和地敛去锋芒,不激烈,不急躁,像春天酿下的一坛新酒,混着青草味儿的青涩;利刃出鞘时则毫不含糊,最锋利的铁刃上反射着最冷厉的光,一挥一动间,削铁如泥。一开一合间,曰“二重门”,门里自是温和安详,却也拥有着不逊门外的坚忍力量,相辅相成矣。
“藏”为“露”蓄势,“露”将“藏”展现,一“藏”一“露”间,生命的绘卷早已斑斓生姿。
教师点评
作者匠心独运,巧妙地用“刀刃”“刀鞘”为喻,来阐释“露”和“藏”的关系,既紧扣了材料的内容,又让深刻的哲理阐释不至于枯燥无味。作者先写“藏”的重要性,再用蕙兰不采、宝剑不出、毛遂不荐、科学家们隐藏起才华等内容来阐述“藏而不露”的弊端,进而点出标题二重门的寓意,“‘藏’与‘露’恰似刀鞘与刀刃”“一开一合间,曰‘二重门’”。前文的铺垫让结尾处藏露关系的总结水到渠成、毫不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