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战略下福建省高质量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以武夷岩茶为例
2021-11-22陈立
陈 立
(四川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0 引言
数字乡村战略提出至今,全国各省市区积极响应号召,根据政策指引落实各方面建设,构建并完善物联网、电子政务、乡土资源库等板块。数字经济融入我国社会各个生产领域,为农业变革提供巨大驱动力,同时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科学化。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当前正处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数字经济的交汇期,要紧抓信息化带来的时代机遇,多层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部署。中央就当下中国基本国情和“三农”工作进展提出重要结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小农户家庭经营依然将会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模式”,“三农”建设仍是长久的工作重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应当继续发展数字化生产力,重构乡村经济政策体系,打造优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体系,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村现代化。
基于历史发展视角,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在此阶段将取得决定性进展。由农业大国转型为农业强国是历史的选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农产品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市场限制下结构性过剩问题突出;第一二三产业间结合不足,导致产业链片面化、延伸难;农业从业者素质水平不高,缺乏科学技术支持引导等[1]。依托数字乡村战略,提升农民现代信息技能,赋予农业科创力量,在解决上述现存问题的同时,有效推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研究表明,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为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竞争力增强、资源配置趋优、产能结构合理、各类主体活力十足[2],要求我国依托数字乡村战略建设热潮,以打造“农业强 农村美 农民富”为奋斗目标,推动农村治理体系、产业体系、经济模式、流通平台等数字化、科学化。在现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健全农业信息和数据监测分析,完善政府全方位监管体系。培养农村经济内生动力,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以需求为导向建构经营体系,打造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高质量农业发展路径。
2 武夷岩茶产业发展现状
2.1 茶业数字化水平较低
据《2019 年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显示,截至2018 年,中国数字化规模达到4.73 万亿美元,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产业数字化符合发展趋势。有关研究表明,在区域差异、政策扶持、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下,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就由东部向中西部逐渐递减[3]。武夷山市位于东部省份福建的西北部,作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中唯一的县级市,针对“数字武夷”打造政务服务平台,现已建设了环境监测、执法保护、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电子商务等系统,具备一定数字化基础。然而,数字化建设尚未与茶业进行深入结合,茶农生产技术、品牌追溯、销售渠道等发展受限。武夷山市大部分茶农依旧沿用传统生产方式,产品价值量在过程中递减。由于科学技术受限,茶叶深加工潜力不明显,散户产业链延续空间不足。企业开展茶叶产品转型和深加工探索的能力较低,茶文化数字旅游与产品销售的融合度不够。政府尚未制定完善的武夷岩茶等级鉴定标准,导致地方原产地保护力度不够,茶叶种植的准入门槛较低,市场流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品牌口碑与效应。茶产品销售渠道较窄,仍然以线下实体店经销为主,无法实现茶商与消费者的广泛沟通。政府与大型电商平台没有达成深度合作,尚未形成产销一体化,导致岩茶市场格局难以扩展。
2.2 政府尚未建立数字化监管体系
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政府将生态作为发展战略核心要点,近年来大力开展“无药无肥”生态茶园试点,建立茶园示范片1.25 万亩(约833.3 公顷),全市注册茶企近5 000家,涉茶人数占全市人口34%。政府偏重龙头企业扶持,个体种植户受技术培训机会较少,导致其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欠缺科学种植意识。部分茶企出于“逐利”目的违规开垦新山种植茶树,未经申报进行茶种更替,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政府自2008 年起开始整治乱象,利用卫星技术排查违规茶山,但尚未形成数字化的监管体系和一体化的举报系统,导致查处存在遗漏问题。茶叶农药使用尚未形成规范管理,政府鲜少举行有关茶叶质量安全和质量技术方面的培训。茶农对生态茶的认知程度低,没有形成科学用药的意识,较低的虫害防治认知水准加剧农户施药行为,不仅使茶叶品质和口感下降,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 数字乡村战略下武夷岩茶高质量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数字乡村建设应当遵循乡村信息化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各领域数字建设。武夷山市自实施数字武夷项目以来,根据实地状况建设“12345”工程,通过建设、运用网格化服务体系,有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备推动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基础。我国农业部指出绿色生产、监管创新、品牌提升、科技支撑是高质量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据此要求从以下三方面提出高质量农业发展路径建议。
3.1 强化数字益农系统建设培训新型职业农民
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从数据分析中提取市场导向,对茶农茶种更替、技术更新等方面提出准确建议。建设农村农业大数据中心,按层级分类整合各项信息,推进一张图、农情预警中心、区域链追溯系统等平台建设,在生产体系全程发挥安全保障作用。产前指导农户选择高质茶种,提升市场竞争力;产中提供智慧化管理,深植茶文化内涵,丰富产品口感层次,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搭建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降低产后流通环节损耗[4]。政府针对数字乡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制定解决政策,对“脏数据”进行再加工,增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将数字信息视为新的生产要素,利用科技手段与传统生产要素相结合,打造数字信息与劳动力要素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与职业院校、农林类高校、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机构达成深度合作,对接国家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培养茶农由传统的静态思维转向动态思维,实现培训政策的最佳效益。加强农业电商团队的建设,引入新型技术人才队伍,线上、线下课程双轨展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3.2 加强品牌效应树立绿色生产理念
推行“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户合作”的绿色生产模式,规范茶事相关活动,鼓励茶企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规划专业园区建设,形成茶叶产业集群,探寻茶叶经营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区域品牌竞争力。政府定期指派技术员核实各地土地墒情、虫情,因地制宜指导灌溉、施药方案,避免水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进一步推进“认标购茶”战略,维护武夷茶品牌信誉,以高品质、高标准逐步赢得消费者信赖。引入数字化物质技术装备,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农情检测系统,完善茶叶资源巡查管控执法平台。加强生态茶专业化管理,制定标准化生产规定,鼓励企业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保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依托智能手机普及向农户传递科学用药知识,完善品牌溯源体系建设,引导农户减量施药。结合武夷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优势,深度挖掘茶文化资源,打造文化茶旅路线,以全息成像、裸眼3D 等技术为媒介,将乡村休闲茶业实景推广到城市。构建一体化茶文化产业生态圈,打造品牌宣传活动,紧握海峡两岸茶博会契机,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拓展市场份额。
3.3 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模式,迎合自媒体时代风潮,引导村民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宣传、销售茶产品,依托“淘宝”“京东”等购物平台打造O2O 直播带货营销模式,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打造专业化电商团队,以解决农村电商产品同质化、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深挖武夷岩茶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迎合大众绿色消费理念,采取“生态营销”抢占市场份额。鼓励各乡镇因势利导开展“互联网+”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就业致富,引导龙头企业、经营大户、个体种植户协同合作,共享数字福利。引进电商技术人才,建设城乡信息共同平台,有效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缩小数字鸿沟。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人群,实现农业新型主体多样化。加强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周边资源提高物流效率,根除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出于投资农业农村的逐利性,逐利性投资者较少选择农业,资金来源成为数字经济的首要难题。政府应当大力开展绿箱政策,积极调整黄箱政策[5],在税收、贷款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采取“PPP 模式”“众筹”等手段帮助农村企业融资,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重视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机构功能,提高金融服务供给覆盖率。针对大小企业采取差异化贷款贴息政策,给予品牌代表茶企奖励资助,建构产业发展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