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理论下乡村旅游外宣资料英译方法研究
——以湘西州吉首市德夯苗寨为例

2021-11-22苏宁彭凌寅

现代英语 2021年8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维度

苏宁 彭凌寅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一、引言

全球旅游理念的兴起和全面新农村建设,同时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德夯苗寨是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的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该寨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风俗以及建筑物。随着德夯苗寨的旅游体系不断完善,其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但由于民族地区文化的特殊性和乡村旅游的局限,我们需要重视和加强其外宣资料的英译策略研究。文章基于生态翻译理论,运用三维转换翻译方法,探讨德夯苗寨外宣资料英译策略的使用,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国际化发展。

二、旅游资料英译的原则与特点

近年来,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旅游翻译成为跨国文化沟通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旅游翻译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陈刚(2014)对旅游翻译进行了定义,凡涉及旅游活动的一切翻译(含口译、导译)均属于旅游翻译。他认为旅游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从文本的属性来说,旅游文本属于应用型和呼唤型文本,包括旅游指南、旅游合同、旅游广告、景点介绍、旅游宣传册、景点标语(陈刚,2004),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受众广的特点,在翻译时要求译文准确、简洁,注重文学性和生动性,以吸引读者。旅游文本的功能除了忠实传达原文信息外,还有一大功能是诱导人们的行动。因此,在翻译旅游文本的时候,译者应充分了解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审美及习惯,确保译文简洁准确、通俗易懂。

三、生态翻译理论指导下乡村旅游英译方法

生态翻译理论最初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该理论起步探索于2001年,立论奠基于2003年,倡学整合于2006年,全面拓展于2009年(胡庚申,2013)。胡庚申教授将生态翻译观的译法概括为“多维”转换,但主要是“三维”转换:即“在生态翻译观中,翻译是译者进行选择与适应的一个过程,它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要遵守‘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的适应性转换”(胡庚申,2013)。作为外宣翻译工作的客体,乡村旅游是一项涉及生态环境的活动,生态概念本身就蕴含其中。

翻译质量的评判标准取决于整合适应选择度的高低,即译者“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高低。译者通过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需要达到三个维度的“文本生态”——既要尽量保持并转换原文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同时又要尽量使转换过来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能够在译入语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生存”“长存”,最终实现原文和译文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生态中的平衡与和谐(胡庚申,2013)。文章运用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转换”法分析德夯苗寨旅游外宣资料的英译策略。

(一)语言维度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译者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化。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下文将探讨如何从语言风格及形式方面作出对原文内容适应性较强的选择来达到语言维度的翻译生态平衡。

例1:区内山势跌宕、绝壁挺拔、峰林耸立、溪河纵横,形成了断崖、石壁、瀑布和原始森林景观,其中有奇路(矮寨公路奇观)、奇桥(当时世界跨峡谷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悬索桥——矮寨大桥)、奇寨(雄鹰背上的苗寨——吉斗苗寨)、奇谷(玉泉溪大峡谷、九龙溪大峡谷、夯峡溪大峡谷等)、奇瀑(全国落差最大的流纱瀑布和玉带瀑布、银链瀑布、夯峡溪瀑布群等)和奇俗(苗族风情、天下鼓乡)。

译文:It has rolling mountains, towering peaks,and intersecting streams and rivers,which formed perpendicular cliffs, waterfalls, and primeval forests, including zigzag road (Aizhai Winding Road),marvelous suspension bridge(Aizhai Bridge),a fairyland(Jidou Miao Village), uniquegeographical canyon(Yuquanxi, Jiulongxi, and Hangxiaxi Grand Canyon), splendid waterfalls(Liusha, Yudai, Yinlian waterfall, and Hangxiaxi Waterfall Group), and Miao ethnic costom(Hometown of Miao Drum).

分析:该句颇具文学色彩,主要介绍了矮寨旅游景观区的景色。其中“山势跌宕、绝壁挺拔、峰林耸立、溪河纵横”四个四字格结构,表示该景区的山峰很高,小溪小河纵横交错,因此笔者采用省译的方法。本句还有一个难点是五个“奇”字的处理。“奇路、奇桥、奇寨、奇谷、奇瀑”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描写矮寨旅游景观区的独特景观,如直接译为“paculiar”,游客也不知道这个到底奇特的地方在哪里。译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寻找每个“奇”字背后的含义。比如“奇路”之所以奇是因为矮寨公路蜿蜒曲折,因此这里采用意译法。本句通过省译和意译,更好地体现了语言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保持了语言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平衡,构建了一个接近源语的生态环境。在语言维度上,发挥了“译者中心”作用,译者通过“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实现了源语与目的语在语言方面的生态平衡。

(二)文化维度

翻译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王克非(1997)认为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活动离不开文化。旅游文本在传播文化、促进交流与发展中至关重要。

例2:上刀梯

译文:Climbing the ladder of knives with bare feet

分析:“上刀梯”,是一个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词汇,表演者赤脚爬刀梯,是苗族传统的民俗表演节目。文化维度的适应转化要求译者处理源语文化中的特色语言等,避免使用容易导致曲解或误解原文内涵的表达。译者考虑到读者不了解相关的民族文化背景,于是采用释义法译为“赤脚爬用刀安装的梯子”,让游客更直观地了解上刀梯的含义。在文化维度方面,译文弥补了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了错误的文化解读,实现了源语和目的语的生态平衡。

(三)交际维度

交际维度主要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原文本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11)。交际维度方面,译者的目的是要准确传递作者想表达的信息,形成读者与作者之间良好的空间互动。乡村旅游的文本可以起到宣传本地独特自然景观与奇风异俗、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

例3:苗家吊脚楼

译文:Miao-style Stilt house

分析:苗族吊脚楼建筑可以临水、依山、傍谷,也可以建于田畔。选择好的木料支撑建筑,极具少数民族特色。若音译为“Diaojiaolou”,游客难解其意,采用释义法译为“Stilt house”,使游客一目了然吊脚楼是用木料支撑的房子。且考虑到此建筑是苗族的一种风格,英译时需考虑建筑风格或民族特色,建筑材料及建筑用途,因此译为Miao-style Stilt house。译者通过发挥了“译者中心”,最终实现了源语和目的语在交际维度方面的生态平衡。

四、结语

文章基于生态翻译理论,运用“三维转换”法探讨了德夯苗寨旅游文本的英译策略。译者采用意译、省译、释义等方法和技巧,通过案例阐释了解决乡村旅游文本英译中的难点及重点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本研究为尽快推动德夯苗寨乡村旅游产业的翻译及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英译策略借鉴,也是生态翻译理论在乡村旅游文本的英译应用研究中的一次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同时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