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美”的渗透*
2021-11-22颜惠玲
颜惠玲
(福建省大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 大田 366100)
结合课文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之一。语文教材选用优美的篇章描绘大量风景如画的自然景物,塑造大量品德高尚的人物。在语文教学中,陶冶爱美的情趣,就要善于指导学生凭借教材,感受自然景物的美,认识人物心灵的美,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对高尚情操的崇敬和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的素质。如何实现?
1.预习中,整体感知美
教学时,可以从解题入手,通过师生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之后,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以求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如教学《黄山奇石》时,注意“奇”的字义,引起学生想早些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让学生预习课文后,又让学生边读课文找课文讲了几处“奇石”的美,再进行课文教学。
2.看图中,欣赏形象美
课文的插图,是客观事物的形象描绘,它描绘了美的景物、美的人物,引起学生的观察、想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美的景物产生强烈的感受,对美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桂林山水》一文语言优美、简练形象,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较难通过抽象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形象的山光水色的美。根据这一特点,可借助于观察栩栩如生的桂林山水图,通过娓娓动听的话语,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抓住观察的重点,把学生带进“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图中。如近处的绿水、小舟,水中的倒影;远处千奇百怪的峰峦,山间的绿树红花,空中迷蒙的云雾。这样使学生的情感逐步与作者的情怀产生共鸣,如临其境,感受到呈现于眼前的不只是山水画面,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迷人世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感受和情操。又如教学《燕子》,出示彩图后,请同学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机灵、活泼的小燕子在春天里自由飞翔,尽情欣赏美丽的风光,并把观察到的图意口述出来。图画在学生头脑中变成了鲜明的形象,他们仿佛置身于其中,看到远山、小河、红桃,听到阵阵鸟叫声,闻到花香,还可以联想到“小鱼从水里偷露出头来”,“二月春风似一把剪刀,剪出千万绿柳条”,众多美的形象、颜色、味道……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春天的美,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3.析重点段中,体会景物美
段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段的剖析理解,更好地掌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五彩池》一文,课文第二段是重点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是什么样儿的?池水为什么会呈现各种色彩。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描绘的五彩池的美丽和神奇。
首先,理解第二自然段,体会五彩池的形状美。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结合理解“漫山遍野、铺展”等词语意思。并要求学生用笔圈出描写五彩池的大小、深浅、形状特点的词语。引导学生朗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字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景象。“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彩带……”体会五彩池的美。
其次,理解第三自然段,体会池水的颜色美。指名朗谈本自然段,标出写池水颜色的词语,理解思考“惊奇”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惊奇?五彩池池水都有什么颜色?
接着,理解第四自然段,弄清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颜色。学生自由默读,注意理解词语:石笋、丘陵、珊瑚、凝结等。思考: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围绕哪句话来写?说说池水为什么显出不同颜色?
最后,边听录音边想象,把课文中叙述的内容在脑子中形成活动的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美。
4.导读中,感受语言美和声韵美
《五彩池》一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好教材。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的指导,要求学生怀着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的思想感情,用赞美、抒情的语调朗读,做到情融于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又如古诗中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这些语言精炼,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这一艺术形式是不易掌握的,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使小学生加以体会,从而感受欣赏古诗声韵的美感。
5.推敲中,品味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再现”,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老师就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推敲,来品味其中蕴含的美。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让学生从大脑中提调出是从极高处倾泻而下的形象,脑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象。再让学生思考是否有这种可能。这样,学生就会理解诗人用“疑”的原因:“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的“想象”而已,体会诗人把情景说得恍恍惚惚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就引人入胜,紧接着启发学生思考若把“疑”换成“像”好吗?让学生更深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九天之上落惊叹这瀑布的奇特。因为诗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通过推敲,感受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真”太平淡,用“像”太露,只有用“疑”才精当。体会到语言的“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