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刚教育”:搏击运动融入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2021-11-22彭鸣昊
彭鸣昊
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继续提出,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充分强调了文化和人才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确立了高质量教育对党方针政策的关键性。“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肯定了坚持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新高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求学校应该形成适合青少年成长的有效环境,构建学校隐性育人功能;教师应该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而体育教师应该发挥所长,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走进操场,喜欢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新时代堪当大任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何为“阳刚教育”
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从学生思想和精神上对文化知识的灌输和行为指导,丰富学生学识。也要促成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素质的培养,积极推进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从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对教育定义在各个阶段,不同国家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如:美国的杜威认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1],主张教育即生活。而中国的陶行知则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2],认为生活即教育。在古希腊,由于战争的发生,一个国家要实现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就要通过教育培养“爱学习和爱智慧”的人,使“一个真正善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3]其中,斯巴达把教育视为国家的职责,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从小就必须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等阳刚的品质,并将坚强勇敢、严守纪律等品质贯穿斯巴达人的一生。[4]同样,雅典虽然形成了与斯巴达不同的,重视高度文化修养、多方面发展的能力,但也非常注重通过体育锻炼来塑造健康健美的身体,[5]要使孩子能参加战斗,也要能过好和平生活。因此,出于国家的需要和阶级的统治,对青少年刚毅、果敢、顽强的阳刚品质尤为重视,十分强调阳刚教育。延申到现代,“阳刚教育”是指培养青少年勇敢坚韧的良好品质,强化对学生的“阳刚”的熏陶,除了对青少年性格塑造外,在教学风格乃至对青少年思维方式的培养上,“阳刚之气”都是青少年在现代社会生存必不可缺的品质。而体育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对身体的规训,对人格的健全和对身心的双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中小学学生“阳刚教育”缺失现状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持续推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前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普遍身心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身体健康和身体锻炼,学生出现肥胖、近视等体质健康相关问题。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导致青少年群体中部分男生出现“阴柔化”[6]现象,甚者过度追求“小鲜肉”的“韩流”文化,或一度沉溺于网络直播的“女装大佬”网红直播,追求个性,脱离了社会和现实环境,忽视了青少年学生中理想和奋斗的重要作用,对青少年的身心产生严重的危害。当前,不同于革命建设时期的艰苦条件,在稳定和谐的大环境下,部分处于家中独生子女地位中的学生,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霸王”,学生群体普遍缺失了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和吃苦信念,缺少了打击和挫折,出现抗压能力弱,心态容易崩溃,无法有效的管理情绪和心理,严重则出现抑郁、自杀的倾向。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带来知识的丰富和快捷共享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弊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辨识度弱,无法确切的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假、好坏,除此之外,若有的学生缺乏意志力和自制力会沉溺于网络中,对学习无兴趣,机械被动,无法专注在学习中,再者,遇到任何不懂的问题找“百度”,不重视看书和思考,这对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影响。
中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开始逐步进入青春期,此时的学生不再一直听家长、老师的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热衷于思考自己的特点和未来。并且,内心急切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渴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但同时,他们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时期,对外界的辨别度还比较弱,特别是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既充满好奇心,又不能准确分清楚主次和好坏。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生命的信仰和价值理念处于模糊状态,若没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就会漠视生命的价值,出现一些“离家出走”“抑郁”等极端的问题,十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从对外因素来看,当前学校师资结构整体呈现出“阴盛阳衰”的特征,即女性教师的比例远远大于男性教师。[7]在家庭中,父亲忙于赚钱养家造成的家庭教育缺位[8]和隔代教育带来的酗酒、被监禁、虐待儿童等抚养责任[9]都给青少年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来巨大的影响,引发一系列身心健康成长问题。
3 搏击运动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
3.1 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
校园文化蕴涵着校园的精神内容,学校的形象、个性、风貌往往通过校园精神文化体现出来。一般来看,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多停留于教育类素质课程层面,如:书法、美术、诗歌等,主要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往往忽视了体育运动对于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作用。发展到目前,搏击运动的趣味性更强,健身的项目变得丰富,除了有传统的拳击、散打和跆拳道等对抗项目外,还有伴随着音乐和律动的搏击操,不仅动作简单,还极具有健身价值,满足于男生对于对抗项目刺激性的追求,同时也满足女生对于健身健美、塑造体型的需要,锻炼的全面性强。
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入搏击运动,首先增强了趣味性,根据学生年龄段和男女生不同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搏击项目引导,能引起学生爱上运动,喜欢锻炼的意识。其次,搏击作为一种徒手对抗性运动,在训练中通过机体各系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与运输,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延缓人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的衰退,提高机体能力,使人充满活力;练习中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判断和攻击,增强练习者的爆发力和耐力,大大提高其呼吸和心脏血管系统的活动机能;练习搏击拳法的多样,所带来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会变强,不仅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也能很好地提高人的灵敏度与反击能力。因此,在中小学校园中开展搏击运动,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能很好地完善地发展他们呼吸系统的活动机能,从而促进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身体各项机能的正常发展。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搏击运动与传统的健身运动还是有所区别,传统健身主要是提高体能,塑造人的形体美,但搏击运动不仅可以健身,使人的体质增强,最关键的是它具有攻击性和防卫性,能够对学生自身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2 规范学生行为,造就良好品质
体育运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则内完成,同样,搏击运动也需要在一定的规则内完成,并且练习者还需要共同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用搏击中的礼仪标准来约束自己,言行有礼,明白尊重、礼貌对待对手和裁判。中小学生在搏击运动练习中,首先培养其“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基本礼仪,明白规则、礼仪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这与校园文化中的校风校纪建设不谋而合,通过礼仪和规则的约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鞭策着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不仅如此,通过规则意识的树立,对学生进行主题升华教育,让学生明白小到校规校纪,交通规则,大到法律法规,规则意识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需具备的,从而完整地发展出自我界限,通过清晰的自我界限,发展出“共情”的思维。搏击运动还可以塑造人的人品人格,这种对抗性的项目规则是将对手击倒为胜,在赛场上不留余力的发挥自身水平,赢得胜利后保持谦逊,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从而发展成为彬彬有礼、谦虚谨慎的良好品质。
运动项目本身可以锻炼人的心理素质,提升意志力。搏击的运动特点是快速辨别和反应,可给人体的大脑许多良好刺激。在运动的过程不单是骨骼和肌肉的牵引收缩,也是空间感知、经验、类型识别等右脑功能的综合发挥,因此非常有利于开放学生的空间转换、形体感知等右脑功能,提高了形象思维和创造力。由于空间的大范围下,需要通过做变换方向的动作来明确方位,培养了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能极大的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此外,在运动和训练中,学生还要主动想办法克服困难,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敢精神,锻炼他们的毅力,增加其胆量,还学会了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如:提高专注度,遇事不慌,沉着冷静,还能排解压力,宣泄情绪,调节心理平衡。搏击运动对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锻炼的加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3 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活动组织形式之一,其活动内容多、形式灵活、在户外进行和有一定练习强度的特点,能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不仅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实效。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关情况”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全国95%学校能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因此,搏击运动融入中小学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较强的针对性,能营造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校园体育文化凸显出的应用教育价值,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其对抗性、竞争性,需要整体的协作性等特点,通过练习和运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能力、品质和性格在竞争中得到充分锻炼,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加快了学生坚强品质的形成,充分展现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提升,综合能力得到培养,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促成了良好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搏击运动融入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4.1 把握社会主流趋势,传递向上正能量
中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体能力尚未成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但与兴趣相关联,自制力不强,意志力较薄弱,容易冲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使得特别是“00后”一代的后浪更为早熟,最重要的是即将步入青春期这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进行良好的引导,把握主流价值观。作为中小学生,首先应该树立个人理想,初步掌握对人生方向和选择的理解,初步开始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进行思考。树立理想后懂得个人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理想和现实相矛盾后如何处理,注重团队、社会的需要,富于同情心、责任感和正义感。通过搏击运动带来的培养吃苦精神、锻炼意志等良好品质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引导,应用到引导学生追求“健康向上、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向上进取上来。明白当前的任务是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锻炼各种驾驭生活的能力,掌握社会生存需要的技能,把自强自立放在第一位,适应竞争,实现自我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把握也十分重要。对中小学生也应该坚持长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扬少年先锋队和团员的重要性,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共青团是党的忠诚助手和忠实后备军的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4.2 完善校园师资结构,提高体育文化氛围
中小学教师职业性别失衡是我国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职业能给予女性更多的向上认同和向下对比的正向影响,而男性恰恰相反。[10]中小学校女性教师比例较多,且男女教师性别比例失衡严重,且对于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耐心度,女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更高,在体育领域的体育教师也不例外。男性教师对于学生来讲,其性别角色认知方面,如:从简单的穿衣风格和装饰打扮,到勇武有力的体魄形成和敢于竞争的“阳刚气质”都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思维方式的培养方面,男性教师有着更为独立、果断、理性的教学风格和处事方式。针对此,从教育环节上,师范类院校在招考录取环节应该考虑男女生的录取比例。从社会层面,政府可考虑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优秀的男性从教,特别对于搏击运动这种专业性强的运动项目,男性教师更能展现“阳刚”的优势。媒体也应该发挥舆论优势,改善大众对于教师职业的刻板印象。学校在招录教师时,也应考虑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更合理、更人性化的考核标准。完善师资结构,这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精神与物质的整合体,搏击运动是集竞技、健身、娱乐、审美、传播等多种文化功能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对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活动的组织,首要注意的就是安全意识,防止运动受伤,给学生强调生命的重要性,锻炼身体和保护自己的重要意义。其次是根据学生特点,紧扣教学大纲,根据男女生的不同需求,对女生开展搏击操健身塑形,对男生开展一些竞技对抗的竞赛,提高兴趣,深入领会体育锻炼对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变化,可根据情景的需求增加一些体育器材和装备,合理使用器材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搏击运动带来的乐趣。学校考虑定期在学生会和社团活动中举办和“书法展览、绘画展”等相应的活动,推广搏击运动,也可定期举办搏击比赛,让学生运动中体会规则,体会有竞争就有输赢的现实。最后升华教育,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4.3 着力积极参与意识,树立良好体育观
搏击运动需要运动者全身心的参与,根据校园文化的参与氛围,在练习中激发中小学生的兴趣,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参与意识,对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首要强调的是转变学生刻板的体育思想观念,明确运动是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导他们将运动与身体健康、学习生活和自身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改变他们认为“小孩子什么都做不了”的意识,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和生命创造价值的重要意义。如:在此次新冠疫情时期,启发学生对社会政治事物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正确态度,培养积极正确的社会参与意识,这对他们今后的社会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搏击运动过程中应该带来科学的锻炼方法来塑造身体,不是影视剧里的“武侠” 情节;告诉学生始终保持摔倒后站起来的精神,发展学生的心理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正确处理运动损伤,第一反应不是“哭鼻子”,应该马上应急处理伤口。这些能力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挖掘他们的运动潜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到运动的价值。
体育运动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而一个人对体育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构成了个人的体育观。中小学生的观念里,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占比,甚至认为搞体育搞运动就是耽误学习的表现,其实不然,良好的体育精神更催人奋进。从老一代女排夺冠的辉煌时代,到如今的女排崛起,中国女排已经延申为让每一位国人骄傲的“女排精神”,这样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更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作为中国拳击领军人的邹市明在中国拳击在世锦赛历史上奖牌实现零的突破和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时刻,不仅承载的商业价值和文化意义,更表现出“进攻、进取、顽强、坚持”的气魄。这些永不服输、跌倒再来、面对困难永不放弃的优秀的体育精神,都应该让学生有直观深入的体会,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形成自身的体育观,做到自律自强,超越自我。
4.4 打破传统运动观念,创新运动理念模式
校园体育文化是在课余中放松的途径,同时也是一门课程,教学生学会学体育技能,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中小学生的性格形成主要是在游戏与运动中完成的,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在游戏规则和竞赛中经历竞争、合作、成功、失败、挫折。传统的教材教法和教学大纲中,课堂常规的热身运动一直是跑步和徒手操,同样,校园体育文化节和运动会中一直都保留着拥有激烈的竞争性和广泛群众性的田径项目。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多样化的运动项目才能更赢得学生的青睐。中小学生在搏击比赛中感受形式多变、紧张激烈的氛围,通过引导才能明白遇到困难坚强的去面对,与同伴互相帮助,相互鼓励和配合才能快速进步,体会赢得比赛打败对方的喜悦。同样也要经历被击败的挫折,进而培养自信心,提高胆量。这些体验是在文化课堂和书本中无法直观体验到的。传统的田径运动会等项目固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也可考虑适当加入搏击类比赛,搏击项目动作的表演,或者搏击操的表演等,丰富校园文化趣味,也推动着校园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培养人、教育人带来更新、更高的要求。体育文化的渗透,需要全校师生自上而下的重视课外体育活动,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体育文化质量。如:建立或增强搏击运动队的管理,积极提高运动水平,加强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窗口地位,凝聚学生的后备力量。运用展报、标语、图展等媒体的运用,进行搏击运动文化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的“阳刚之美”,提高参与程度。使学生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根据搏击运动系统理论知识的支持和丰富训练经验的填充,充分体现快乐体育、快乐运动的理念。结合搏击运动的专业特点,进行汗水、力量和阳刚之气的引导,并拓展思路,抓住媒体与文化的紧密关系,抓好学生业余体育活动,提倡自主锻炼、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角,科学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