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角下武术文化认同研究

2021-11-22郑晓丽姜存喜

武术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技击武术体育

李 猛 叶 磊 郑晓丽 姜存喜

1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2.东亚大学跆拳道系,韩国 釜山 49315;

3.吉林体育学院研究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4.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人类了解世界、改建世界、适应环境的产物,[1]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力量源泉,而文化自信在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是更基本、深层、持久的源动力。要做到文化自信首先实现文化认同,认同是文化能够广泛传播的根柢与前提。

1 武术文化概念的提出

斯特赖克认为,人类社会活动是由其生活环境各个方面的象征性标定所组织起来的。[2]而武术文化的提出既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成长起来的。1840年以后,国内社会环境迅速发生变化,西方体育文化渗透力的不断加强,使本土体育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土洋体育之争”便是这一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一次激烈讨论。一百多年来如何进行现代化转型以应对西方文化的入侵俨然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军国民体育”思想时期从北洋军阀马良创编“新武术”到民国时期张之江先生创办“中央国术馆”,无不昭示着我国民族体育家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入侵下,将民族体育迅速整合创新所做出的有力回应。建国后进入“体育运动武术思想”时期,为了进一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国内一大批先进武术家对武术进行了挖掘整理,蔡龙云认为武术从古至今便以“击”和“舞”两条路线发展,并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武术运动,在此理念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三观六论”的系统性武学思想。毛伯浩认为“技击”是古代人民习武的目的,也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在以竞技武术为核心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倡大胆创新,克服保守思想,大胆改进套路内容。随着武术思想的快速发展,原有的“武术”一词已满足不了研究工作的需求,此时急需一个高于“武术”的全新观念,即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是指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关于武术方面的精神以及物质成果。[3]

2 武术文化的现实价值

2.1 武术文化对道德观念的塑造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剑”在武器中被称为“百兵之君”,乃君子之剑。在司马迁的论述中对于剑道武艺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品德与功能。品德方面“传兵论剑”者必须具备信、廉、仁、勇四德,不具备则不与从事于此。[4]在司马迁看来剑术与“道”是同等地位,而建立道的基础便是“信廉仁勇”四德,可见习武对“德”要求之严格。“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说的即是武艺的功能,所谓“治身”一为“治心”,使自己能够“君子比德”,是一种能够修身养性,培养德行的内在功能。二则是一种体育观,即为锻炼身体,强健筋骨之观念。马明达教授曾在《司马迁〈史记〉与剑》一文中提到:“治身”理念是中国人比较早的建立在以身体为载体的体育观,这种体育观念的提出对中国体育思想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外可以应变”讲的是防身自卫的功用。由司马迁对剑道的理念可以看出武术对于品德要求非常高,身体塑造以及防身自卫的效益,均是建立在德行之上,拳谚有云:习武先修德,习艺先习礼。因而以武术文化作为前提,以武术作为载体进行文化培育,有利于自身品德的塑造,同时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2 培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价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象征着从自身出发的积极向上,通过自身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大,这种精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往往与家国民族的观念紧密融合。[5]自强不息是武术文化观念的核心部分,正因为有了自强才有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才有秦扫六合,汉唐威名远播,明铁血王朝。正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塑造了近代以来全民族团结。武术相比于西方体育项目更多了一份自强,一份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方竞技体育追求超越自我,追求突破极限,武术则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身由内而外的奋发图强,对于民族气节、民族大义的重视。“少年强,则国强”通过武术培育青少年,有利于下一代自强不息,强化文化软实力,增强阳刚之气,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3 武术文化认同途径分析

文化认同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对本民族所形成的基本价值的认同。[6]武术作为我国先贤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武术文化认同便显得尤为重要,是指社会个体从心理及行为上对武术这一文化现象所表达出的精神、物质等文化价值的肯定态度。

3.1 武术文化符号认同

何为符号,比如,说到跆拳道就能想到韩国,讲到柔术就能想到巴西,提到瑜伽就能联想到印度,一谈起武术就能想到中国。武术不单是文化,而且是中国的符号性文化、标识性文化。[7]因此,文化符号是一种事物的代表,是国家、民族的文化象征。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所代表的价值,所表达的追求是拥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它是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是司马迁笔下“信、廉、仁、勇”武德的载体,同时更是文化符号所表达出来的外在表现。

建国后武术的发展一直在跟着西方体育文化方向,以武术进入奥运会实现国际化为目标而做出了不懈努力。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际上孔子学院的创办进一步深化了武术国际化进程,对武术的武德以及内涵文化等方面进行语言传播,武术与汉语的并行使国外友人在练习武术过程中亲自体会并感悟中国文化。国内塔沟、陈家沟等在武术的发展中均发挥着积极作用。这说明在武术国际化道路上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国内大部分地区由于武术文化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造成了与社会认知的脱节,只知套路而不知技击,只知课目而不知文化,俨然成为当下发展武术文化实现文化认同的当务之急。武术要发展就要扎根于人民群众,学校武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情怀,树立民族文化信仰的重要途径。[8]伯克认同理论认为文化认同即实现心理上的认同,其本质上是语言的传播。[12]在学校武术教育过程中,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在学生心理上建立起武术文化认同。传播文化符号价值,并最终建构武术文化符号体系,这无论是对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还是对于武术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9]

3.2 武术文化价值观认同

文化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文化的传播是价值观的传播。[10]武术技击和养生共同构成了贴合现今社会需求的武术发展路线。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文化的价值观已经由战争年代的“强种救国”转变为和平年代的强身健体。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的体育文化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下更注重生命的价值。西方体育追求极限,突破自我,激发潜能,这些固然重要,但却忽视了对生命的敬畏。武术体育文化讲求的是“健身”与“技击”,既具有一般体育的健身作用,更有“防身”与“击敌”的实用作用。[11]因此,健身养生与防身自卫的文化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被广泛认可。

3.2.1 武术文化技击观

技击是武术的内在本质,是武术始终如一的基石,是认识武术现象和研究武术问题的主要依据。[12]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载:“既得艺,必试敌”,“怯敌必定艺浅,善战必定艺精”。认为只有在对抗中才能对所学武艺进行检验,才能提升所学武艺价值,这是一种“打练结合”的技击观论述。

戚继光技击观对后世影响极为深刻,更有不少武术馆校以及武术俱乐部将戚继光著作《纪效新书》奉为习武必读之佳作,尤其体现了其技击思想的《拳经捷要篇》,本篇中将其武学思想、技击功能及应用价值进行了详细论述,充分体现了打练结合对于习练武艺的重要性。民国时期张之江先生创办“中央国术馆”,并且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国术”训练体系,本着“强种强国”的观念,以国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了大批的民族武术家,而张之江先生在其写作过程中经常提到“体用兼备”这一观点,这里的“体”,乃“重视基本锻炼”,说得具体点,即势势相承的动作练习;而“用”乃是“由对练而对比”,也就是两两相当的技击较量。[13]“体”和“用”两两结合即为体用兼备,这与戚继光技击观不谋而合。这在后来的两次国术考核中便可以明确看出,武术考核多以短兵、长兵、散手、摔角等两两对抗的项目组成,将武术体用具备的技击观充分应用于武术考核之中。建国后蔡龙云提出“三观六论”的武学思想,其中“武术整体观”从整体出发,对武术进行宏观分类并提出“击舞融合”的观点。“击舞融合”是指攻防技击性和舞蹈艺术性是武术的两个基本属性,任何武术项目均同时容纳着这种技击的实用性和表演的艺术性。[14]也就是技击和套路练习的融合,这一武术“技击观”与戚继光又有着一脉相承之妙。

“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始终在武术运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武术失去“技击”将成为体操亦或舞蹈,便不能称之为武术,在未来的发展中就失去了其民族特色,化为西方体育文化侵蚀下的武术操。

3.2.2 武术文化养生观

武术养生观是指依据养生思想,融合武术技法、功法等练习方式,对身体进行自然改造,以达到强身健体、提高技击水平为目的的活动。[15]武术养生观的产生与养生文化有着紧密关系,我国养生文化由来已久,主要通过中医调理、运动以及呼吸吐纳等方法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而武术文化养生则是从养生文化中孕育而来的。养生即养护生命,武术养生也即是以武术运动的方式或理念对生命进行护养。[16]通过武术套路动作的运动,使身体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平衡即身体健康。以道家思想来说是一种“阴阳平衡”,静为“阴”,动为“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为一种平衡。最早的以武术套路形式出现的养生功法为华佗所创的“五禽戏”,是一种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禽动作来引导人体进行锻炼的功法,以内、外、动、静、刚柔、导引”等为要领,结合呼吸吐纳的传统养生文化方式达到祛病防病,养护生命的目的。此外还有“六字诀”“易筋经”“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共同构成了武术养生文化。武术养生文化由来已久,并时刻影响着体育文化,有学者认为21世纪的体育文化将属于东方文化,就目前来看,武术养生已经与世界体育文化相融合,并持续维持着能量的传输。从武术技击观与养生观方面发展武术文化认同,既符合了当前社会发展需求,更能促进武术国际化,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

4 结语

武术文化的发展需要文化认同,通过文化认同实现文化强国。武术文化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经过军国民体育运动思想时期的马良新武术、民国张之江国术体系,到建国后体育运动武术思想时期,蔡龙云先生提出“三观六论”,以及毛伯浩先生等一大批先进武术家对武术文化的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武术文化在对人的道德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塑造均有较为突出的文化价值。在实现武术文化认同方面应当从文化符号认同以及武术文化价值观认同两个方面着重发展,此外,重点在认同教育中进行深化武术创新,大力弘扬武术文化,使武术文化理念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对于强化文化价值,促进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站在文化全球化的社会大环境中,随着武术文化发展的不断完善,武术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武术文化的社会认同程度决定着能否在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保持自我,维持自身文化特色,坚持走武术文化特色之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技击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