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服务的MTI教育模式创新思考
2021-11-22贾晓琳
贾晓琳
(吉林化工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一、引言
研究发现,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翻译重要性提升,跨文化交流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MTI(翻译硕士)教育受到高度关注,其培养目标十分清晰,即培养高层次翻译人才。研究发现,MTI教育较为系统,涉及层面较多,重视实践环节。现阶段,MTI教育模式全面推行,全日制MTI的招生普及度较高,良好的双语基础为教学提升做好前提准备。
二、MTI课程设置再探讨
在MTI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德、智、体全面发展是MTI教育基本规划,只有这样,培育出的高端人才综合性更强,才能满足经济一体化运行发展要求,同时助力国家经济。这样的人才供给,作用显著,可以满足文化、社会等多层次需求,在实践教育环节,需要整合资源,口译和笔译人才要保证持续输出,这一目标的实现是该模式的核心宗旨,MTI教育的目标鲜明且具有先进性,与社会经济发展潮流非常匹配。研究发现,MTI课程设置要系统、体系要规范,作为MTI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前提,MTI课程设置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培养方向有明显区分。MTI课程设置更加注重翻译应用和教育实践,需要基于语言服务产业链,在实践中,融合教育理念,全方位综合育人。在培养人才时,以市场需求为基准,这是基本前提,不容忽视。同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在需求引导下,完成优质课程设置。
在践行MTI的教育理念时,需要结合师资力量,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传统教育模式中,进行课程设置和改良。“一带一路”的方针要把握好,营造MTI教育外部办学环境,在办学期间,以实践能力增强为培养核心,实现翻译人才专业化,在具体工作中,推出“2+N”模式,这种复合型培养模式,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输出。在实践中,学校MTI核心课程想要发挥作用,需要突出特色。例如,围绕工程科技笔译开展系列教学,这是高端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实践证明,在留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可以扩大MTI教育影响力。这一点和其他特色课程设置有所差异,通过增加招投标翻译以及相关的专利翻译等内容,可以培养实用型人才。研究发现,围绕专业技能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成果非常显著,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以及放大翻译专业性高的特点,增强实际翻译能力。专业领域的学者认为,MTI实践教育成绩提升需要尊重客观现实,在工作中遵循实践先行原则,在此基础上积极践行项目驱动,借此提升翻译人才素养。需要强调的是,MTI课程设置实践性要强,同时要将现存问题解决,如笔译与口译的平衡等。MTI的课程设置想要合理,并发挥巨大优势,需要多借鉴国际经验,帮助翻译人员迅速提升能力。
在具体教学环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教师让学生围绕某一话题在课堂上完成综述,时间大概控制在15分钟,然后留出5~10分钟,让学生结合综述内容进行头脑风暴,借助这样的方式,理论讲解完之后,学生可以实现深层次记忆,更加便于学生掌握翻译技巧,完成知识的内化。为了强化学习效果,对不同语言异同点综合比较和深层次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完成不同语言互译,这是一种高效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让翻译水平提升。最终可以通过译文质量,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估,然后从中分析问题,针对学生现有不足,进行思考和反馈,直至解决问题。总而言之,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关于课程设置需要满足以下方面的要求:第一,完整的基础概述;第二,掌握正确方法入门;第三,运用语言技巧;第四,高尚的职业道德灌输。
三、MTI教学方法新思维
近年来,MTI已经成为流行趋势,国内MTI招生增多,相关院校不断涌现。尽管如此,在新趋势的牵引下,MTI的教学质量依然有较大空间可以提升,教学方法创新与MTI院校数量增长相比,建设思想与步伐明显落后。现实中,众多企业对翻译人员要求和标准不断攀升,关注点比较全面,在语言服务行业的表现属于关注的重点。同样的,翻译技术和工具以及在新环境中的语言翻译学习能力也被特别看重。基于这样的背景,业界的专家学者将话题焦点慢慢转移,在思想上开始意识到,现阶段推行MTI教学需要看重方法,在方法上积极探索,寻求新的突破,提升实践的重要性。在现实工作中,按照教学需要,MTI院校应着手储备人才,注重专业教师持续培养,在翻译教育创新能力基础上,增加翻译实践环节。
MTI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必须高度配合,缺一不可。要培养三栖型口译教师,同时更新口译教学模式。Practeasearcher模式应积极推广,创新之处在于既做口译,又教口译,这是教育亮点。在教学模式方面,需要强调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重视教学原则,确保教学质量提升;第二,关注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优化;第三,突出教学重点,提升教学品质;第四,多用教学举例,提高教学实践性。在具体执行期间,教学原则尤为重要,可以作为指导理论,在具体应用中,应以专业口译教学理论充当教育指南,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口译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景实战的强化训练,帮助学生迅速适应翻译环境,逐步完成角色转变。为了提升教学品质,口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创设翻译情景,以自己亲历的场景为翻译教学场景或者用真实资料为素材,这样可以让学员感受到口译的现场感,提高口译的真实性。想要突出教学成果,在实践教学环节,需要转变思路,变口译课堂为市场,以人才需求作为牵引,结合学生特征,激发学生兴趣,推行个性化培养方式。同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不足,开展技能型教学,及时了解学员反馈,从反馈中掌握教学难点,不断优化教学路径设计。
实践证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想要做好翻译工作,翻译技术都是核心素养。翻译硕士(MTI)项目给出的经验是:专业译员要具备语言、跨文化以及翻译服务等能力。除此之外,在新翻译环境的变革中,MTI教育还需不断创新,在实践中重视技术发展,为人才培养夯实基础。经论证后发现,语言科技作用显著,将其应用到语言服务行业中,可以保证教育成果突出。
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概念不同,但关系却十分紧密,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有三种不同阐述。一是唯技术论。在具体工作中,翻译可依靠机器完成,凡事都可以依靠科技,这种理论显然太过片面。二是拒绝技术论。该理论完全是站在了唯技术论的对立面,他们抗拒技术,不接受一切工具的辅助,认为翻译是纯人工的。前两种声音太极端,在新形势下,应当去拥抱技术。在翻译工作中,明确机器和人工优势,在此前提下,不断优化翻译环境。在大数据时代下,翻译强度越来越高,信息无处不在,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信息变成数据后,经由高速的分析,可以完成优质的整理与储存。例如,可以创建科研大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发和升级“搜索”功能,实现语言功能的丰富,在软件应用环境中,可以支持多语言搜索,同时完成高效率的数据管理,确保资源共享得以实现,满足语料对齐与加工等方面需求。
四、MTI校企合作有效机制
教育问题是社会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发现,在高等教育中,用人单位积极参与是可行道路,可以全面提升教学品质。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单凭自身资源,将无法达成提升翻译能力的理想化目标。基于这样的前提,校企合作被提出。在校企对话环节,一些MTI院校所在位置偏僻,资源有限,社会各界不够重视,在此类院校发展中,最大局限是学生实践机会少,教学成果有待提升。基于此,需要在校企合作道路上积极探索,寻求有效手段和方式。
在合作新模式上,需要整合资源优势,结合现有能力,增加合作项目数量,让参与项目遍及全行业、多领域,借助这样的契机,真正让MTI人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往高的层次上来讲,想要培养出服务于国家的翻译人才,可以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例如,冬奥会、奥运会等赛事的跨语言术语库开发。高校有教学资源,而社会单位有职场资源,两者的整合意义非凡,双方如果能结合好,势必会推动行业的繁荣,不断规范翻译市场,提升翻译人员素养,借此实现“1+1>2”的理想化翻译教学效果。
为了全面推进校企结合,发挥校企联合优势,在教学方法升级的基础上,MTI院校还应了解翻译人才需求企业的现状,掌握其人才需求量和用人标准,让高校教育更加直观、立体了解现阶段企业最迫切的人才需求,什么样的素质人才才是具有竞争力的,在此基础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中,个别企业代表对自身的人才需求以及标准提出了细节上的要求,具体来说,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为了让能力过硬,都要进行大量练习,在真实场景中检验能力,这是必不可少的。实践才能出真知,MTI学生实践活动要注重全面性和能力拔尖,为了挖掘自身潜能,不仅仅是翻译练习,还应渗透职业纪律等方面的内容,以此作为前提,培养翻译职业道德。此外,还应在实践工作中,通过自身技能升级,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践中,培养符合行业特点以及社会多元需求的服务人才至关重要,通过优质人才输送,可以为企业发展助力,实现翻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语言服务,全新的MTI教育功能更全面,需更加侧重实践能力,在具体应用中,除了口笔译的翻译能力外,还要具备翻译项目管理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不断推动翻译事业高品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