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2021-11-22浦心仪

现代英语 2021年1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办学思政

浦心仪

(无锡太湖学院苏格兰学院,江苏 无锡 214100)

一、引言

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表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使命,只有把思政工作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20年,党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更提出,要努力建成人才强国,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创新推进国际传播。

二、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为促进教育改革首次提出的。而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发言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据研究统计(张彩云,2021),为响应总书记的号召,2016年以来高校课程思政研究成绩斐然,知网相关主题研究数量激增,但其中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向的成果占比不到5%,仍需深入研究。这一理念正式以文本形式出现是在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提及“切实构建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该文件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自此不断涌现。

总体来说,全国范围内各高等学校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赋予“课程思政”以更丰富的时代内涵。但有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尚浅,而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一语境下的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研究成果更为缺乏,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更需要进一步的充实。

三、中外合作办学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性

教育部明确表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办学主体的角度而言,根本问题是“为谁培养人”。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指的是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与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模式在办学主体、成立宗旨、运作模式、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正因该特殊性,其对“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解和认知需要比普通高校更加深刻,即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崛起而培养人才。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也至关重要。《纲要》中明确表示,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要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融入价值塑造。

另外,“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提到,要努力建成人才强国,提高民族凝聚力;也要努力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中外合办项目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初入大学三观尚未定型,易受到西方文化冲击,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更易忽视民族自信的建立,因此必然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海外交流过程中代表着中国形象,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主体,因此必然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增强其文化输出能力。而这两点主要的实现途径就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思政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大学英语课程具有特殊性。英语通常不是学生的专业方向,但在中方院校学习期间,学校需要帮助学生在国际性英语标准化测试中取得理想成绩以适应国外的学习模式,更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和学术性。

然而,由于教育对象是中国学生,目前应用于中外合作办学大部分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普通高校的并没有区别。《江苏省教育厅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申报指南》中说明,“外方教育机构的教师在我国境内担任教学的课程,其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专业核心课程的总门数和总教学时数1/3以上。”外方教学团队的参与也为制定恰当的思政建设模式设置了更大难度。并且,正因为有语言标准化测试成绩这一目标,目前的英语课程显得功利性过强,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略了价值塑造。

(二)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

当下的教学模式还较为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课堂走访不难发现,很多院校都无法避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陈旧保守的问题。由于当前高校教师各项考核和职称制度偏重于科研,对于教学成果考核相对偏弱,部分高校教师选择把工作重心放在科研方面。另外,受到课堂规模大、教材信息更新慢等因素影响,很多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以教材为主,易忽略及时更新教学课件,无法做到和学科发展与时俱进,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社会热点。

因而,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和价值塑造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模式也为融入极具时代性的思政教育内容制造了障碍。

(三)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较浅

学生初入大学,对于思政的理解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有些甚至错误地认为接受思政教育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无法将学到的理论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另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将主要的时间精力投入专业方向中,英语科目的学习较为功利,即达到语言标准化测试要求即可,对于思政学习的关注度较弱,思考比较淡薄;而在受到海外文化和教学理念冲击时,往往会更加忽略对思政理论的学习思考。但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中外合作办学又往往对学生的个人素养和价值取向有着更高的要求。

五、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思政建设的策略

(一)重视思政理念,改进评价体系

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角度而言,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建设高校课程思政,开展全面参与的思政工作,在新时代和全球化背景下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学校方面来说,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开展工作,时刻明确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接班人的使命愿景。进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可以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期待,以便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融合。其次,改进对思政工作更多元化和全面化的评价体系,例如增加对思政内容的考核力度,具体可以采取融入课程考核或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形式。并且,对于教师的个人思政素养和教学效果设置一定的评价体系,例如以思政教学成果展示的形式,既给出了可供评价的思政教学案例,又为新探索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从英语教师的角度来说,目前许多教师在课程设计上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和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因此,课程思政理念还应通过教师培训和思政实践等方式来不断深化。从学生的角度,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思政学习的关注度。

(二)创新教学设计,加强思政渗透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很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以教材为主。虽然教材信息的更新较慢,但是教学方案可以灵活修改以适应中外合作办学实际情况,不断创新让课堂与时俱进,与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合。

结合英语教学实践,此处以《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第二单元为例,整个单元主要介绍了西方饮食文化,Active Reading 1讲述了第一次吃生蚝的经历,Active Reading 2介绍了巧克力的发展史,而只有一小段翻译练习介绍了中国药膳文化。基于以教材为主的理念,如果本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这一单元将成为介绍西方饮食文化的通识课程。但将思政教育融入后,就能得到以让学生掌握中西方饮食文化词汇表达为主的知识传授目标、以能够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和介绍中国传统药食文化为主的文化输出的能力培养目标,和坚定文化自信的价值塑造目标。

由此可见,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通过创新变革教学设计来达到思政渗透的效果。

(三)鼓励学以致用,讲好中国故事

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需要鼓励学生在接受语言输入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加强语言输出,让思政教育成效更加显著。

因此,基于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高校英语教学应当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充满时代感的方式为思政教育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比如,可以利用不同文化主题之间的对比引起学生思考。就食物主题而言,可以将《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of Chia)》英文版纪录片和《舌尖上的英国(Our Food)》作为学习资源,并设置要求进行英文展示或提交书面作业。另外,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观看外国媒体镜头下的中华文化之后根据要求提交书面作业或课堂展示,比如英国广播公司曾拍摄过的《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DU FU:China's Greatest Poet)》。这样的作业形式能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又能为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创造“沉浸式”的自主探索环境。

六、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中国际合作的不断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基于上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分析,相关主体应结合该项目的特殊性,采取诸如重视思政理念、改进评价体系、创新教学设计、鼓励学以致用等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办学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思政课“需求侧”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