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22周利娜

现代英语 2021年18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英语教学

周利娜

(包头医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一、引言

2016年,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要求现阶段的教育需要形成合力,大力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个科任的教学工作中。在课程思政视域和国家领导人指示的领导下,大学英语作为覆盖面积最广的基础课程之一,肩负着重要的教学育人使命,也是将中国文化进行发扬的重要载体。在多元文化冲击的现代社会中,大学英语教学逐渐出现重视能力输入、重视英语过级率和夸大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等问题,而将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相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给予大学生更多元化学习的选择,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助于大学生的综合全面成长。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分析

(一)实现教学育人的需要

2018年国家教育部首次提出“三全育人”的教育思想理念,而后的几年来,大学教育结合该思想教育理念积极创新和优化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但是目前的大学思政教育缺乏有力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机会,并未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发挥至最大化。现如今,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提倡大学教育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构建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使不同的科目能够融入思政教学元素,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大学不断结合思政教育的需求和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将教学育人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头上,保证教学育人能够发挥出实际的促进作用。

(二)达到高校教育目标的需要

大学教育作为连接学生应试教育和参与社会劳动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行为规范、优秀的道德品质。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大学各个科目的教学工作需要深入了解自身的教学目标,融合课程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出不同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完善现代化大学教育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一)树立高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经济活动交流的日益频繁,大学生接受多元文化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经济文化的交流为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把“双刃剑”。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熏陶之后,出现对中国文化信心不足,甚至崇洋媚外等心理。在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现代社会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差异与本质,并接受文化的差异,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教育元素,并积极进行引入,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与协同发展。

(二)树立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文化意识

所谓批判性文化意识是指对语言文化中的目的、观点进行实践和评估等体现的综合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能够让大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历史、发展、本质与内涵。在东西方文化互相交融的过程中,让大学生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从文化对比过程进行沉淀,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荣誉感,提升大学生发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从而培养高校大学生批判性文化意识。

(三)传承和发扬优秀中国文化

优秀的中国文化魅力在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已经得到充分的呈现,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个人传承和发扬优秀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因此,将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能够将中国文化的内涵通过英语语言进行传递,从而做到全面、针对性地渗透。

四、大学英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现状及问题

(一)重视高校大学生文化输入能力

由于语言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课程,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输出,更需要完成文化输入。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重视文化输出但是忽略了大学生的文化输入能力,导致文化交流呈现出单向性。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会结合中国文化的主题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引入春节、端午节诸如此类的节日开展教学工作,但是在系统教学方面较为缺乏。除此之外,在课题设置和考试题目设计方面有关中国文化的题目类型较少,导致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方向较为单一,也不利于大学英语课程发挥出思政教育的教育功能。

(二)重视四级、六级过关率

在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学校对大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过关率有着硬性要求,所以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加强对英语四六级考试知识的重点讲解,忽视了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由于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内容的硬性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文化进行引入的方式较为“刻板”,出发点仍旧是四六级的考试重点,忽略了中国文化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本质和目标,缺乏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差异等本质的讲解,导致思政教育的融入较为匮乏。

(三)夸大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

所谓迁移作用就是大学生在学习已有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应用,而正迁移则是有着促进作用,反之则成为负迁移。在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长期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避开母语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全英文交流式教学,将英语教学课堂与中国文化的输入置于两个对立面上。随着现阶段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不少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认识到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的不足,认为其西方文化价值输入过量,导致文化交流失衡,不利于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也不利于现阶段人才培养计划的进行。

五、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相融合首先需要大学英语教师设定和优化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优化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明确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本质差异,并且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明确文化差异,从而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优化教学目标能够为文化交流和文化创造力目标确定方向,也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在结合文化本质差异的基础上把握文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英语语言传递中国文化。

(二)明确教学原则

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入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并遵守教学原则,以合理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开教学工作。语言作为传递和发扬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秉持着客观的态度,向学生传递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本质内涵。除此之外,文化本身是一个国家历史沉淀的产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秉持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和原则,尊重东西方文化差异,精准把握东西方文化的净化,吃透文化内涵,力求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

(三)扩充教学资源

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下,将教学内容不再依托于大学英语教材之中,而是将教学渠道进行拓宽,实现互联网教学,通过互联网引入更具有实效性、时代性的文化信息,扩大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知,从而提高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例如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对学生讲解母语文化的发展和历史,加深大学生对母语文化了解和感知;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引入哲学、习俗、礼仪等教学内容,通过引入具备多元文化的教学元素帮助弘扬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的魅力。

(四)改良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采用提问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教学方法,但是随着中国文化的融入,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对部分现代化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优化,例如采取东西方文化对比法、文化表现法等多元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文化教学元素进行展现和解读,有效展现出教学内容的价值,发挥出教学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运用新颖的教学思路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注重发展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对东西方文化本质差异的对比,使学生在两种文化的学习中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提升个人的民族自信心,完成传承和发扬优秀中国文化的使命和目标。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积极优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原则、扩充教学资源、改良教学方法,使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进行系统性融合,发挥出教学的真正作用,达到教学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