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厂信息化管理问题与对策
2021-11-22刘敏
刘 敏
(大庆石化公司热电厂生产技术科,黑龙江 大庆 163714)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多领域都开始使用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很多公司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改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优化事务流程,使工作更为高效和透明。对于热电厂来说,现阶段也部署了不少信息系统,涉及办公的信息化、决策的智能化、管理的网络化、生产的自动化等方面。虽然部署的系统较为全面,但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对此,分析热电厂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之处,并给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是十分有必要的。
1 热电厂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根据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机构提出的企业信息化三层集成架构,认为热电厂的信息化系统布局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底层的控制层、中层的执行层以及顶层的计划/应用层。
1.1 控制层信息化系统
NCS(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的是对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刀闸的防误操作,实现继电保护,实现智能仪表与计算机主机的通信,实现对线路保护、母线保护、故障录波器、断路器保护的信号收集和故障分析等。由此可见,NCS 系统是针对热电厂基层的信息化,从工作生产的角度实现其自动化。
ECS(电气监控管理系统),是对DCS 系统中电气功能的独立,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升级,还能够对低压电气系统进行信息收集、控制、测定与保护、分析。其能够对热电厂的热控与电控协同发展,使电气的运行更加可靠。
DCS(分散控制系统),基于热电厂的工作逻辑,基于其底层的操作模拟数据,通过生产工作的逻辑,实现对各种执行部件的控制。其功能与NCS 有一定的重合,一般也与其搭配工作,通常应用在升压站。
PLC(可变程序控制器)可以看成分散版的DCS,小型的热电厂可以采用该控制器,实现对单一或几个点进行逻辑控制。
1.2 执行层
SIS(发电厂信息监控系统),是对基层控制系统的信息集成和进一步分析,能够对PLC、DCS、ECS 等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利用专业化的数据分析系统,最终实现对所有终端的整体掌控,同时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建议。
1.3 应用层
MIS(电厂管理信息系统),是在生产管理的基础上,整合了公司内部其他管理,包括财务、资产、经营、订单等,使公司内部的经营、外部的销售、人力的管理、资金与设备的管理都能够在系统上实现。各方面的数据也能够集中处理,使企业的经营更加规范和透明化,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强化成本控制,提升经济效益。
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则在众多企业中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其是将企业财务、人力、物资进行统一管理的综合性信息系统,国内金蝶、用友等都是常见的技术供应商,因为各个公司都有其具体的特点,因此也需要企业定制。
EAM(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是针对公司的资产管理而形成的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对资产的采购、运用、维护、处理进行记录和管理,有利于提升物资的利用价值。
2 热电厂信息化管理的不足
通过调研以及笔者自身的工作了解,认为现阶段热电厂在信息化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2.1 工作人员信息化素养较低
热电厂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公司中的员工无论在学历、性别还是在年龄段上都参差不齐,而在专业上则以电力相关专业为主,因此其缺乏信息技术的基础。常见的热电厂35 岁以上的员工能占到3/4 以上,平均年龄较大,这些员工都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再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已经比较吃力,以至于在信息应用的基本操作上难以达到要求,影响了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即使是较为年轻的员工,大多数也是非信息相关专业,在精准的培训后,能够较为熟练的操作信息化应用系统,但在信息系统出现问题时,则束手无策。对于热电厂来说,因为能源减排、自动化控制的需求,很多底层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着眼于生产层面的,同时也需要所有的操作人员对其应当熟悉,这就间接给了热电厂人员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凸显了现阶段热电厂人员信息化素养的不足。
2.2 信息化系统功能不够丰富
虽然现阶段很多热电厂都布局了多层的信息系统,涵盖了生产的自动化管理、物资的管理、人员的管理、财务的管理、工作流程的优化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内部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但在先进的技术与信息模式面前,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现阶段针对管理的信息化,更多的是从流程的角度对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搬到网络上,比如物资的管理,只是将物资的基本信息电算化,当物资的某种属性改变后,就人工地将其改变,并没有自动化的特点。比如人力与财务管理,也不能根据现有的信息对高层的决策提供建议。
2.3 信息化性能欠缺
在实践中,热电厂所布局的各种信息系统的性能也不够如意,经常出现的性能不足,包括卡顿、安全性不足、操作不便利等。
系统的卡顿情况主要受到了系统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使用率等的影响,一般来说,系统的性能反映了软件本身的算法优劣,同时也反映了硬件搭载配置的高低。通常情况下,更优秀的软件算法和更高的硬件配置,会降低访问延迟,增加吞吐量,降低资源使用率。而在实践中,热电厂通常在网络端租用服务器空间,这种方式虽然节约了成本,但也使得数据的访问要经过因特网,且服务器容量也较低。在热电厂内部,各类计算机硬件设施以及所搭建的运营商的网络配置都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系统卡顿,系统的卡顿严重影响了信息化技术的效果。
系统的安全性则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是数据安全性,在热电厂内部,各类数据虽然不是核心机密,但对企业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缺乏有效的保密机制,使数据的传递和分析中存在一些被窃的风险。其二则是控制方面,在热电厂的信息化系统中有一些是基层的,主要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而这些控制信息的保护主要靠人工防控,一旦防控失措却没有相应的保护机制,则存在出现生产事故的风险。
操作的便捷性则需要系统界面的友好,操作符合人们的习惯。热电厂所使用的系统多是定制的,因为非大众化的使用功能,使得其在设计之初以“能用”为目标,缺乏对“好用”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操作方式就显得比较怪异,和人们平时使用信息系统的习惯不相符。
3 热电厂信息化管理的优化对策
针对前文所述的热电厂信息化管理的不足之处,应当采取如下措施进行优化。
3.1 提升员工的信息化素养
鉴于不少员工的信息化素养较低,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和引导。对于顶层的ERP、EAM、MIS 等系统,因为多是日常管理的线上执行,很多功能的操作都是容易理解的,且相对可操作性强,对此可以采取全员针对性培训的方式,由定制信息管理系统的厂家来负责全员培训工作,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以督促所有的员工都能够顺利熟练掌握操作技巧。与此同时热电厂应当配置一到数名专业的IT 岗位,以对公司内部的所有网络和顶层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
针对基层与中层的信息化应用包括DCS、NCS、PLC、SIS等,所涉及的用户是专门的岗位,需要员工必须熟练操作与日常维护,在上岗之前就应当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和带岗,将所有知识掌握之后方可上岗操作,并签订相应的保证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热电厂的信息化将会更加全面和深入,因此对于招聘的新员工,应当倾向于信息化的相关专业和经验。即对于有信息化相关经验和专业的人员,同等其他条件给予优先考虑。而对刚入职的员工,则应当给以全方位的信息化培训,使其能够拥有更高的起点来适应公司的各类信息化系统。
3.2 丰富信息化系统功能
信息化的技术一直在发展,近年来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获得了空前的关注,也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对于热电厂来说,其信息化系统的功能也应当进一步提升。首先可以将所有的系统进行整合,统一为热电厂管理系统,基层岗位登录其开展生产,办公室岗位则用来各类管理,其中生产管理的信息能够即时地传递到相关用户,使数据能够共享。其次,基于基层生产的信息,结合其他数据,可以用来更好地分析和计算,以对各类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这样一来,前文所述的物资管理、人力管理、财务管理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智能化。
3.3 提升信息化系统性能
对热电厂各类信息系统的性能进行提升,其最重要的做法是提升其硬件系统。在生产车间的各类设备上,应当及时升级设备信息系统。对于日常使用的电脑以及连接的网络,同样应当及时更新升级,同时也要做好清理与维护工作,禁止非工作内容占据网络和存储空间,使用者或信息管理员对硬件进行定期清理优化。对于系统的服务器,建议热电厂配置相应的电信级机房,购置专门的网络交换机与服务器,使空间和网络都得到保障。在软件的优化上,应当根据具体的功能需求,进行算法的整合,以使得利用最简单的思路实现相应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