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姜子牙》看国产动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重构

2021-11-22杨明晓

新疆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九苍生姜子牙

□ 杨明晓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佳作频出占据国内电影市场,令人眼前一亮。从题材上看,它们或是对历史文本进行改编,或是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现实生活作为叙事资源。精美的动画制作与传神的故事叙述相辅相成,在符合中国大众审美趣味的同时,也让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以新颖的方式在当代社会被赋予新的意义并得以延续与传承。

国产动画电影《姜子牙》改编自《封神演义》,讲述了商朝末年纣王昏庸无道,九尾妖狐趁乱而入,化作王妃妲己支配朝政。静虚宫掌教师尊助力西周起义,发动了一场席卷了三界的战争。战争结束后,姜子牙因功勋显著被封为众神之长,受到万人敬仰。师尊命姜子牙下山捉拿九尾狐妖并将其斩杀,以守卫天道苍生。姜子牙在欲斩杀九尾之时,在九尾体内看到了无辜元神,一念之间的善,让他决定“救下眼前之人”,从此开始一遍遍地追问“牺牲无辜之人,才能拯救苍生吗?”在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之后,姜子牙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最终“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神”。这部电影基于对《封神演义》《山海经》等经典著作的充分研究,剧中的叙事线索以及人物形象等相较于《封神记》《封神演义》等历史文本做了较大的改编。在“众神之长”姜子牙、静虚宫师尊等复杂立体的人物设计上就能看出其中的新意。这种反差设计对于突出叙事主题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中所包含的现实意义、文化传承层面的意义,以及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所起到的推动作用都是值得称道的。

姜子牙因救小九被遣至北海

一、是“武夫”亦是“真正的神”:姜子牙形象的改编与重构

姜子牙作为中国神话人物,几乎家喻户晓。从《太平御览》《封神记》到《封神演义》,再到今天改编为动画电影姜子牙,人物形象的设定一直随着时代的需要而改变。

早在《诗经》中,就有“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①的记载,而后《史记》中也有“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②的描述,这些记叙都能看出姜子牙英勇善战的特征。在《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可以说是已经集前代故事之大成,这里的姜子牙是一个兼有英勇与睿智的人。淡化了姜子牙“武夫”的一面,使其不再是只有“勇猛”这单一突出特点的人物,而是将其塑造为一个重情义、有智慧、稳重仁厚的形象。《封神演义》在《武王伐纣平话》所描绘的姜子牙形象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这种“传奇”色彩又非远离民众的,而是已经与民间百姓大众的情感心理和生活日常产生联系,由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平民文化。因此,《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精通阴阳,具备了算卦捉妖等本领,十分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姜子牙形象也逐渐趋于文人化,由胆略过人的将领逐渐变为替帝王谋划军政大事之人。这样的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英雄与普通民众间的隔阂,故事本身也抹煞了一部分现实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刺痛感,因而,这样的改编符合了当时民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树立了姜子牙在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动画电影《姜子牙》延续了前代故事中已勾勒出的睿智仁厚、冷静沉稳的人设特征。但相较于前,它明显地将“宽厚仁慈”这一特点进行了强化。如果说,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姜子牙是以天意或君意的顺从者形象被呈现的话,那么这部电影的改编则是对过去的一种颠覆,他成为了一个逆“天道”而行的叛逆者。面对师尊斩杀狐族以护佑苍生的强硬命令,姜子牙舍弃了“大英雄”主义,选择做能“救下每一个眼前之人”的平民英雄。在每一次质疑天道与自我怀疑时的犹豫、迷茫中,在规则与责任的约束下该做出何种选择,是当今社会普通人普遍面临的困境。在当代语境下对传统故事做出“另类”解读,使之在不受“泛娱乐化”影响的前提下又符合大众的欣赏趣味,可以说是分寸感把握得恰到好处。这种人物形象改变的趋势也成为近年来国漫的一大特色,即由“神性”走向“人性”,让神仙不再是神话传说中所设定的固化形象,与平民有天地之隔,而是“人化”。这种拥有了喜怒哀乐,能站在平民立场思考生死、价值等问题的“神仙”,在表现普罗大众面对的日常生活话题时,似乎更能精准地表达一些“神”所不能触及的复杂情感与感知体验,因而能取得更为强烈的共鸣感。

二、救苍生,也不弃一人:传统人文思想的新阐释

面对“救苍生,还是救一人”的无限追问,《姜子牙》在叙事中一步步将主题逼向“生命哲思”。“用你自己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神”已经不再单纯是对《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提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等颇具“个体觉醒”色彩主题的延续和升华,它似乎也是儒家精神中“民本思想”与“仁爱观念”在作品中的一种集中体现。

其一,民本思想的“重民”“贵民”在情节中的体现。作为传统儒家思想精魂的民本思想,一直都旨在把民众生活的安宁稳定摆在尤为重要的位置上,宣扬“爱国爱民”的伦理道德观念。③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④,在《姜子牙》的诸多情节中这种传统的思想理念都有所呈现。当姜子牙决定陪同小九共赴幽都山时,途经大禹遗迹,四下皆是战争留下的破败痕迹,满目疮痍。骨片风铃声声作响,姜子牙捡起了遗落在一旁的布偶娃娃挂在风铃旁说:“风铃寄托着亲人的思念,让亡魂安息,也让活下来的人得到抚慰。狐妖诛尽,战争已经结束了,世间的一切,会变得更好。”每每想到那些无辜的生命被牺牲掉的时候,他的所想所感尽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以及替那些无谓的牺牲而感到痛心与惋惜,于是借风铃来寄托天下再无战争、百姓能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在电影的最后一幕中,小九转世成为一个小女孩,口中唱着歌谣:“一口饼来一口糖,北海城外麦儿黄。阿爹阿娘身边坐,哼着歌儿入梦乡。”这一安宁温馨的画面印证了百姓不再为生死而恐惧,为颠沛流离而忧愁的和谐社会已经得以实现。电影中,师尊一再逼迫姜子牙尽快斩获狐妖、斩杀小九,以“护佑苍生”,但姜子牙提出了“牺牲无辜之人,这就是天道吗?”的质疑,在解救小九、救赎自我之后得出“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的结论,并发出了“愿世间再无流离失所;愿众生再无谎言愚弄;愿天下再无不公”的愿景。黄宗羲言:“天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而不在一姓之兴亡”,师尊一味地强调权威,忽略了“民为邦本”,注定了他不得民心,致使世间混乱。反观姜子牙对民生的“关怀”态度,与王夫之所提出的“生民之生死,公也”是一致的。《姜子牙》“重民”思想也正是中华民族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等价值观念在当代文艺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姜子牙将小九放入“归墟”转世重生

去往幽都山的途中经过大禹遗迹

其二,仁爱观在姜子牙人物身上的新诠释。所谓“仁”,即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行为准则,它以“爱人”“仁心”为核心思想。孔子首倡“仁爱”,将“大爱”与“小爱”同时践行,孟子、荀子随其之后将这种“爱人”的思想发扬传承。至当代,这种植根于中国土壤的传统文化的果实依然是人文思想的核心,作为“统摄诸德”的伦理观念,它同时拥有道德和哲学两方面的价值,是一个价值内省与行为外化的复合体。《姜子牙》中,师尊为了集中权力命姜子牙去斩杀狐妖,但姜子牙在狐妖体内看到无辜元神“小九”之后,不忍心伤害无辜,便暂且放过了狐妖。如《孟子·告子上》中所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⑤,正是因为这种“不忍人之心”,小九获得了重生的机会,也让师尊伪善的面具在子牙的“仁爱之心”的反衬下被揭露。去往幽都山的路上是一片荒芜,姜子牙和小九手中的食物和水十分有限,且无处可寻。这时路遇一人向姜子牙求水,姜子牙便慷慨给予。小九问:“你都自身难保了,还想管他?”姜子牙说:“生死当前,不能见死不救。”《论语》讲:“泛爱众,而亲仁”⑥,又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⑦。面对弱者的求助,姜子牙即使自身也正处于困苦的境遇,仍然选择慷慨解囊伸出援手,将传统美德完全呈现,这种美德便是儒家所大力宣扬的“仁爱精神”。这种仁爱精神具有宽广性,它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思想具有的价值,使其在当代社会仍不断延续,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流所在。

对善恶的思考亦是《姜子牙》电影改编呈现的内容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师尊一直所强调的是“神”的权威,是善是恶,是救苍生还是救一人,在他看来并不重要。剧情所引导的正是借姜子牙介于人神之间的站位,来引发关于这场人性善恶的思考。善恶由谁来定义?没人能定义,它既可以是被权威所裹挟的虚伪的面具,也可以是能够“照”出借权势而作威作福之流丑恶面目的“照妖镜”。因此,姜子牙抛开了这种无谓的枷锁,向出题人提出质疑。比起空喊“拯救苍生”的口号,踏实务实地从救助一个具体的个体生命做起,怎么就错了呢?这个疑惑也促使姜子牙开始寻求成为“真正的神”的路——也就是眼中有生民,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当确定了这样的思路之后,苍生与一人便不再对立。因此最后,当姜子牙面对众神“一人苍生孰轻孰重”质问时,他给出的回答是:“一人如露水,苍生如江海,但在弟子眼中,小九、一人、苍生,并无分别。”能“救下每个眼前之人”,才算不负众生。“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纵,不可不救。”虽然再没有明确地给出善恶的指向,但已让世人通过姜子牙的选择看到了答案。姜子牙的选择和信念正如诸子百家之一的杨朱所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⑧意思是自己不会为了天下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即使是取下一丝一毫就能使天下大利也不愿意。虽然这句话常被笑侃是“一毛不拔”的出处,但其中所蕴含的另一个层面的含义却可以呼应姜子牙的选择——无论是弱者还是强者,因利“大我”而舍弃“小我”并不算是“大爱”,更算不得是“善”,自然是与传统文化所宣扬的善恶相背离了。

三、传统中国故事的当代新讲法

中国传统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素材,诸如文学名著、民间故事、传统的儒释道思想以及多样的民间文艺产品等独具韵味的中国元素,都为开辟中国动画电影的新路径提供了多种可能和选择。打造中国品牌的电影就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⑨

在大众文化语境下,新的媒介环境对作为宣传文本的文艺作品阐释文化的方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就是说文本内容的创新性发展和讲述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双管齐下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兼有“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的影视作品该如何在文化市场中实现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赢,仍然是国产动漫电影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比起《哪吒》在叙事中对主题与人物形象塑造改编的“超燃”,《姜子牙》的改编像是给大众的高期待浇了“冷水”,但细品其中的文化意蕴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或可得出相反的结论。笔者认为,在开发经典文本的过程中还是应及时摒弃“泛娱乐化”的氛围带来的影响,而以文本的解读为重。要把经典文本解读出新意,阐释出新境界,首要的还是深挖文化的思想内核,使其在历史已有的精神高度之上,兼有文化的深度,以此为历史文本的影视改编提供新的契机,从而推进传统文化在多元的演绎方式中得以传承与发展。

电影《姜子牙》北海恢复一片祥和

《姜子牙》对于历史文本的改编创作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新走向提供了借鉴和范本。但对于立足于本土文化而创造的动画艺术作品来说,这条新辟的路径仍有许多机遇和挑战。作品具有浓郁中国韵味的同时,也应为走向世界,赢得更多的受众而提供一些新的探索,以此取得更广泛的共鸣。如此,中国故事的讲述才能借全媒体的“东风”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动画电影《姜子牙》通过对经典文本中姜子牙人物形象进行重构,赋予了这一“神仙”形象以“人性”光辉,用新的叙事话语对传统故事进行了全新的阐释。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仁爱观以及善念等儒家传统的人文思想,都在故事叙述中体现出了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它的改编在进一步推动了国产动漫走向电影市场的同时,让独具东方神韵的传统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精神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为经典的流传提供了范本。同时,作为奠定“封神宇宙”系列巨作的一块基石,《姜子牙》的改编、重构抓住了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试图突破中国故事话语贫瘠和尴尬境遇的契机,让旧故事有了更新的演绎和更美的讲述。

注释:

①孔丘.诗经[M].北京出版社,2009 年,第245 页。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

②司马迁.史记[M].三秦出版社,2007 年,第12 页。

③杨清虎.儒家仁爱思想研究[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年,第78 页。

④尚书今古文注疏[M].中华书局,2007 年,第156 页。

⑤孟子.孟子[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71页。

⑥孔子.论语[M].岳麓书社,2018 年,第7 页。

⑦孔子.论语[M].岳麓书社,2018 年,第148 页。

⑧唐敬杲.列子[M].商务印书馆,2018 年,第86-87页。

⑨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

猜你喜欢

小九苍生姜子牙
《苍生寄墨》
Deity Defying
画堂春·酷夏下乡记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是真的不想理, 你说气不气
误苍生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回声
阿赋和他的狗
小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