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塑造
——以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为言说中心

2021-11-22于金金

新疆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 于金金

路遥著作《平凡的世界》

本文将以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例,探讨文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包括环境描写的分类与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方法、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塑造间的关系。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展现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作品主旨、塑造人物等作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田润叶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典型代表,孙少平是理想主义者的化身,而田润叶是新旧思想融合的知识女性。本文将通过直接塑造法和间接塑造法对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小说中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塑造的交融性和互补性。

一、《平凡的世界》中环境描写的分类与作用

《平凡的世界》的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方面,小说描述了陕北黄土高原的气候和瑰丽多姿的地理特征。社会环境描写方面则更加典型、深入,深刻展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些环境描写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渲染了气氛,展现了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了作品主旨,为小说的完整表达提供了重要保证。通过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探析,可以帮助我们加深了解小说的创作手法和创作技巧,全面解读《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小说。

(一)环境描写的分类

1、自然环境描写。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多是对现实环境的摹写,因而具有真实的特点。这些自然环境描写既包括大自然的原貌,也有作品中主人公的活动场所。如文中对双水村自然风光的描写:“庙坪可以说是双水村的风景区——因为在这个土坪上,有一片密密麻麻的枣树林。这枣树过去都属一些姓金的人家,合作化后就成全村人的财产了。每到夏天,这里就会是一片可爱的翠绿色。到了古历八月十五前后,枣子就全红了。黑色的枝杈,红色的枣子,黄绿相间的树叶,五彩斑斓,迷人极了。每当打枣的时候,四五天里,简直可以说是双水村最盛大的节日。在这期间,全村所有的人都可以去打枣,所有打枣的人都可以放开肚皮吃。在这穷乡僻壤,没什么稀罕吃的,红枣就像玛瑙一样珍贵。那季节,可把多少人的胃口撑坏了呀!有些人往往枣子打完后,拉肚子十几天不能出山……”①申丹、王丽亚在《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中写道:“小说家对事件发生地进行细致描述,其主要目的在于为故事事件创造一个真实的环境,引导读者进入虚构的故事世界。”②这段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为我们画出了一幅生动的“打枣图”,将读者引入“双水村”这个世界。虽然小说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这个场景仿佛真的一般,给人以无限遐想。

2、社会环境描写。小说时代背景是1975 至1985 年间,地点是陕北黄土高原,小说描写的就是这十年间黄土高原上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小说开篇就描写了王满银贩卖老鼠药被抓去“劳教”的场景,第五章开篇进一步交代了时代背景:“一九七五年,由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社会许多方面都处在一种非常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中。”③“在农村,阶级斗争的弦绷得更紧了。”④其实不只双水村,当时整个中国都处在一种紧张的政治环境中,县上的中学每天劳动半天,组织学习半天。“但是,对于黄土高原千千万万的农民来说,他们每天面对的却是另一个真正强大的敌人:饥饿。”⑤生产队打下的那点粮食,除了上交的公粮外,剩下的根本不够社员们吃。

1976 年10 月,“四人帮”被粉碎,中国社会开始步入正轨。小说中1978 年初,主人公孙少安听说安徽开始搞土地承包,便也向上级申请,但因种种原因,未能通过。直到1979 年省委书记乔伯年上任,任命田福军担任黄原地区的行署专员,农村的社会环境才开始转变。“春节前后,中央发出通知,把地、富、反、坏、右的帽子都摘了,而且他们的子女入学、参军、招工招干和入党入团,一律不受影响。这不是和贫下中农平起平坐了吗?”⑥“再看看!现在到处的集市都开放了——这实际上是把黑市变成了合法的。有的人还跑起了长途贩运,这和投机倒把有什么两样?”⑦不仅如此,农村也普遍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这就是小说第二部开篇的社会环境描写,这时的中国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气氛。环境描写可以渲染烘托气氛,比如用秋叶飘零渲染悲凉的气氛,用春暖花开渲染欢乐的气氛,当然也可以用反衬的手法营造气氛。

例如在小说第16 章里,孙少平和郝红梅正在偷偷交往。“时间过得既漫长又飞快,转眼间就到了夏天。这是黄土高原一年里再好不过的日子了。远远近近的山峦,纵横交错的沟壑和川道,绿色已经开始渐渐浓重起来。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大部分的高秆作物都已经长了大半截。豆类作物在纷纷开花:雪白的黄豆花,金黄的蔓豆花,粉红的菜豆花……在绿叶丛中开得耀眼夺目。就连石圪节这样往日荒凉的集市场上,也已经出现了一些瓜果蔬菜,给这条尘土飞扬的土街添了许多斑斓的颜色。”⑧

通过对夏天黄土高原上农作物繁茂生长态势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氛,正像文中所写,这是“一年里再好不过的日子了”。

2、展示人物心理活动。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展现人物心理活动,把人物的内心感受通过环境描写表达出来。

例如在第14 章里,少安和润叶在初春的城外散步,明媚的春光中,二人心情也变得美好,对于人物的此种心情,路遥在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初春解冻的原西河变得宽阔起来,浩浩荡荡的水流一片浑黄。在河对面见不到阳光的悬崖底下,还残留着一些蒙着灰尘的肮脏的冰溜子。但在那悬崖上面的小山湾里,桃花已经开得红艳艳的了。河岸边,鹅黄嫩绿的青草芽子从一片片去年的枯草中冒了出来,带给人一种盎然的生机。道路旁绿雾蒙蒙的柳行间,不时闪过燕子剪刀似的身姿。不知从什么地方的山野里,传来一阵女孩子的信天游歌声,飘飘荡荡,忽隐忽现——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上漂,

水呀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⑨

这段信天游歌词,将人物内心的欢快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读此段,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

同在第14 章里,在解决了姐夫王满银贩卖老鼠药的事情后,少安心情变得轻快,对此,路遥是这样描写的:“他现在才发现,那几丛马兰花真的好看极了,蓝莹莹的,像几簇燃烧着的蓝色的火苗。”⑩以鲜艳的马兰花类比人物的愉快心情,直观而生动。

3、揭示作品主旨表达主题思想。

例如在小说第一章开头,路遥描写道:“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⑪1975年,中国大地还处于“未解冻”的状态,这一段文字不仅描写了当时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点明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又如第二部第一章里,路遥写道:“绿色。还是绿色。无边的绿色中,有时会闪过一片绯红或一方金黄——那是大片返青的麦田中盛开的桃花和油菜花。温暖的春天从中国的南方走来,开始用生命的原色装饰北方的大地了。”⑫在这段描写中,路遥用温暖的春天比喻国家政治生活的回暖,反映改革开放政策正在推行,黄土高原即将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这段文字同样是通过自然环境的变化,暗示社会环境的变化。

连环画《平凡的世界》

二、《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形象塑造与方法

(一)代表性人物形象

E·M·福斯特在其著作《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和田润叶显然属于圆形人物。

1、孙少平:理想主义者的化身

孙少平作为小说的主角,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热爱读书,这个爱好贯穿全文始末。小说中,孙少平读高中时,就如饥似渴地向周围借书、读书。后来他到黄原打工时,还向田晓霞借书来读,知识开阔了他的视野,拓宽了他的思路,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孙少平对书是痴迷的,没有点灯,夜晚下班后他就点个小蜡烛读书。他疯狂地吸收着书籍的“营养”。他太想知道外面的世界了,只有书籍能够满足他,在书籍的滋养下,孙少平慢慢成长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用孙少安的话说,就是孙少平书读得太多了。

第二个能体现孙少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点是,他宁愿出来揽工,也不想在家帮哥哥一块儿开砖窑,因为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外面的生活很苦,可是他不怕,他觉得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很踏实,很幸福。他想出来闯闯,哪怕是赤手空拳。面对生活的艰难,他从不抱怨,不向命运低头,写信鼓励妹妹兰香要奋斗。甚至说,苦难的生活才是唯一值得过的生活。

第三点是,孙少平宁愿继续当煤矿工人,也不接受他人的帮助而留在城市。他觉得煤矿的生活符合他的人生哲学,他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了。他正视苦难,热爱生活,因此不为别人眼中羡慕的城市生活所动。他热爱煤矿,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已经把煤矿当成了第二个家,因此不会离开。

第四点是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他和田晓霞是知己,田晓霞是他的精神导师,他的个人魅力也深深吸引着田晓霞,两人都被对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高度所折服,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可是他们的现实身份却并不般配,田晓霞是省报的记者,而他只是一个煤矿工人。但最终他们跨越了世俗的偏见,相爱了。若田晓霞最后没有牺牲,他们的爱情将会是小说中最亮的一道风景。

综上所述,正如张红在《〈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深层精神内涵》中所言:孙少平是一个具有理想化性格的人物形象。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性、开放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研、分析、讨论、辩论、探究和归纳总结等,对所学习过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并将它灵活地应用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上,而且促进教师不断继续学习理论知识和提高生产实践能力,将教学、理论学习、实践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补充和完善自身的不足和短板,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以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性纺织技术专门人才[1-2]。

2、田润叶:新旧思想融合的知识女性代表

在小说中,田润叶(以下简称叶)是新旧思想融合的知识女性代表,具有中国女性的许多传统美德,比如贤惠、温柔、大方、善良等。她在成为“公家人”之后,并没有看不起双水村的人们,反而对他们更好了,甚至经常去看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单身汉。这是她性格中受“旧思想”影响较深的一面。

润叶的新思想体现在她勇于追求爱情。她爱上了少安哥,于是就勇敢地向少安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即便少安没有接受她的爱情,她也没有放弃,一直保持着对少安哥的感情。虽然后来与李向前结婚,她也没有真正接受李向前,在内心深处,她爱的依然是少安哥,这让她和李向前都陷入了痛苦之中。

润叶一直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爱情,但头脑中的旧思想让她因为顾及叔叔田福军而嫁给了李向前,并最后因为李向前失去双腿而重新回归家庭。这些看似矛盾的选择,正因为新旧两种思想始终纠缠着她。她虽然接受了新式的教育和思想,但她骨子里还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这让她无法下定决心追求自己的爱情,只能痛苦地煎熬着。

总之,润叶身上既有传统女性的美德,也有传统女性的弱点,也有新知识女性追求爱情的勇气和胆量。但最终,生活迫使她做出了充满矛盾的选择。正如胡婧祎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中所言:田润叶是一个新知识女性,但她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旧思想的痕迹。

(二)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

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写道:“……小说中的人物却能完完全全地为读者所了解,如果小说家想这么做的话。”⑬路遥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笔者以为,在《平凡的世界》中主要通过人物塑造的直接塑造法和间接塑造法来实现的。

1、直接塑造法

直接塑造法的运用使得小说人物的特征一目了然,如顾养民的“优雅”,郝红梅的“漂亮”等,这都是作者明白告诉我们的。还有对金波和田晓霞的描写:“金波和他同龄,个子却比他矮一个头。他皮肤白皙,眉目清秀,长得像个女孩子。但这人心却生硬,做什么事手脚非常麻利。平静时像个姑娘,动作时如同一只老虎。”⑮这段描写中,路遥说金波长得像个“女孩子”,写出了他容貌秀气的一面,但他的心却“生硬”,写出了他性格中的男性的一面,短短一段描写,点明了金波的主要特征,简单直接。同样,对田晓霞的描写是:“晓霞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连笑带说。她的性格很开朗,一看就知道人家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少平同时发现,田晓霞外面的衫子竟然像男生一样披着,这使他感到无比惊讶。”⑯路遥通过孙少平的观察,点明了田晓霞的“开朗”性格,而且“是见过大世面的人”,性格还“像男孩子”。孙少平和田晓霞第一次见面的描写中,路遥就用直接塑造法把田晓霞的形象推到了读者面前,人物形象特点跃然纸上。

2、间接塑造法

申丹、王丽亚认为,间接塑造法主要指通过具体手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多维度描述,包括对人物行动、语言、外貌、环境、心理的描写,以及通过人物关系来映衬人物性格。⑰

首先是用外貌服饰的描写间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小说对人物外貌服饰的描写有许多,比如小说开篇对孙少平外貌的描写:“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脸上看来才刚刚褪掉少年的稚气——显然由于营养不良,还没有焕发出他这个年龄所特有的那种青春光彩。”⑱通过这种方法,作者从侧面交代了孙少平的生活状况和家庭条件。

再看看孙少平的穿戴:“瞧吧,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的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幸亏袜腰高,否则就要露肉了。(可是除过他自己,谁又能知道,他那两只线袜子早已经没有了后跟,只是由于鞋的遮掩,才使人觉得那袜子是完好无缺的)。”⑲也是通过描写孙少平寒酸的穿戴,来简接呈现一个处于极度贫困中的青年形象。

其次是以行动描写间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在《平凡的世界》中,行动描写也能起到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比如小说开篇中,孙少平由于买不起菜而偷偷吃别人剩下的一点菜汤时,路遥是这样描写的:“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像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⑳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孙少平强烈的自尊心和羞耻感,刻画出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最后是以心理描写间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在《平凡的世界》开篇中,孙少平由于贫困而内心受到了极大的煎熬和折磨,对此,路遥这样写道:“他现在感到最痛苦的是由于贫困而给自尊心所带来的伤害。他已经十七岁了,胸腔里跳动着一颗敏感而羞怯的心。他渴望穿一身体面的衣裳站在女同学的面前;他愿自己每天排在买饭的队伍里,也能和别人一样领一份乙菜,并且每顿饭能搭配一个白馍或者黄馍。这不仅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活得有尊严。他并不奢望有城里学生那样优越的条件,只是希望能像大部分乡里来的学生一样就心满意足了。”㉑在这段心理描写中,孙少平特有的自尊和敏感都显露无遗,极端贫困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折磨之中,孙少平的内心真实生动,让人感同身受。

在极度的煎熬之外,孙少平又很懂事,知道体谅家人的不易,对此,路遥这样描写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能上到高中,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话说回来,就是家里有点好吃的、好穿的,也要首先考虑年迈的祖母和年幼的妹妹;更何况还有姐姐的两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㉒这段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懂事、热爱家人的好男儿形象。

三、《平凡的世界》中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塑造间的关系

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写道:“大部分小说里的人物都没有自我发展的本事,他们必须相辅相成才行。”㉓这里所说的“他们”指的就是人物与其他人物、环境、情节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交融性关系和互补性关系两种。

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塑造间的交融性关系。申丹、王丽亚在《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中说:“环境描写成为揭示人物的象征手法。”㉔笔者认为环境描写的象征手法恰恰反映出环境与人物之间的交融性关系,在小说中具体表现在徐国强、田福军的性格与环境之间。

路遥写徐国强:“老岳父是个老粗干部,识字不多,一旦不工作,闲得很寂寞。他不读书,也不看报,整天没事,就在院子的那个花坛里修修整整。也不正经务什么花,种一点牵牛花和能染指甲的那种小红花。花坛里大部分种的是庄稼。地块虽小,样数倒不少。几棵玉米,几棵红薯和土豆,还栽几棵辣椒和茄子。玉米旁边带着豆角,花坛转边还种了一圈南瓜。一年四季,这花坛里倒也另有一番情趣。夏秋之间,南瓜蔓子扯得满院子都是,绊得人都走不利索,田福军有时下班回来,看见这番景象,都忍不住想笑。”㉕这是《平凡的世界》中以环境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典型片段。通过这个被修整的花坛,塑造了一个退休后闲来无事只好种些花草蔬菜解闷儿的老干部形象。

同样,路遥在描写田福军时写道:“进窑后,他在书架里摸出一本《史记》,从折页的地方打开,但又不想读,背抄着手,踱到墙上的那张大开的世界地图前面。这家里的陈设是知识分子家庭型的。三个大书架,两个是他的——大部分是历史、政治经济学书籍,也有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另一架是爱云的医学书籍。”㉖作者通过描写窑洞里的环境布置,让人一看就了解了田福军的日常生活和性格特征,塑造了一个好学上进、胸怀广阔的知识分子形象。

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塑造间的互补性关系。环境塑造了人,同时人物的存在组成了这个环境。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写道:“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㉗

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中认为:“不能否认,在小说里,地域首先是一种地理位置上的自然因素,这种因素对于人物性格铸造不无影响力。”㉘《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煤矿的关系就是这种性格塑造与环境描写的互补性关系。孙少平在煤矿工作生活中显示出了性格的刚毅顽强,同时,孙少平等一批煤矿工人的性格也反衬了煤矿环境的恶劣和艰苦。

此外,生活在“双水村”的人物和“双水村”的关系也是互补性的。作者将孙玉厚、田福堂、孙玉亭、孙兰花、王满银等一批人物性格塑造得各有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这显然和“双水村”这个环境有极大关系。这些人物离不开“双水村”,离开了“双水村”他们就没有了生活的土壤,性格也就无从展现,这就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是环境与人物性格间互补性关系的一种明证。

在小说中,“双水村”是一个贫穷、闭塞、落后的典型环境,人们食不果腹,生活水平低下,精神世界更是严重贫瘠。但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还是怀着希望,努力劳作着。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的普遍面貌,“双水村”就是其中一个缩影,给人们带来有关那个时代的深刻回忆。

这些人物也是典型人物,如孙玉厚,他是一个地道的陕北老汉,勤奋、朴实、耐劳,像一头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为弟弟孙玉亭娶媳妇腾窑洞,为了他的四个孩子整天起早贪黑地劳作。生活的重担压在他的身上,可他从没抱怨过一句,他想的就是老母亲和孩子们能有口吃的,生活快乐。可以说,孙玉厚就是中国广大农村许许多多老父亲的形象。再比如小说中的孙兰花,她是一个典型农村妇女,不识字,吃苦耐劳,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心为了自己的小家操劳,哪怕丈夫整天不务正业,她也舍不得抛弃这个家和她的两个孩子。小说中的王满银,是一个逛鬼,整天乱跑,根本不管女人和孩子,是一个二流子式的人物形象。

还有大的时代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是互补的。如当时的政治形势和郝红梅家的关系,由于郝红梅家是地主成分,她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政治的重压,这对她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有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和整个时代的关系。处于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直接或间接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性格。这就是环境塑造人。同样,这些人物反过来也是构成了那个时代的分子,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和面貌。

本文中,笔者以《平凡的世界》为例,详细分析了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性格塑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详细分析了环境描写的分类与作用、人物塑造的典型方法以及环境和人物的关系,相信对读者理解环境描写、人物塑造,以及《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小说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在文艺作品中环境描写具有渲染气氛、展示人物心理活动、揭示作品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对作品具有重要影响。环境描写和人物塑造之间既交融又互补,两者共同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服务。因此,小说创作既离不开环境描写,也离不开人物塑造,更离不开两者间的相互协作。

注释:

①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43 页。

②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③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29 页。

④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29 页。

⑤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118 页。

⑥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二部455 页。

⑦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二部455 页。

⑧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117 页。

⑨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99 页。

⑩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103 页。

⑪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3 页。

⑫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415 页。

⑬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2。

⑭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⑮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9 页。

⑯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20 页。

⑰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⑱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5 页。

⑲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5 页。

⑳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6 页。

㉑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8 页。

㉒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8 页。

㉓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12。

㉔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㉕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89 页。

㉖路遥:《平凡的世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5,第92 页。

㉗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㉘徐岱:《小说叙事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第291 页。

猜你喜欢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热带》
骄傲与谦卑
偶然
《骆驼祥子》中祥子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比较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平凡的世界》之魅力评析
成长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形象分析
《平凡的世界》(双语加油站●跟我学)
《平凡的世界》里的4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