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管理信息系统用户行为研究综述
2021-11-21张璐
张璐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接受模型;核心变量;外部变量
【中图分类号】F626.5;F71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88(2021)10-0020-04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软硬件、网络通信设备等组成,能够进行信息获取、传输、加工、存储、处理与维护的系统,它已经对人类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成功,一方面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需要获取系统用户的使用反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高投入与低产出矛盾日益凸显,促使学者們开始关注系统用户的使用意愿、影响用户持续使用系统的因素等各方面的问题。学者们研究发现,只有被用户接受并持续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才能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这个系统才有价值。因此,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不少理论模型,其中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常用的理论模型之一。
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基本理论阐述为切入点,对“信息系统”“技术接受模型”这些关键词进行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通过多维度、分层次梳理与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模型中的核心变量与外部变量,深入研究系统用户的认知、接受行为,解释系统用户接受采纳行为,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有一定的思考。
1 技术接受模型演变
1.1 技术接受模型(TAM)概述
Davis汲取了理性行为理论(TRA)中系统用户态度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在他的博士论文(1986)中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AM),如图1所示。TAM中包含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解释为用户感受到组织使用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的程度。二是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EOU),解释为用户主观认为使用这个系统的容易程度[1]。该模型认为是否使用系统是由用户行为意向决定的,用户行为意向是由使用态度与感知有用性决定的,使用态度是由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决定的,感知有用性是由感知易用性和外部变量决定的,感知易用性是由外部变量决定的。外部变量主要是指系统自身的设计特征。此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系统用户对技术行为是否接受与采纳,结构简单,已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1.2 技术接受模型演变
1.2.1 TAM2模型
随着TAM在信息技术接受方面研究与应用日益深入,模型本身的不足逐渐显现,即它并未考虑主观规范对系统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2000年,Venkatesh和Davis[2]以TAM为基础,剔除了使用态度,提出社会影响过程和认知工具过程两个部分对感知有用性和系统用户行为意向的影响,扩展成为技术接受模型2(TAM2),如图2所示。其中,社会影响过程包括主观规范、形象和自愿性3个变量;认知工具过程包括工作相关性、输出质量、结果展示和感知易用性4个变量。从TAM2模型中可以看出:经验和自愿性都会影响主观规范,对系统用户行为意向起到调节作用。主观规范直接作用于感知有用性,通过形象间接地影响感知有用性,并对系统用户的行为意向产生影响[3]。
1.2.2 UTAUT模型
Venkatesh等学者不断地整理出现的各类技术接受模型:技术任务适配模型(TTF)、创新扩散理论(IDT)、理性行为理论(TRA)、规划行为理论(TPB)、动机模型(MM)、复合TAM和TPB模型(C-TAM-TPB)、PC利用模型(MPCU)、社会认知理论(SCT)。2003年,他们在整合这8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型技术接受模型(UTAUT),如图3所示[4]。
UTAUT模型中提出了4个核心概念: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群影响、配合因素,同时指出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这4个控制变量对以上4个核心概念有显著影响。
1.2.3 TAM3模型
Venkatesh和Bala在2008年基于TAM2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因素,整合出技术接受模型3(TAM3),如图4所示[5]。TAM3模型是对TAM2模型的进一步拓展,主要是研究并诠释了个体差异、系统设计特征、社会影响过程及干预因素等是如何影响技术接受与使用的。其中,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知外部控制、计算机焦虑、计算机愉悦及客观可能性是影响用户个体感知易用性的重要因素。
2 国内技术接受模型研究概况
凭借中国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源,以“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接受”“TAM”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统计发现,国内在技术接受模型方面的研究是从2003年开始出现的,并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2.1 研究方式
国内的研究方式主要有理论模型研究、理论综述、实证研究3个方面。理论模型研究,是研究技术接受理论的不同模型。理论综述则是通过阐述技术接受模型的研究概况,整理归纳研究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实证研究是一个构建理论模型,提出理论假设、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检验假设、验证模型、结果分析的研究过程。实证研究的文献中大多都是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样本数据。学者们一般会选择用Likert法(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或七分量表法)编制调查问卷,即每一个问题提供5种或7种陈述内容供调查对象选择。以5种为例,陈述内容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别记为5、4、3、2、1。问卷收回之后,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之后,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以验证模型。
2.2 研究领域
技术接受模型已被学者们广泛用于研究受信息技术发展影响明显的领域。国内研究主题集中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系统、App、网络信息、移动学习、移动图书馆、远程网络教学、数据库系统等应用管理信息系统领域。从各种系统的使用者行为研究中可以发现,技术接受模型既简单又有效。
3 国内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技术接受行为的研究
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使用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系统用户行为,解析用户接受,探讨使用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困难,这有利于发现系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改进以提高系统质量。纵观技术接受模型演变与发展可以看出,每个模型有着各自不同的影响技术接受研究变量。每个模型都是从探索影响用户接受行为的核心变量和外部变量入手,以用户行为意向影响系统使用行为角度研究系统用户的技术接受行为。
3.1 核心变量的影响分析
在技术接受模型理论框架中,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行为意向和使用行为是核心变量。学者运用TAM理论实证研究时主要围绕这4个核心变量展开研究。
模型中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都会影响系统用户行为意向,其中感知易用性是通过感知有用性对系统用户行为意向产生影响。系统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感受到工作效率的提高,能增强系统用户行为意向;同时,管理信息系统易于操作使用,增强了用户对系统易用性的感知,同时增强了系统有用性的感知,从而对使用该系统产生了积极态度,促使提升用户使用系统的行为意向。
3.2 外部变量的影响分析
通过文献检索,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行业意向和使用行为的外部变量主要有系统因素、主观规范、用户特征、自我效能、感知愉悦性等。这些外部变量对系统被接受与使用的影响力是不尽相同的。分析外部变量的影响度有助于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受过程。
3.2.1 系统因素
系统因素主要包括系统特征、界面设计、系统质量。系统的实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远程网络教学行为意向有着积极、直接的影响[6]。消费者是购物网站系统的使用者,可靠的保护消费者隐私的界面设计会让消费者感知网站系统的有用性,引导消费者决定在特定的网站上购物[7]。政务微信平台互动性、精准性、抗干扰性和亲密性的特征让百姓对平台较为满意,显著正向影响平台用户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8]。网络教育直播的核心是平台提供的直播内容,视频内容的信息质量会对平台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和作用[9]。
3.2.2 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又称社会规范,最早是由TRA提出的[10],是指周围的人群对于一个人是否使用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周围重要关系人群的行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用户是否选择使用该系统。在MOOCs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研究中,主观规范反映了用户在决定是否使用该平台时感受到的社会压力,对用户使用MOOCs平台意愿的影响是以“内化机制”为主,“遵从机制”为辅[11]。明均仁等人提出移动图书馆的用户容易受周围人群的主观规范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12]。
3.2.3 用户特征
用户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这些特征会影响个体对信息系统的接受。根据研究可以看出,男性较为关注系统的感知有用性,更乐于尝试使用新的信息技术;而女性较为关注系统的感知易用性。冯献等人在蔬菜生产者对信息装备接受行为实证研究中发现,性别、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及年龄会显著调节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态度等变量,对使用行为具有增强作用[13]。
3.2.4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指对自己某种能力的感觉,属个体特有的特征。姚公安等人提出系统用户的计算机自我效能正向影响其感知的信息检索数据库的有用性和易用性[14]。在远程网络教学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接受情况会影响他们是否继续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学生的计算机自我效能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接受一项新的技术,直接影响学生的感知易用性[15]。
3.2.5 感知愉悦性
感知愉悦性是指用户使用某一系统时所获得的愉悦程度。用户在使用图书馆移动服务的过程中感知的乐趣越多,就越能增强用户的使用意愿[16]。“移动阅读”用户的感知愉悦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对于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均无显著影响[17]。
4 结语
国内学者梳理提炼TAM模型理论研究,在模型构建及扩展基础上,引入核心变量及外部变量进行实证研究,阐明这些变量对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技术接受的影响程度。模型的构建、外部变量的延伸与拓展、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是实证研究的主要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系统用户行为又较为复杂,应当全面系统地把握影响系统用户接受与使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目前,国内的技术接受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研究对象局限于小群体内,样本数量不够充足,局部的研究分析不能完整地展现变量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不能发现阻碍技术接受的全部原因。实证研究所收集的样本数据中,系统用户的主观想法所占比重较大,未能客观地反馈使用的实际情况,会产生數据统计偏差,从而影响研究的结论。用户对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仅是技术的接受,更应该是使之能够持续地被使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过长期观察与实地调查,明确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接受行为因素,动态地把握系统用户行为,以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感。
参 考 文 献
[1]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Quarterly,1989,13(3):319-340.
[2]Venkatesh V,Davis F 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studies[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2):186-204.
[3]Davis F D.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160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theory and results[Z].Ph.D.dissertation,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Cambridge,MA,1986.
[4]Venkatesh V,Morris M G,Davis G 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view[J].MIS Quarterly,2003,27(3):425-478.
[5]Venkatesh V,Bala H.Technology acceptance mo-
del3 and a research agenda on interventions[J].Decisionsciences,2008,39(2):273-315.
[6]杨思,李勇帆.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高校教师网络教学行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3):56-63.
[7]杨晓梅.技术接受模型在中国C2C电子商务网站中的研究[J].情报科学,2009,27(2):297-300.
[8]夏保国,常亚平.政务微信的沟通机制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102-106.
[9]周刘漳.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网络教育直播平台用户使用与接受行为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0.
[10]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128-130.
[11]徐卓钰,兰国帅,徐梅丹,等.MOOCs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视角[J].数字教育,2017(4):26-32.
[12]明均仁,余世英,杨艳妮,等.面向移动图书馆的技术接受模型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4(5):49-55.
[13]冯献,李瑾.基于TAM视角农户设施蔬菜信息技术接受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北方园艺,2019(24):136-145.
[14]姚公安,李琪,解风霞.信息检索数据库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9):56-59.
[15]张志梅,郑起运.技术接受模型在教育中应用研究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2):72-76.
[16]徐向东,何丹丹.图书馆移动服务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信息安全感知和移动性等变量的技术接受模型[J].图书馆,2019(2):79-85.
[17]黃顺铭,李妍.移动阅读的“技术接受模型”(TAM)——一个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J].新闻界,2015(2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