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策略研究
2021-11-21陈曦廖东声
陈曦 廖东声
近年来,广东省的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增长至3 098.5亿元,相较于2018年增加了近393.8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同时,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也在不断提高。2019年,广东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量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9%左右,超过了全国R&B经费平均投入强度,但仍低于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区(见表1)。
1.2 专利申请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广东省于2019年共申请专利80.8万件左右,相较于2018年增长了近1.8%。其中,申请发明专利约20.33万件,占专利申请总量的1/4左右。同时,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达52.74万件,比2018年增长10.3%。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近6万件,相较于2018年增长了近12.2%,超过专利授权总量的1/10。2019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2.4万件,居全国第一。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20)》显示,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的專利申请总量居世界四大湾区之首,但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仍低于其他3个湾区。质量上的发展赶不上数量的进步,其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1.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业的比重较高,产业规模较大,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产业体系较完善,产业链相对完整[1]。其中,香港、澳门在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世界领先。2019年,广东省已经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达250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总数的50%以上。粤港澳大湾区内已成立了超过40 000家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的1/3以上。其中,深圳拥有近1.5万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位居全国第二,而全国高新技术园区的排名中,位于全国前1/3的高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有7家,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业的比重较高,为该区域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1.4 高校及科研机构发展状况
粤港澳大湾区内创新载体比较丰富,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已初见成效。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高校172所。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有121所,香港有39所,澳门有12所。据2019年的世界大学的综合排名显示,进入世界50强的高校中,粤港澳大湾区有3所。该区域的高校中有130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有49个。同时,该区域共建立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200家,部署建设省级创新平台有3 000家左右。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发展状况良好,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但与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1 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有待提高
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重要因素[2]。据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申请专利数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真正实现转让的比例却很低,商业化开发难度较大,绝大多数是阶段性成果和以结题或评定职称为目的的专利申请,目前还停留在完成立项、评定奖项和论文撰写等层面,这些专利并不具有市场转化的能力,一些科技成果还未来得及走进市场就已经与市场需求脱节,不能与灵活多变的创新需求保持一致,并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及日本的东京湾区仍存在很大差距。优质科技成果产出比率偏低,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化质量还有待提高。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投入不足
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创新性活动需要充裕的资金支持。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投入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于投入力度、投入结构、投入管理、投入监督、投入方式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支持,由于还未建立完善的科研融资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筹集资金的渠道相对较少,科研的有效投入不足,因此很难支撑该区域科技成果的高质量转化[3]。
2.3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
粤港澳大湾区仅个别高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很多高校在对接市场、科研服务经济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未建立。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内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与科研人员的薪酬分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享比例较低,很多科研人员得不到充足的薪资保障,无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内地科研经费在进入我国香港和澳门地区时存在一定的体制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体化进程。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2.4 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缺乏
部分学者研究发现,缺乏专业高素质的团队是我国一些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困难的一个关键因素。粤港澳大湾区内有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重点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同时香港、澳门地区具有明显的国际化人才优势。但是,科研实力需要实用性的转化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优势和价值。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缺少一大批既懂科学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队伍推动该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粤港澳大湾区缺乏这个高端群体,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使得其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困难重重。因此,要全面推进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和团队的培育,发挥人才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促进该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发展[4]。
3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3.1 推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
只有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更好地带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任何一个核心技术成果开发而成的产品,都涉及需求、定价、设计、推广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对科技研发方向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5],切实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打破“唯专利论”的狭隘思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强化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多方位科技服务支持。同时,科技成果转化研发过程中应时刻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部分研究成果的发展方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开放共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的有效结合,促进该区域科技成果的高质量转化。
3.2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优化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制度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融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考核、职称晋升等考核标准中。其次,针对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只重视数量和申请而忽视成果转化质量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强化该区域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举措,明确科技成果所有人收益和分红标准,提高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同时,应加快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该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高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最后,加快完善科技成果的信息共享机制,要求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定期公开科技成果供需相关信息,加快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推进建立健全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优化,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发展。
3.3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
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政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健全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国家相关政策和指导法制化,使科技成果在转化的过程中有法可依,逐步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6]。其次,政府要始终紧紧抓住财政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实施,积极采取引导型的财政政策,加大对科技研发和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预算支持力度,提升社会资本的投资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投入。同时,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财政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加快区域内的创新主体利用信息平台进行科技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精准定位经费的使用额度与方向,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透明度。最后,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以小博大,利用相关政策释放政府信号,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体系。
3.4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
鉴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和团队短缺的问题,首先,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培训中心,加快对复合型人才的培育。继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加快推进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活动,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其次,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优化该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建设,集聚和培养现阶段科技成果转化急需的人才,大力建设工程师队伍,填补科研人员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短板。最后,粤港澳大湾区要充分发挥香港、深圳、广州等地在市场建设方面的优势,全方位地吸引高端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及团队,加强创新平台专业化服务培训,打造一批高端的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形成新的主导模式。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该地区存在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相关政策有待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高质量专业人才及团队短缺等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粤港澳大湾区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协调发展,加快将其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参 考 文 献
[1]汪德贵.粤港澳大湾區港产城协同发展策略[J].港口科技,2019(11):43-48.
[2]涂成林.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路径[J].科技与金融,2020(11):25-28.
[3]袁杰,薛康,程海俊,等.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和建议[J].广东经济,2021(5):38-43.
[4]韩宝成,姜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学研一体化的战略思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5(1):20-25,94.
[5]喻思南.以市场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J].中国科技奖励,2020(7):29.
[6]潘建红.以高质量科技政策供给推动科技成果转化[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4):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