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术的震撼
2021-11-21鲁虹
《打桩2#》傅中望木77×45×45cm 1992 年
《帽子》傅中望不锈钢尺寸可变2006 年
只要对21世纪以来的新艺术创作现象进行认真清理,就不难发现:优秀艺术家们不仅强调的是与传统再联结的价值观——即在有效借鉴传统时又再创传统,而且注重从当下现实中寻求创作灵感。必须指出的是,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们亦会有选择地借鉴西方新艺术中有益的元素,故新世纪所出现的很多新艺术作品其实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下面拟结合武汉合美术馆举办的三个展览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一 “楔子:傅中望”展(2020年10月16日——2021年4月26日)
本展由冀少锋任策展人,鲁虹任学术主持,分为三个单元:1.“榫卯-1”;2.“榫卯-2”;3.“楔子”。共展出了作品33件。其中,虽以新近的创作“楔子”为主,但也有少数先前的代表作。分别布置在了一楼三个展厅里。傅中望是一位资深的雕塑家,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展览。
《楔子6#》傅中望木30X50X50cm 木1993 年
资料表明,在强调艺术创新与学习西方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曾借鉴美国雕塑家大卫·史密斯的手法创作了一些具有中国意味的金属焊接雕塑作品,如《天地间》等,不过,他很快就终止了相关探索。这是因为他敏感意识到:尽管他的结构性雕塑在当时的中国雕塑界堪称为新颖之作,可从更大的范围上看,其并没有从观念和形态上超越西方的前辈。而这样的反思既使他改而把眼光投向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即榫卯结构之上,也领悟到了其和西方的垒砌结构在文化上的差异和造物意识的不同。此后,通过对各地传统建筑的认真考察与对相关书籍的刻苦钻研,傅中望终于将传统榫卯结构加以转换,并推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如《榫卯·楔子》、《榫卯结构·地门1#》等等,这也揭开了世界雕塑史的崭新篇章。
然而,在寻找到了新的创作路子后,傅中望并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他清楚地意识到,在取得一定的艺术成就后,他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是延续过去的老路子不断地走下去;要么是求新求变,以迈向更高的艺术目标。很明显,如若选择前者,他也许会走向结壳,给人以重复自己的印象;但若选择后者,则有可能因达不到过去的学术高度,又让人有今不如昔或江郎才尽的感觉。
《楔子2#》傅中望木60X 68 X71cm 2018 年
难能可贵的是,傅中望最终选择了求新求变,其行为也表明了他内心的强大。应该说,自1997年以后,他的艺术探索方案其实有两个,而且往往是在交替着使用:第一个方案是在继续延用过去的榫卯语言的情况下,并不一定限于对木质材料的运用,有时还会强调多种材质——如木材、石头、陶器、不锈钢、废旧钢铁与电子废弃物的结合。他个人将其称为“异质同构”;第二个方案则有了较大的变化,即在强调对传统借鉴的过程中,由于视野或思路更加开阔,故并没限于使用榫卯语言,而是运用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因此,从2018年至今,他更多是创作《楔子》系列。其实,艺术家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已经开始了相关创作,不过当初基本上还是以木材为媒介制作一些具有榫卯特点的作品,只是近作彻底改变了方向,即不再考虑造型与观赏的问题,而是或者在不同的现场实施打入楔子的行为,或者借助于科技手段,在一些影像中将楔子“打入”不同的建筑与现场中。众所周知,楔子本来是一种填充在器物的空隙使其牢固的木橛、木片等。后来,文人们有时将一些小说的开头部分引申为楔子,有时将插在两折戏曲之间的小段引申为楔子。可在艺术家那里,楔子其实是作为一种介入性新元素来使用的,即会使其与不同的环境而产生新的关系或意义。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傅中望结合不同环境,创作了一些发人深省的楔子,当然,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他在合馆白色建筑上插入的14个大楔子。
回望傅中望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贯穿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的“创作逻辑”一直是:在努力表达当代感受的前提下,努力从中国自身文化土壤与传统中寻求借鉴与转换,而这对于许多艺术家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二 “理想国:焦兴涛”展 (2021年5月10日——2021年9月10日)
本展由何桂彦任策展人,鲁虹任学术主持,分为三个单元:1.“雕塑与非雕塑”;2.“公共雕塑与社会剧场”;3.“国金中心|天街与广场”。共展出了作品30件,分别布置在了一楼三个展厅里。焦兴涛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70后艺术家。
在我看來,焦兴涛的创作具有“社会雕塑”的特点。而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依斯(Joseph Beuys 1921~1986)提出的,与一般人过于专业化的理解并不相同,在约瑟夫·博依斯的心目中,“雕塑”的概念已经被扩大,具体地说,所谓“雕塑”绝不止于为观众提供纯粹美的感官享受,还必须承担起道义方面的重任,以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教育、交流和传播功能的媒介,所以他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传播者”。?譹?訛应该说,约瑟夫·博依斯一生努力追求的“社会雕塑”最大特点就是十分重视雕塑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即不仅要将人们的心灵“雕塑”得更加完美,还要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也许,在功利滔滔的消费社会,一些势利自私之人会将他的想法划在“乌托邦”的范畴之内。不过,他的执着追求至今依然有着巨大的存在价值或文化价值,并深深影响了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
相比起来,焦兴涛的一系列作品题材虽然不尽相同——其中有《物语系列》《真实的赝品》等,使用的媒介也有很大区别——其中涉及玻璃钢、树脂、黄铜、不锈钢、木材或现成品等,但无不表示了他对当下社会中一些文化现象的深刻反思,只不过从国情和感受出发,他的“社会雕塑”更具中国特点或个人特点。据艺术家介绍,他所有作品的灵感均来自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另外,和约瑟夫·博依斯一样,他在进行创作时,总是希望一方面将作品中的问题简单而明确地提出来,另一方面还希望能准确传达出一种感情与视觉的直观性。
《大木作》傅中望木尺寸可变2014 年
如果以艺术史为线索,焦兴涛的创作无疑应该属于具象雕塑的范畴,但为了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进而揭示生活的本质,他显然突破了传统具象雕塑的表现框架。事实上,因表现的需要,他时而采用将对象无限放大的手法,如作品《绿箭》《中国制造》等;时而采用将对象大幅度压扁的手法,如作品《龙行天下》《角落》《空间中的十四行诗》等;时而采用将对象的媒介材料加以转换的手法,如作品《在一起》《风景》……而且,他不仅在一些作品中大胆借鉴了机械装置或影像的处理方式,如作品《整整迟到了8分钟》《未来的馈赠》《天街与广场》等,还采用了将日常现成品与作品混杂的手法,如作品《羊登计划》等。恰恰是在使表现对象陌生化或超越传统的过程中,他终于逐步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貌,以致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的确,艺术家在一系列作品中并没有对他所强调的社会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但我感到,这些问题的提出只要能引起社会与大众的重视就足够了,因为其有可能带来解决的希望,然后去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宛如约瑟夫·博依斯已经做过的那样。综上所述,我们并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和完全关注形式语言、材质特点或艺术本体的艺术家不同,焦兴涛以他追求或肩负的责任感、使命感,很好地创作了他所设想的中国式“社会雕塑”。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并易于调动观众的生活经验,所以也就具有了社会学或文化学上的意义。
三 “物的研究:李邦耀1990-2020”展(2021年5月10日——2021年9月10日)
本展由鲁虹任策展人,分为三个单元:1.“消费景观-物与人”;2.“符号-身份-神话”;3.“家庭-私人生活-物性”。共展出了作品51件,它们分别布置在了三楼三个展厅里。李邦耀是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重要艺术家。
艺术家李邦耀的创作清楚告诉我们:虽然他的艺术作品总是在深刻反思商业消费的诸多异化现象,可其具体的表现对象与艺术手法却很少重复,比如,从1992年到1993年,他在以单色广告的方式创作了《产品托拉斯》系列与《英译汉》系列以后,从1994年至1995年,便转而以类似插图加表现主义式的风格,创作了涉及人们新消费行为的一系列作品。只是到2002年以后,他才重新把创作的焦点放在了对于工业或其他消费产品的研究上,并推出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重新看图识字》《解毒药— 你没有告诉我我的快感》《物种起源》《室内》、《摆设》、《迷魂药》等等。而这就使李邦耀的创作又与当初的作品《产品托拉斯》系列等接上了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有着艺术史个案意义的特殊创作逻辑。李邦耀曾把他的一系列创作等同于达尔文的物种研究。他指出,在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中,物种生存的规律是取决于优胜劣汰,但在现代消费社会流行的产品“进化论”中,新产品的出现主要还是为了建立一种示范性的生活方式,用以引领新的消费时尚。更加重要的是,它们还起到了确立身份、划分阶层的作用。其实,这也正是商业资本家们不断制造新产品洪流,并重新组织大众消费行为,以推动一波又一波消费新潮的秘诀。
《控1#》傅中望木42X31X44cm 2017 年
《私人手册》系列是李邦耀于2019年推出的,相对于以往的作品,其最大的变化是:在大胆让新媒体积极介入的情况下,亦使作品本身具有了三维的性质。不过,其创作让人震撼的根本原因,绝不仅仅由于其在纯粹形式上的别具一格与精致完善,而在于艺术家对社会有着敏锐的直觉与赋予特定物品意义的艺术转换能力。当然,也由于无论是该作品所涉及的文化主题还是表现手法,在中外艺术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深得好评!我甚至认为,他的这一系列作品更像是影片中的单镜头呈现,即有意将某视觉现象做了放大化的处理,如《私人手册一号》(铝板、数码刻线、亚克力 2019)就很好强调了一些富有家庭着意追求豪华客厅陈设与崇拜西方文化的特殊心理状态,而《私人手册21号》(铝板、数码刻线、亚克力 2019)则有力强调了一些妇女为赶时髦、出风头、攀比或炫富,而不惜一掷千金去重复购买各类名鞋的病态心理……另外,艺术家为了造成一种文献感或陌生感,还特意将整个展厅与全部作品控制在了中灰的色調范畴内,相信一切有着相关背景的人都会被带入到特定情境中,并与作品产生良性互动的关系!
焦兴涛作品展厅之一
《每个人的美术馆》焦兴涛3D 打印、射灯、签字的海洋球尺寸可变2020 年
《天街与广场》焦兴涛玻璃钢、海洋球、霓虹灯、3D 打印、机械装置、音频300×300×300cm、300×400×300cm2020-2021 年
焦兴涛作品展厅之三
《室内16 号》李邦耀布上丙烯150X120cm 2015 年
李邦耀作品展厅之一
有女人和羊的谷場李邦耀布上油画61X50cm 1990年
在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从2010年开始,艺术家在朋友的帮助下,先后对广州的好多家庭进行了采访,他们中有医生、企业家、房地产商、建筑商等,也正是通过类似采访,他了解了不同家庭选择物品背后的秘密和趣事。事实上,其中往往积淀着主人的梦想、经历与嗜好等等。而为了帮助观众理解他的做法,他还特别在展厅里安置了15台电视,用以放映他的相关采访,从中人们不难发现:在特定时代背景的作用下,任何物品都有特殊的理由进入不同的家庭。在《关于室内研究》的短文中,?譺?訛李邦耀曾经指出,他的此类访谈是随机的,而这一看似为社会学的工作,最终又会通过视觉图像和视觉文本得以呈现。同时他还强调,他并不是一个社会学家,他真正感兴趣的还是如何将日常之物转变为非常之物。
注释:
转引自伊莉娜·麦凯勒瑟斯:《我是一个传播者》,载于《世界美术》,2006年第四期。
《关于室内研究》载于画册《寻常》,红专厂当代艺术馆于2019年6月出版。
责任编辑 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