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词语长久存续原因探究
2021-11-21魏玉红宿红娇
魏玉红 宿红娇
摘 要:网络词语是适应网络社交需要而产生的。网络词语的产生与使用,不仅提高了网络交际的效率,也丰富了人们的交际语言。以“打call”为例,对其构词、语义、语用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而探究网络词语长期存续的原因,主要有意义的明确性、语言的经济性、应用的广泛性等。
关键词:网络语言;合理性;语言经济性;“打call”
一、网络词语及其特点
(一)网络词语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规模的扩大,网络社交逐渐流行开来,并呈现出与传统社交不同的特点。语言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在这一意义上说,网络语言应是适应网络社交需求而产生的。网络词语最初是网民们所使用的特殊形式的词语,这些词语既提高了网络交际的效率,也丰富了人们的交际语言。
网络词语这一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是指与互联网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相关的词汇与术语,如“软件”“病毒”“QQ”“黑客”等;狭义的网络词语只包括人们在互联网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如“886(拜拜了)”“稀饭(喜欢)”等。本文中的网络词语是指狭义概念。
(二)网络词语的特点
网络词语具有多种形式,如字母型、数字型、混合型、变异型、图画型等,它们通常般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性
经济性原则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即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获。在人类的言语交际中,该原则同样适用。这条原则首先是由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Andre Martinet)提出的。他认为,言语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促使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而人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言语活动中尽可能减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或者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这两方面因素相互冲突的结果,使语言处在经常发展的状态之中,并且总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对的稳定和平衡。经济原则是支配人们言语活动的规律,它使人们能够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原则要求的安排。简言之,在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的前提条件下,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要尽可能使用更少的、更熟悉的、更具有普遍性的语言,即用最小的语言投入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1]。可以说,网络词语的简洁、高效正好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2.趣味性
由于网络词语构词的多样化、表现形式的创造性、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得网络词语在表达上具有幽默、生动、形象的特点,可以营造出诙谐风趣的交流氛围,便于使用者掌握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说,网络词语的趣味性,既使得网络交流实现了语言的经济性,也收到了最大限度的语用效果。
3.创新性
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网络为追求个性、崇尚独立的网民们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这种创新性在他们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创造新词语、异用既有词语、突破常规语法等。
可以说,网络词语能够流行开来,正是由于它具备了上述特点。不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多数网络词语只是风行一时,时过境迁之后,便逐渐为新的流行詞语所取代。同时,也有一些网络词语,由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使用频率很高,并融入到一般的词汇中而得以长久存续。下面,我们就以“打call”为例,分析这些网络词语所具备的特点及长久存续的原因。
二、网络词语“打call”分析
2017年,“打call”入选了《咬文嚼字》杂志编辑部所发布的“2017年十大流行语”、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所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可见,该词是受到了广大网民的普遍喜爱的,其社会接受度较高。
(一)“打call”的构词分析
“打call”最早起源于日本演唱会现场的应援文化,它原是一种由御宅族或日本偶像支持者表演的舞蹈或打气动作,其中包括跳跃、拍掌、挥动手臂和有节奏地喊口号[2]。也就是说,“打call”一词是从日语中演化、借用而来的,其最初含义是指在演唱会现场,粉丝们伴随音乐节奏挥动荧光棒、喊着口号、跟唱着歌词,与歌手互动,以表示对偶像的支持与喜爱。传入中国后,“打call”又被套用到不同的语境之中,引申出加油、点赞、支持等含义。
从“打call”的构词方式来看,它是由汉字“打”和英语单词“call”共同组合在一起的中英混合词。首先,汉语“打”有三种词性:量词、介词和动词。而动词“打”主要有两种构词形式:一是“打”+名词,如“打头”;二是“打”+动词,如“打击”。在“打call”结构中,“打”为动词,其含义是“击打、挥舞”。其次,英语“call”有两种词性:名词和动词。它在作动词时,既可以表示“打电话”之意,也可以表示“呼喊、喊叫”之意。目前,关于“打call”的构成方式,学界有不同观点。本文在考虑“打call”起源的基础上,并结合汉语与英语的相关义项,认为“打call”是两个动词的合成,表示用“挥舞”与“呼喊”的动作行为来“加油、鼓劲、支持”。由此来看,“打call”一词的构成既能形象地反映出词义本身的特征,也符合汉语双音节形式的用词习惯,同时,还体现出网络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创新性特质。因此,它受到网民的广泛喜爱就毫不奇怪了。
在网络语境中,“打call”通常是作为动词,与汉语中的离合词相当,可以把“打”与“call”分开来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在网络交际时,往往有“打个”/“打了个”call的用法,也可以在“打了个”与“call”之间加上附加词或词组。同时,“打call”后面可以加“的”而成为形容词性,用来修饰名词。例如:
(1)为抗疫英雄打Call,给英雄最真诚的回报。(网易,2020-04-21)
(2)区块链拥抱物联网,并打了个call(搜狐网,2018-09-03)
(3)今天,给身边的“她”打个call。(搜狐网,2018-03-08)
(4)央视都打call的美景,不要来日方长,我只想现在就带你去。(搜狐网,2019-01-25)
(二)“打call”的语义分析
从“打call”出现到现在,其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打call”由原来的情境行为转化为语言行为。“打call”原义是指在演唱会现场粉丝们为偶像加油呐喊的行为,经过网民们的创新转化后,又发展出为人物或事件加油、点赞之义。例如:
(5)今夜无眠,我们为中国女排战胜意大利队打call。(百度,2019-06-07)
(6)为武汉打call,郑州地标再亮灯。(映象网,2020-02-26)
其次,“打call”由为人或事的“加油、点赞”之义又逐渐演变为“支持”之义。例如:
(7)虾米音乐VS网易云音乐,你为谁打call?(搜狐网,2018-04-01)
(8)从民谣“毒鸡汤”到嘻哈freestyle,你为哪个打call?(简书,2017-10-13)
再次,“打call”的意义呈现泛化的趋势,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无论是表示“点赞”之义,还是表示“支持”之义,“打call”的行为主体与受体的范围都在不断扩展,既可以表示人,也可以表示物。例如:
(9)用各种方言为家乡美食“打call”,瞬间想家了。(腾讯视频,《风味人间》)
(10)2017,我用实际行动为中冶打call。(搜狐网,2017-12-22)
(11)大熊猫除夕为新春打call。(中国新闻网,2018-02-16)
(12)雁阵齐舞为成长打call。(搜狐网,2019-06-17)
从上述用例可以看出,目前“打call”主要有四种含义:①粉丝为喜爱的歌手声援助威;②加油,打气;③支持,赞成;④敬重,称赞。同时,“打call”一词除了用于网民之间的交流外,还可以用于各种新闻媒体的标题中或宣传语中,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媒体的关注度。
(三)“打call”的语用分析
在具体应用中,“打call”既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成分,还可以与形容词、副词等搭配,充当状中结构的中心语等。
1.“打call”可以独立成句。例如:
(13)陈奕迅现场演唱《浮夸》舞台效果太棒了,超赞的,打CALL!(好看视频,2018-04-02)
2.“打call”可以作谓语,格式为主语+“打call”。例如:
(14)《监护风云》首映口碑好评双响 影迷疯狂打call(环球网,2019-06-20)
(15)虹口足球场“真腻害” 五月天都来为它狂打call(东方网,2017-12-15)
3.作为一个及物动词,“打call”也可以后接宾语,格式为“打call”+宾语。例如:
(16)全面恢复堂食!领导下馆子打call家乡美食,馋哭你没?(澎湃新闻,2020-03-28)
(17)打call绿色发展,三地才会天更蓝水更绿。(长城网,2019-02-23)
(18)尼泊尔驻华大使打call尼泊尔雪山,你心动了么?(《中国日报》,2017-10-31)
4.“打call”可以受状语修饰,格式为状语+“打call”,常用的状语有“必须”“疯狂”“齐”等。例如:
(19)如此接地气,必须打call!(搜狐网,2018-01-15)
(20)冷空气继续打call。(搜狐网,2018-01-26)
5.“打call”还可以作状中结构的中心语,主要格式有两种:一是“为/给”+“打call”;二是“用”+某物+“打call”。例如:
(21)是的,今天我们要给自己打call。(央视网,2019-08-15)
(22)为湖北重启打call,快手联合央视搞了个大新闻。(騰讯网,2020-04-15)
(23)造车新势力,用实力打call。(新浪网,2018-03-22)
(24)博源,用爱打call。(搜狐网,2019-09-25)
除以上用法外,“打call”还可以充当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如“打call界”“打call团”等,表示为某人或某事加油助威的组织。
三、网络词语“打call”存在的合理性
(一)外来词语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也愈加广泛。在这种背景下,那些新事物、新概念、新词汇等,往往会通过图书、影视、音像等各种媒介涌入中国,并对汉语尤其是网络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如“XX控”“MB(麦霸)”等。在一定程度上说,“打call”能迅速成为网络热词,也是受到了外来文化与外来词语的影响。
(二)观念意识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受新生事物、去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如前所述,“打call”一词来源于日本文化,“call”则源自英语;在传入中国后,又注入了中国文化元素,融汇到汉语构词体系中。就此而言,“打”与“call”的组合,可谓是外来词融入汉语的一种创新形式。
(三)“打call”自身的特点
从构成方式来看,“打call”遵循了语言经济性的原则,既易于书写,也易于表达;从语用效果来看,“打call”既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直接作谓语等,这样就减少了句子的层次,大都简洁明了;从感情色彩来看,“打call”所具有的鼓励、支持、点赞等含义,均是积极、乐观、引人向上的意义,传递的是满满的正能量[3]。同时,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打call”的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展。起初,“打call”只是用于粉丝在演唱会现场对于歌星的声援与鼓励;之后,主要是在微博、微信网络中使用;现在,“打call”则频繁出现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的新闻标题中。例如:
(25)宁夏医护人员原创歌曲为“逆行者”打call(银川广播电视网,2020-03-03)
(26)清城亮了!为“最美逆行者”打call!(搜狐网,2020-02-21)
由此可见,“打call”一词已从娱乐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由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化表达而逐渐得到主流媒体的普遍认同与广泛使用。
四、网络词语长久存续原因探究
由于互联网传播具有高交互性、社交性等特征,为网络新词的产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酵效应,因此,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同时,它也存在着优胜劣汰现象。有些流行词语仅仅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有些流行词语则有可能经过实践与时间的双重考验,而得以保存、流传。如“给力”“雷人”“山寨”“囧”等网络词语,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通过对“打call”的分析,我们发现,那些能够长久存续甚至被收入共同语的网络词语,通常都具有以下共性:
(一)意义的明确性
新词语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要长久存在下去,首先必须具有明确的语义,并被大多数人理解与接受。比如,“给力”“雷人”“宅男”“宅女”等网络词语,不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而且语义明确,使用广泛,已经融入到现实语言环境中,因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将它们予以收录。我们认为,“打call”同上述词语一样,不但语义明晰,易于理解,而且使用频率高,应用范围广,就此而言,该词也具备了长期留存的可能性。
(二)语言的经济性
赵玉英指出,传统言语交际遵循“经济原则”的语用理据有:①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简约、缩略的语言表达无疑要比繁杂、累赘的表达更能迅捷地传递人们的思想、情感。②言语活动遵循经济原则是逻辑思维的必然结果。③经济性可以溯源于人类的惰性。④言语的经济性是修辞的需要[4]。我们知道,网络语言既根植于传统语言,同时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它受制于特定的交际环境与交际对象,要尽可能地使用更简洁的语言、在更短的时间内来完成信息的传递,因此,网络语言便不免会对传统语言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与改造,以达到高效、快捷的目的,这在构词、句法、修辞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三)应用的广泛性
我们认为,一个新词语(包括网络新词)應用范围是否广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新词语所表示的新事物的存在状况如何。新词语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体现着新的时代特点,作为新词语,它代表的是新事物、新概念。就此而言,新事物、新概念激发了交际语言的需求,并催发了新词语的产生与使用。可以说,新事物的存在是新词语存在的客观依托。只要这个事物长期存在,这一词语就会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得到长期使用。第二,新词语与人们语言习惯的适应性如何。新词语的构成必须符合人们的思维模式、语言习惯,它所表示的意义必须科学、规范,只有这样,人们才愿意使用新词语、乐于推广新词语。第三,新词语的使用频率、应用范围如何。通常情况下,新词语的使用频率越高、应用范围越广,才越有可能得以长期存续;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像“打call”这样的网络新词,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已由聊天室、微信等扩展到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从娱乐领域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无疑更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价值观念的变革,也引起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当今社会,信息交流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在便捷、高效、创新目的的驱动下,创造出大量的新词、新语、新义,这在网络语言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认为,网络语言中新词、新语、新义的存续与否,不仅与其自身特点有关,更取决于其语言的社会价值。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意义的明确性;二是语言的经济性;三是应用的广泛性。总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需要经过实践的长期考验。同时,通过对“打call”一词的分析,我们不妨大胆预测:它同“正能量”“给力”等网络新词一样,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继续使用,并最终融入到汉语的通用词汇中而得以长久存续。
参考文献:
[1]周绍珩.马丁内的语言功能观和语言经济性原则[J].当代语言学,1980,(4).
[2]夏中华,陈彤.2017年度热词“打call”散议[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3]廉芬.流行词语“打call”的特征及流行机制[J].汉字文化,2018,(4).
[4]赵玉英.网络语言与语言的经济性[J].外语电化教学, 2003,(6).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Long-surviving Network Words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Da(打) call”
Wei Yuhong,Su Hongjiao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China)
Abstract:Network buzzwords are produced to meet the needs of network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 emergence and use of network buzzwords not on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but also enriches huma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he long existence of network buzzwords is related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its rationality. Taking “Da(打) cal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ableness of its long-term existence from the aspects of word formatio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 feature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existence of network buzzwords, including the clarity of meaning, the economy of language and the universality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network buzzwords;rationality;language economy;“Da(打) 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