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中“过度设计”的现象及相关思考

2021-11-21神惠子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年7期
关键词:视觉效果服装设计过度

神惠子

(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0 引言

“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指任何事情做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度”有三层释义,分别指计量长短的标准;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程度、限度。“过度”中的“度”即对接其第3 层含义,释义为超过限度,过度本质上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论是在设计构思阶段,画图过程还是制作环节,对所作设计视觉效果方面的担心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一方面,设计的视觉效果是否“够冲击”“够美”“够新”和“够流行”,是学生们尤为关注的重点,因此各种标榜创意的大廓形、各类堆砌的主题元素以及繁冗的细节装饰等,频繁充斥于学生的设计中,本质上失去了设计的初衷;另一方面,学生学习阶段的设计对象基本都是针对理想化的年轻且体型标准的人群,过度围绕这些理想对象进行设计而忽视了更多的设计对象。

1 “过度设计”导致“设计缺失”

1.1 对视觉效果的“过度设计”

在设计领域中,视觉效果一直是被关注的重点,尤其在服装设计领域,视觉效果的好与坏往往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原因导致对艺术设计作品创作的评判标准简单粗暴地归纳于新、奇、特,再加之近年来教学中对“创新”的一味强调,学生在片面理解的学习过程中催生出这类过度设计。这些超越了以往审美经验范围的事物,往往给人感观上的强烈刺激[1]。过度关注服装所呈现的视觉效果而出现的过度设计现象在国内服装高校内普遍存在。在教学中总结出学生对视觉效果的“过度设计”主要源自对“新”和“美”的片面理解,分析如下。

其一,不论是当前社会背景下对“新”“原创”等概念的需求,还是教学中对“创新”的不断要求,学生早已意识到“新”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在各类服装设计课程的实践和比赛中,花费了大量精力了解最新的流行趋势,寻找最新的主题灵感源,研究如何通过吸引眼球的款式、色彩搭配和面料肌理去创造视觉冲击力强的服装,期望在设计作品中做到“新”。无可厚非,设计的本质是创新,但创新从来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外在形式表现。服装的诞生发展演变至今,历经了无数形制上的变化,单纯通过视觉效果的标新立异以达到求“新”的目的,这种学习和理解就过于片面和肤浅。当任何事情都成为可能时,当所有限制都被拿走时,设计和艺术很容易就变成一种对于新奇无止境的追求,最终,为新而求新将会变为唯一的标准[2]。

其二,对“美”的认识的思维局限导致过度设计。美作为服装设计的一个重要属性源自多方面因素,并且每个人对美的认知和见解都应是多元化的,每个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对美的表达方式都不应相同。然而事实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美的理解和表现很容易局限,这其中通过装饰手法营造美的效果尤其被学生所青睐。装饰作为设计师彰显个人风格的手段无可厚非,但是消费语境下过度“标签化”的装饰常常形成对最基本使用功能的忽视甚至背离,也意味着对资源的极大消耗和浪费。最为过分的是,装饰的滥用对大众的审美形成错误的导向,在趋之若鹜、眼花缭乱的装饰中混淆着人们的价值判断[3]。

1.2 局限于对理想设计对象的“过度设计”

目前在国内服装院校,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设计对象几乎清一色地围绕理想化的形体进行。画效果图是基于优化过比例的人体形象,服装制作依据标准尺寸,服装成品通过身材条件优越的年轻模特展示。当然,并不是否定针对理想化对象进行设计,理想化的设计对象可以最好地诠释设计作品,但同时也要考虑到非理想化的设计对象,这种自动过滤掉不理想对象而过度局限于对理想对象的设计最终无法面对现实。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身材或多或少存在各种缺陷,社会人员构成中并不只有年轻人……各种特体,如中老年人,再或者是一些病人、残障人士同样也需要服装设计。其实这部分弱势群体对服装的需求往往是基本的功能性、舒适性,并且能起到一定修饰作用,但由于自身已被当下服装设计所研究的对象自动屏蔽掉,因此很难选择到合适的服装,这种设计缺失早已成为服装界的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服装学院于2018 年9 月成立了无障碍服装研究中心,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是非常值得肯定与学习的。正如著名的美国设计伦理家维克多·帕帕奈克提到的:为少数人而设计,关注的只是三角形顶端的那一小部分,却忽略了真正的需要。我们的服装设计太长时间脱离了多数人对服装的真实“需求”,设计应该服务于大众而不是少数人,服装作为社会中每一类成员的必需品,都应被重视。我们的服装教育必须培养能够针对我国现状的,符合大众需求的可持续的设计人才。

2 引导学生在服装设计学习中把握适度设计原则

针对以上的“过度设计”现象,可以看出,过度设计恰恰是设计不足、设计缺失的表现。服装教育者有必要思考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认识并把握设计的适度原则,回归设计的初衷,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宏观的设计观。

2.1 何谓适度设计

相对“过度设计”,遵循“度”,就是适度设计。适度设计需要设计者根据大众需求,平衡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来树立设计理念,需要顺应自然界客观发展规律。

2.2 “适度设计”的标准

“适度设计”是针对“过度设计”提出的概念,本身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的标准。课堂上教师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自己认为适度设计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享的基本是属于和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产品。例如多功能的台灯、细节人性化设计的水杯、便于收纳的文具和功能不断升级的防晒衫等等,学生在分享环节后梳理出这些产品的共同点:符合需求(需求性)、实用便捷(功能性)、美观(审美性)、不断升级优化(创新性)、性价比高(经济)、环保(环境)……通过这些共性分析,可以总结出适度设计的产品需要具备便捷的功能性以解决各类需求问题,简洁并具备较高的审美属性解决审美问题,耐用且产品周期较长对环境不造成过多负担以解决环境方面的问题等。由此可见“适度设计”的标准不是单一是多元化的,需从全局进行把控。

2.3 带着问题意识做适度设计

“适度设计” 需要引导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去做设计方案,而不是把精力单纯集中到设计方案的视觉效果上。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研究对象去寻找问题,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去同步考虑视觉效果。这样就不会导致专注于外显的视觉效果而造成功能部分的设计缺失。带着问题意识对现象进行理性的判断分析,比如一旦被流行的表象影响,就容易失去判断而做出过度设计。长久以来,西方时尚体系话语权高且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为了追随时尚的脚步,服装设计者绞尽脑汁地进行各种形式设计。在流行时尚的驱动下所制造出来的设计,为获取商业利润,缓解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矛盾,生产销售部门也会以各种展览会、博览会、时装表演、流行发布等商业手段,人为地创造流行环境,以剌激消费欲望,从而达到促进和推动流行的目的[4]。带着问题意识分析流行表像下的本质问题就可以找到真相,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而更客观地进行设计工作。

2.4 适度设计观念须构建于社会责任感对真实需求的认知基础之上

维克多·帕帕奈克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提到,“需求”代替“需要”原则。

这个世界上对于服装的需求并不是少数人的特权,生活中人类群体的需求都要被重视。比如体型较胖的群体需要修饰体型,行动困难的群体需要便于行动,贫寒地区的群体需要温暖……而由于之前针对少数人的“过度设计”,导致这部分弱势群体是被遗忘的。图1 是Parsons 学院2016 年度设计大奖得主Angela Luna 的作品,这个系列是Angela Luna 关注到叙利亚难民的需求所设计的。Angela Luna 在做了大量研究后了解到温暖、安全和便捷是难民的需求,于是在不断的实验中设计出脱下对折就能当睡袋的衣服;可充气的用于救生的浮水夹克,帮助难民们立即隐蔽并及时能被找到的双面反光夹克。而为防止小孩的丢失,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可移除的安全背带等,难民群体的真实需求通过这些设计方案予以了满足。这个设计过程中,还涉及到许多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虽然有重重困难,Angela Luna 还是逐一进行挑战,为了做衣服的漂浮力测试甚至将衣服在泳池泡了半个多月,这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只有将客观、道德、责任融入设计过程,才能真正做到关注真实需求,做出适度的设计,太多被忽视的设计对象需要我们带着社会责任感去关注并研究。服装设计需要由过度关注某一群体的需求扩大到对更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需求,需要把设计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理念和过程中。

图1 为难民而设计的服装

3 结语

高校的服装设计教育不能再局限于学生设计方法及技能的培养,“过度设计” 现象的背后值得思考。教育者自身对设计需有透彻的理解和觉悟,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职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做适度的设计,对设计把控好度,树立健康可持续的设计观。

猜你喜欢

视觉效果服装设计过度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当代绿色生态服装设计的反思探索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The world is the youngest backpacker Wenwen’s kindergarten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商业插图中民族文化符号的视觉效果探究
昆腾高性能存储助力动画与视觉效果工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