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的不确定性
2021-11-21刘玉
刘 玉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蔡集中心小学 江苏 宿迁 223800)
1.新课程改革之前的中小学美术欣赏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美术欣赏课程更多的是呈现一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是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理性科学主义传统强调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接受知识的一种形式,重视课堂教学结果,重视教学计划的执行。将美术课程固化为一种学科知识传述的课程,甚至由于美术在学生整体发展中分数占比不多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希望赋予美术这门天生具有生活性、具有艺术性的课程,予他真正的活力,而不是仅仅作为你们学科知识传授的课堂。
2.新课改对于美术课程的影响
2.1 不确定性的具体表现形式。美术教育由确定性转向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课程的人文性质之上,让美术课程脱离与传统的分数评定,更多地去关注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定、自我尊重意识。并且通过美术去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赋予美术课程原有的生命力,发挥美术课程中艺术性的最大价值,传达给学生一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传承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去了解文明的发展,去理解人类的理想,去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具有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
其次,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相较于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背景,更多将关注点转向了学生,希望课堂中是学生老师共同互动构建而成的,希望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自主思考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保持课堂的活力,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美术课堂的创造,也奠定了灵感基础,更多地将艺术多样化,将知识丰富化。
第三点则体现在课堂的自由程度的大大提升。相较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教案、按照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来进行推动整个课堂的运转,新课改之后的美术课堂则更加偏向于希望老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可以自己设计课堂。新课程改革整合了三维目标,希望老师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根据地方的特色,对自己所学所用进行有效的创作,展现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受众的不同课程特色,展现出美术相较于其他课程的多样性,掌握了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自主权,改变了过去教师对课程的被动执行状态,让教师真正成为设计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参与者,使得美术课堂的进行更加灵活、更加创新。
2.2 不确定性带来的改变。在不确定性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除了看到了新课改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创新性推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目前尚且存在的一些不足。新课改的创新性要求,并不能够完全的落实。在大城市在有经验、有能力的学校和老师那里,新课改的要求,或许能够得到很好地理解、很好地体现,但是在缺乏师资、缺乏优质管理与团队的学校,新课改的创新性要求并不能够完全的落实。因为在小城市、在农村学校缺乏创新性的教师,也缺乏创新性的课堂条件,同时校方提出的要求也不包含创新性要求,间接地导致了学生在受到美术教育时的不专业和不灵活,导致了学生在真正美术教学上的缺失,这也是我们需要为之付出努力的一个方面。
3.如何面对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欣赏课程的不确定性
3.1 明确课程的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需要活跃的气氛,需要自由,但是也需要规范,需要规矩,我们美术课堂的教学以书本、以教学大纲为主,但是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局限于教学大纲,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在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去看世界,去看生活。教师需要给学生框定一个合适的发展范围,来规避学生的盲目发展,但同时要在这个发展范围边界处,给他留一个弹性发展空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3.2 将课程的最后自主权,交到老师和学生的手上。课程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展示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更加需要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要给到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更多地去倾听和对话,为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努力,鼓励学生去表达自我,去发掘学生的个人视角。
3.3 明确相关的评价体系。美术课堂其实很难用分数去衡量,因为每个人的创作都有每个人的想法,但是将评价量化、具体化是每个课堂所达成的最终结果。针对于美术课堂的特殊性,我认为艺术是用来反映故事的。学生在创作作品时,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作品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他的美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