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研究
2021-11-21张沁
张 沁
(江苏省宿迁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江苏 宿迁 223800)
前言
小学数学对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态课堂的打造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1.课前自学,独立思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习惯了“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化教学模式,因此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创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来说是一大障碍,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课前预习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课前自学主要可以分为阅读、思考和试做三个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规定统一的标记符号来引导学生自行对课本内容进行标记和分类,从而做好初步阅读工作。
例如,教学生用“_”标注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用“?”标注出在预习过程中无法理解的问题等等。思考,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理解,首先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其次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结束后提出自己的困惑或者发现。试做,就是要求学生在完成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引导和要求对课本中难度不大的习题自己解答,带着答案和问题参与到课堂中来。
2.营造环境,自然和谐
对于具象感知能力较强的小学生来说,舒适轻松的教室氛围、颜色鲜艳的教学用具、温度适宜的教室环境等,都会降低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排斥感,让学生以充沛、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进行“图形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积木、七巧板等颜色鲜艳,互动性强的教具切入教学活动,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打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课堂成为平等、民主、宽容的心灵家园,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3.动手操作,开展实验
在构建生态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实践学习理解数学知识。首先,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中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从文字形式转化为小学生能够理解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听、真看、真感受的直观方式理解理论知识。
例如,在进行“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对统计和概率没有具体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数全班有多少个男生、多少个女生、多少个穿红色衣服的学生,计算穿红色衣服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多少来引导学生建立起对统计与概率的认识。其次,教师应尽量使用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或者比较熟悉的事物来进行实验,以便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数学知识。这样能更好地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课堂教学互动,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同步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多维互动,焕发活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将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对话、沟通、合作活动等多样化的方式,形成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教师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多维度的互动,使数学课堂成为动态的、立体的生态课堂。首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立足于课本,以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水平作为基准设置不同的互动环节,要将小组合作、师生交流、学生发言等不同的互动方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自己认为的生活中存在的立方体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知识;但在进行统计教学的过程中,则要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完成相应的统计任务,加强学生对统计和概率的认识。
其次,教师应该时刻记住自己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身份,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和交流空间,不能用统一的对错标准评判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要以鼓励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在涉及原则性错误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参与。这样的互动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防止课堂出现假性互动,对生态课堂的构建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教师想要构建好小学数学生态课堂,需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课本,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与血液,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