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状况与途径应用
2021-11-21彭鹏张琳赵永麒
文/彭鹏 张琳 赵永麒
就业是大学生寒窗苦读追寻的目标,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辅导,助推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重点关注问题。为此,对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进行简要分析,可以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基础。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就业的趋势
我国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出台了一系列疫情下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帮扶政策。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单独面向2018/2019/2020届大学生公开招聘。在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招考要求中明确规定,只限2018/2019/2020届大学生报名,同时国家还对就业困难地区实现针对性就业帮助。从企事业单位用人出发,很多线上招聘成为常态,大学生只需在线上浏览招聘简章,进行简历投递,以及进行线上面试等[1]。从国家到企事业单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多便利。由此可见,虽然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就业依然可期,大学生可以在政策帮扶下,根据自身需要,积极进行就业工作。
二、疫情下稳定就业的政策和措施
大学生就业是保障民生的重中之重,是民生之本。疫情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为保证大学生稳定就业,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要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关于大学生继续深造方面,国家强调应扩大招生规模,以减缓就业压力。同时,为保障大学生就业,企事业单位应扩大就业见习规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岗位。面对疫情,国家从多个角度出台了大学生就业政策,全方面帮助大学生就业。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扩大私营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规模。对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级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一定吸纳就业补贴。积极开展“线上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简化入职手续的办理和就业服务程序,畅通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渠道。政府鼓励大型民办企业扩大高校毕业生的招聘规模,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奖励。企业的招聘计划可以上到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备案,需要在人力资源市场公开招聘,不得为应届毕业生增设入职门槛,例如以实习期满作为入职的前提条件,招聘企业不得单方面随意毁约,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可以顺利入职。
(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高校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进村进社区村官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基层就业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广泛收集各地区选调生招录通知,汇编成册下发到毕业生,配合组织部门做好各省选调生的选拔推荐工作。建立基层和地处艰苦边远地区单位信息库,精确掌握基层单位用人需求。广泛联系各地人才市场,邀请基层单位来校招贤纳才。
(三)扩大高校毕业生入伍规模。为响应国家政策,扩大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的规模,健全参军入伍激励政策,重点提升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征集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毕业生就业压力。
(四)扩大毕业生求职补贴和就业见习规模。将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应届毕业生纳入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范围。维护就业公平,若发现企业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地区求职者的就业歧视,相关部门要及时纠正问题。支持企业、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设立的见习岗位。受疫情影响见习不得已暂时中断的,根据整体见习时间相应延长见习补贴期限。对见习期未满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将不足见习时间的剩余补贴返回给见习单位。
(五)适当推迟录用接收。引导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推迟面试体检和签约录用时间。对延迟离校的高校毕业生,适当延长报到接收、档案转递、落户办理的时限。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可根据本人意愿,将个人档案在学校保留活转入生源所在地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2年期间可以以迎接毕业生的身份参加事业单位、公务员等招聘考试、录用,落实工作单位后可参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相关手续。
三、疫情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影响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着不同的就业需求。因此,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考虑学生本身的个体特征,根据学生性格、优劣势、需求、期望、能力等进行社会岗位匹配。同时,为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很多高校应选择同企业合作,实现校企办学。或者在学校中开展企业班,以企事业单位命名,增强切合性。同时,要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筛选企业。校企联合办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一方面为企业输送了人才。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认知,在具体岗位上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给企业带来重创,很多中小企业在疫情期间倒闭,有些大型企业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疫情,很多企业选择减少用人,给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即使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综合素养,科学、合理、负责地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但没有更多的企业提供支持,就业指导工作无疑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四、大学生就业指导途径
(一)推进就业指导专业化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施途径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重点。为保证大学生稳定就业,高校必须推进就业指导专业化,利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高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培训,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每所高校都会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旨在帮助大学生就业。疫情期间,如若不能实现集体培训,高校可以选择网上公开课的形式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2]。就业指导可以包括科学课程培训,也可以进行课外拓展训练。课外拓展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同时通过体验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职业素养。疫情下,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如今,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对自身认知不清晰、就业期望过高等多种心理问题,就业指导中心的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心理疏导以缓解就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在推进就业指导专业化中,高校同样可以从辅导员到就业指导中心,从学校到企业,全方位、全面地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清晰自我认知,提高就业质量。
(二)实现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
为保证大学生就业,高校也可以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以帮助大学生就业。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现在几个方面,例如:针对特别学生(贫困生)、针对特殊区域(疫情重点地区)、针对学生创业等。其中,针对贫困学生就业,高校可以要求辅导员或专门的教师进行单独辅导,针对其个性化就业困难予以针对性帮助。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高校可以出台具体的创业帮助政策,积极地向大学生宣导国家的创业政策。同时,可邀请创业成功的师兄师姐到学校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针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学校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实现成功就业创业。
(三)重视网络信息的使用
疫情暴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明确告知,阻断疫情的有效方式是戴口罩、远离人群。为有效切断疫情传播,毕业季的很多线下招聘活动被取消,依托于互联网的线上就业环境开始发展。企事业单位将用人招聘转移到线上,在线上发布招聘简章、线上预约面试、电话通知面试、线上面试等,网络信息成为大学生就业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为保证大学生就业,高校应与时俱进,积极关注线上信息,重视网络信息的使用[3]。帮扶大学生就业,不能仅限于喊口号,还应落实到实处,应帮助大学生联系企业,时刻关注网络信息,以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获取到有用的就业信息。同时,牢记一些企业公布的“双选”会时间,第一时间推送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珍惜每一个宝贵的就业机会。
(四)推送精准的招聘信息
信息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就业非常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就业的有效保证。高校就业工作指导中,要重视推送精准的招聘信息。现今社会,网络招聘已是常态,应多了解网络招聘平台、企事业单位官网及基层招聘公告。招聘平台包括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1JOb)、BOSS直聘、猎聘网等,这些平台都有独立的应届大学生招聘模块。疫情下,很多企业将应届生招聘信息放在这些招聘平台上。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高校可以关注招聘平台上的招聘信息,进而给学生进行精准推送。同样,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安排基层对应届生扩大招聘范围,给应届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4]。另外,国家的基层人才吸纳信息会通过人社等相关部门推送,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等社会培训机构也会进行信息汇总,这些方面同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