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及调适

2021-11-21王一迪

就业与保障 2021年5期
关键词:辅导毕业生院校

文/王一迪

在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由于自我评价不准确以及外部压力等原因,导致高职毕业生极易出现择业焦虑心理,进而无法顺利就业。因此,本文立足于高职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对其就业择业选择进行分析并提出调适措施。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

就业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重大抉择,但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会出现择业焦虑心理,进而影响了面试、就业等工作的顺利推进,导致就业成功率下降,再次造成心理打击。因此,需要详细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的表现,以此为基础分析如何对该心理进行调适,使高职毕业生能够以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一系列择业工作。

择业焦虑心理主要因为大学毕业生担心无法顺利就业或是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精神上的焦虑紧张,意志消沉,甚至出现烦躁的情况。同时,在行为方面会存在反应力下降、无所适从等情况,无法顺利开展毕业相关工作[1]。当大学毕业生出现这种心理状态后,会使其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判断能力受到影响,尤其是择业的相关判断,若未对其进行及时疏导和调适,甚至会形成心理疾病,对择业、就业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择业焦虑心理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产生择业焦虑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内因与外因,具体如下。

第一,造成择业焦虑心理的内因。不同于高等院校毕业生,由于高职学生整体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对择业就业缺乏合理目标,但自我意识较强,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在该心态下,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极易产生心理溃败感,外加心理素质较低,进而极易产生择业焦虑心理。不仅如此,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会导致毕业生出现患得患失、举棋不定的心理状态,总是担心自己选择失误,反倒错过良好就业机会,最终产生焦虑、烦躁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最后,由于缺乏择业、求职的准备工作。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择业目标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引发求职失败的担忧。同时,学生对当地就业政策、行业人才需求结构了解较少,择业材料准备不充分、求职技能水平较低,在多重因素作用下,超出学生心理承受范围,从而产生择业焦虑心理。

第二,造成择业焦虑心理的外因。首先是严峻的就业形势,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使得社会人才需求结构不断变化,企业类型也不断发展,这导致学生持有的就业信息存在滞后性。同时,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远超社会岗位的增长速度,导致竞争压力大,引发学生择业焦虑心理。其次是社会用人制度方面的影响,在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一是用人单位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在就业情况本就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导致企业人才聘用具有较大选择空间,使得其用人标准不断提高,进而加重高职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严重程度;二是部分用人单位存在重牌子、轻能力的用人偏见,过于注重求职者院校,给高职学生心理造成严重打击,从而出现择业焦虑心理。

三、调适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的有效措施

(一)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身优势

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的调适工作来说,应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避免无端自卑、丧失信心等情况的发生。为此,高职院校应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进行深化,挖掘学生潜力,使其明确就业优势,从而纾解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状态。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开展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化学生择业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使其明确自身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激发其内在成长需求。首先,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客观评价,合理定位目标,根据实际就业形势以及行业发展状况分析学生能力特点,使其能够明确自身优势和劣势,对其就业期望值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以相对平和的心态进行择业就业工作。其次,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对社会就业形势进行分析,加强就业案例教育,强化学生择业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更新学生择业观念[2]。最后,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专业课的学习,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实践以及各种类型的比赛等,增强学生的择业能力,逐渐调适学生择业焦虑心理。值得注意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的教育工作,最好在学生入校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进而使学生根据自身目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降低毕业季择业焦虑心理的出现概率,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

(二)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强化学生心理韧性

由于高等院校生源特点,相较于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会较为严重,若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纾解,极易演变为心理疾病。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毕业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通过专业的方式强化学生心理韧性,使其能够面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强化心理辅导的系统性,并通过问卷、自评表等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评价,例如16PF、UPI以及SCL-90等测量工具,对毕业生焦虑心理整体情况进行掌握,并将评价结果整理为心理健康档案,为后续心理辅导等工作提供支持。同时,可以在班级中成立心理委员小组,打造同伴支持系统,发挥心理辅导作用,相较于心理辅导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轻松、真实一些。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为解决学生择业心理问题,该院校构建了“雪绒花使者”,跨越师生之间的交流代沟,以点带面的方式“融化”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提高毕业生心理素质[3]。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坐镇心理咨询中心,提高学生对心理辅导和咨询的信任程度,并结合信息平台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使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说出自己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进而得到更好的辅导,使院校心理辅导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三)进行面试求职心理技能训练,降低不确定感

为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调适其择业焦虑心理,可以开展毕业生面试求职心理技能训练,使其能够在真正择业过程中以较为坚韧的心态面对出现的挫折,缓解其面试过程中慌张、焦虑的心理状态。主要训练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模拟面试训练法。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建立模拟面试工作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展校企合作,让用人单位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无领导面试或是电话面试等,之后根据面试官的反馈对学生求职行为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提前发现自身求职问题并解决,为后续真正择业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简历诊断法。对于毕业生就业而言,简历是学生顺利进入面试环节的敲门砖,但求职简历并非填写全部内容,而是需要有所侧重、有意识地让面试官了解自己的优点。因此,为有效调适学生择业焦虑心理,职业指导课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简历进行修改,打磨出学生满意的简历,降低对择业、求职的不确定感,缓解其择业焦虑心理[4]。

第三,社会实践法。在学生毕业之前,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实地实践,提前让学生感受工作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与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以亲身案例打破“一锤定终生”的传统择业观念,使学生能够放平心态,实现择业焦虑心理的有效调适。

(四)营造良好择业环境,彰显就业文化

除了对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求职技能训练等工作加深学生对自己的信心和提高自身定位合理性,还应通过就业文化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择业焦虑心理进行有效调适和纾解。具体而言,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就业指导逐渐上升到文化高度,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重心主要落实在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以及择业观念正确树立方面。为此,高职院校应提高对就业文化的重视程度,将其作为调节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的方法之一。在构建就业文化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就业文化宣传周”“企业走进校园”“就业文化节”等文化活动营造就业氛围,使学生提前感知就业的实际情况,避免多余的担心与焦虑。还应结合院校社团开展各类技能大赛,将真实就业场景和企业背景引入院校,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通过参加比赛缓解学生择业焦虑心理状态。另外,高职院校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应对就业文化方案进行针对性、合理规划,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择业焦虑心理侧重点,使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均能够得到有效纾解。在对就业文化方案进行规划时,需要立足于院校实际专业,并在前期开展广泛调研,结合前几届毕业生的工作经验,以工作岗位任务倒推方案设计,实现文化方案在内容与结构方面的实用化,进而切实通过文化氛围缓解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四、结语

在当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调适高职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是保证学生开展良好择业工作的基础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择业文化氛围、加强心理辅导及就业技能训练以及深化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等措施纾解毕业生择业焦虑心理,从而提高毕业生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辅导毕业生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