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2021-11-21郑若冉

就业与保障 2021年5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子女

文/郑若冉

经济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因此,针对当下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切实改进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的方法与思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以健康向上的心态投入到社会工作中。

一、影响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时期,使得社会就业需求受到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出现一定缩减,在无形中产生人才供需矛盾,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依赖性心理、从众心理、功利主义。此外,感染性较强的社会舆论造成集体对某一职业产生偏见,并且部分企业对女性工作者抱有歧视态度,许多岗位要求与学历还不成正比,从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正面评价,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

(二)高校因素

现阶段,部分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仍使用传授求职技巧、联络用人单位、开展就业讲座等传统教育形式,且缺少专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对就业心理进行疏导。相关实践课程、实践活动的安排都是流于形式,学生很难及时了解企业岗位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其精准定位自身的价值,在遇到就业问题时会产生自暴自弃、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使得就业难、就业压力大成为社会普遍问题。

(三)家庭因素

通常情况下,子女受到父母权威性的压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释放,在面对选择时缺乏主见,或是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导致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过于追求物质,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东西,进而影响了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立,导致大学生以相对不完善的人格进入社会,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此外,父母对职业的看法会影响子女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大学生在家长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唯权主义的影响下,很难正确评价一份职业,导致学生职业理想无法真正实现。

(四)个体因素

当代大学生受到高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理想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部分自我调适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其顺利就业。价值取向趋利现象越来越明显,许多学生参加工作后,发现公司待人不善、薪资与理想不符,就会离职走人,并且盲目追求大城市的高薪、高福利,从而导致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进而影响个人发展[1]。

二、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策略

(一)社会加强良性舆论引导,营造良好企业就业环境

首先,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严禁出现就业创业歧视的行为。创业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针对创业难的问题,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地方就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积极在社会范围内宣传优惠的政策信息,重点扶持互联网以及新兴领域的创业项目,以此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监督企业合理制定用人标准,确保招聘岗位与设置岗位相符,以此进一步规范市场运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为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岗位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条件。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良好、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保障,社会层面应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报道大学生转变求职观念的案例,同时搭建专门渠道、设立就业栏目、报道就业形势与最新就业信息等,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压力疏导平台,充分发挥积极舆论作用,避免负面信息影响学生对择业的评价,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等观念的认同,促使学生在岗位中充分发挥个人价值。

最后,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的积极性。由于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中西部地区以及其他偏远地区,一直处于人才紧缺的状态。国家针对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就业保障政策,极大地完善了就业环境,激发了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可通过举办讲座、论坛等活动,向学生普及国家就业保障机制,促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基层就业项目,避免职业陌生感、恐惧感的产生,对缓解基层高质量人才紧缺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高校是增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就业能力重要阵地。

首先,高校应切实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发展的同时,还应为学生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有效途径,积极实行推行选教、选课制度以及学分制管理,将国家与政府政策作为主导,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以社会用人需求为导向,注重应用型人才、科研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使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使学生的思维、知识、实践能力得到的提升[2]。

其次,持续加强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开设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基础性理论指导课程,在此基础上,将具有创新性的就业实践课程加入到大三、大四课程体系中,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例如,高校与企业之间加强联合,共同开展准新员工培训,针对大学生就业恐惧心理、盲目性心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注重大学生求职就业能力与心理素质均衡发展,为高校调整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提供可行的依据。

最后,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通过“合作教育”“带薪实习合作教学”“双师制”等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又能加深学生对社会就业形势、岗位要求的认知,促使学生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投入到日常学习中。与此同时,高校应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由探索、研究的校园实训平台,帮助学生在科研实践、团队合作等过程中获得人际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为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以及求职就业做好充足准备。

(三)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帮助学生理性分析就业

家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家长应摒弃传统的“包办型”教育观念,引导孩子在平等、和睦、包容的家庭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家长应注重子女人格的健全以及良好品质的培养,在尊重子女兴趣爱好、职业理想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态度投入到社会工作中,避免出现轻视职业、感性评价职业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期望子女能够获得一份收入稳定、前景良好的职业,将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子女成才的主要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在寻找工作时极易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家长应注重子女在家庭成长过程中独立思考、自我判断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职业进行正确分析,从而避免就业压力加剧。在大学生毕业之际,家长应关注国家最新政策以及社会就业趋势,为学生提供一定科学指导,给予合理的职业规划建议。现阶段,国家正在号召大学生基层就业,作为家长,应在尊重子女理想的基础上,鼓励并支持子女去基层就业,使子女在产能及服务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锻炼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品格,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个体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主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大学生要切实深化自我认知以及职业认知,理性分析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以及专业能力,然后根据客观评价结果对职业生涯进行细致规划。在此过程中,可以主动寻求教师、家长、同学对个体进行评价,在与岗位专业人士进行沟通后,与个人职业理想作比较,确认现实与理想是否相匹配,最终为就业做好相应准备。

其次,职业准备包括学习目标与计划的制定、职业工作能力的培养[3]。其中,学习目标与计划的制定要求大学生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短期目标,先通过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二级、教师资格证等与职业需求相挂钩的资格考试,保障自身能够顺利进入行业、从事工作。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可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实践能力、沟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各种技能,提高课余时间利用效率,保障职业规划、创业就业与自身理想相匹配。

最后,注重个人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自信心的增强。爱岗敬业、办事公道、诚实守信等思想道德素质是现阶段岗位对人才的重要要求。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通过兼职工作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切实增强自己在求职就业中的竞争力,从而提升求职成功几率。对于刚步入社会不久的学生来说,应根据实际就业情况重新定位职业规划,并从客观角度分析现实职业发展趋势,及时抓住自我提升的机会,从而为终身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必然会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企业应加强联合,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不断更新就业信息资源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同时,家长要以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学生理性地分析就业形势,促使当代大学生能够适应新时代就业大环境的需求。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