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建议

2021-11-21李尔其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灌篮 2021年32期
关键词:辅修技能人才

李尔其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培养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工科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如何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高职院校在加强内涵建设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中国制造业依靠技术创新驱动朝向中国“智造”迈进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工科及时顺应产业升级的趋势,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逐渐上移,挖掘“高”的内涵要素,使学生具备应对未来工作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关系辨析

创新与创业密切相关,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动力。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当前我国更需要的是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当中,应将创新创业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进行把握,这也是教育部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政策概念提出的根本原因。

根据能力的内涵和一般定义,创新创业能力可被看作满足于创新创业活动或情境需要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态度的综合。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内容和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不论是创新教育还是创业教育,它们目标取向是一致的,都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创业是新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是引领和驱动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和行业得以发展并赢得市场竞争的保障。工程的系统性、集成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本质决定了卓越的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2015 年,国家启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推动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2019 年,国家启动“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双高计划”发挥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不仅仅体现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端”,更重要在应用技术开发、车间工艺技术升级改造、技术革新和创新上体现“高位”,在促进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上体现上“高能”。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工程专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不利于高职院校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程专业教育结合得不够紧密的问题凸显。

(一)主辅修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主辅修的冲突在这一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即工程专业教育与辅修专业之间的矛盾),由于主辅修课业压力都很重,当辅修与主修专业学习任务发生冲突的时候,学生会毅然放弃辅修。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整体教育与实践锻炼的结果。技创辅主要面向的是高职低年级的学生,在学生专业教育几乎还没开始的时候,开展创新创业这种跨学科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技创辅表现出来的主辅修矛盾背后的根本问题是,创新创业辅修与工程专业主修之间在内容和实践方面结合的不够紧密,辅修往往只是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和实践内容,而并没有深入渗透到工程专业教育体系之中。

(二)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动机问题

学生的自主性和兴趣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如果学生对这方面没有兴趣,那能力培养无从谈起。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动机的培养不单纯是学生自身兴趣的问题,从大学教育的角度来讲,需要结合学科专业,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工作,做好相应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另外需要学校营造整体的创新环境氛围。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脱离学科专业教育,那么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兴趣动机很大程度上就是个体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很难覆盖全体学生,也很难形成整体性的育人环境。

(三)实践性教学脱离工程实际

工程创新创业一定是面向现实需求的,这就需要老师、学生对工程行业、对创新创业有很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提出好的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能力。虽然技创辅在人才培养环节中设立了基于实践的研究项目,但这类项目往往脱离工程实际需求和现实需求,很难提出有实用价值的具体问题。实践性教学脱离工程实际,导致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四)工程专业教育自身无法满足需求

当前,我国工程教育虽然朝着创新创业引领的方向进行改革,培养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工程教育的重要目标,但由于工程专业教育多年形成的固有体系,依然存在不利于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因素。第一,现有的工程专业教育体系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现有的工程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结构性、前沿性、交叉性不足,无法满足创新创业的需要;第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联系脱节,实践环节弱化;第四,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第五,环境与评价制度不利于创新创业。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行动建议

树立正确的实施理念,重构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训练、倡导研究性教学是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实施的重点。

(一)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工程专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能力是工程人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素质,不仅包括基本的知识、技能等显性能力要素,同时也包括思维、情感与合作能力等隐性能力要素,这些能力的培养应在整个高职院校教育宏观环境下进行,基于工程教育自身系统性的改革来寻求合理的问题解决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定位,也符合创新创业能力构成的全面性、综合性的本质特征。

(二)细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细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在知识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加强思维、情感、合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工程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创业引领的工程教育更需要培养学生思维、情感以及合作方面的能力。知识、技能属于显性的能力特征,相对比较容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培养,而思维、情感以及合作能力属于隐性能力特征,必须通过实践性的教育来培养。因此,需要紧密围绕创新创业能力的构成要素,细化工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确保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注重在工程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强化工程人才思维、情感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创设有利于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

创造力理论认为,人的创造力不仅受到个体心理层面要素的影响,同时也离不开环境。培养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外部环境的协同。有利于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校园环境与家庭环境。本研究关注的是大学校园环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崇尚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要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再次,要有充足的创新创业资源;最后,要有能促进创新创业人才自由成长的教育评价制度,以避免过于量化的教育评价导向限制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自由环境。

(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

对传统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应从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教学内容方面,在保留一定的理论验证方面的实验内容外,要增加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另外对于工科学生的实验教学,还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工程现实问题、企业实际需求的结合,最好能够将工程实践、工程管理中的前沿性问题凝聚成实验教学内容,诱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索的兴趣;教学方法方面,应变教师被动地教为学生主动地学,要增加实验内容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构思、自主设计、自主实验。有条件的学校、院系应尝试与企业联合开展实验教学,与企业建立良性互动的关系,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五)发挥专业教师的关键主体作用

加强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双师结构教学创新团队两个重要的协同路径夯实个人层面技能协同基础。建立校企“企业大师进学校,教学名师进企业”双向流动机制,优化以应用技术创新创业为导向专业教师职称评定政策,设置技术专家岗位,以校企双聘、项目式柔性聘用等系列措施,实现引进和培养行业杰出技术技能大师;鼓励和支持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到企业兼职,受聘为企业技术顾问或兼职员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全面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应用技术水平,实现校企共同培养能够为企业攻克技术难关的“技术技能”型教师。

四、结语

培养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元能力,其培养应在整个大学教育宏观环境下进行,基于工程教育自身系统性的改革来寻求合理的问题解决路径。培养工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需要设计合理可行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细化融入其中;另一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创设有利于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保障工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辅修技能人才
人才云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拼技能,享丰收
毛遂自荐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大学英语辅修现状与课程改进方向
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