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经典诵读的策略探究
2021-11-21赵旭
赵 旭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宁波路小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引言
我国是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千年大国,时间在岁月的沉积中为后人筛选出了非常经典而又精彩的文学著作。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承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被纳入了当代语文教学之中。小学教育是学生接触学科知识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今后的帮助是非常有效的。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写作能力、继承优秀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教师应当在经典诵读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1.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常见问题
1.1 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在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处于8岁至14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充满了对知识和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愿意进行经典诵读甚至提不起兴趣,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小学生看似所学科目的难度不是很大,但这个年龄的孩子课业压力也比较大。一方面来自学校布置的作业,另一方面来自家长给孩子所报的兴趣特长班。孩子本身就很疲惫,再加上没有充足的时间,经典诵读就从一件好事变成了一份压力,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其次,少年儿童对色彩丰富的图书比较感兴趣,在获得视觉冲击的同时还有有趣的故事情节。而古诗文、名人名言等内容多半只有文字,语义也不是非常容易理解。
1.2 诵读效果不佳。经典诵读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的一种重要教学形式,有利于实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1]。而诵读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因为对生字的掌握量有限,并不能完整读出内容,就更别说理解字面意思和掌握深层中心思想了。对于学生来说,诵读经典只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不能从中有所收获。长此以往,学生对经典诵读仅能停留在能读出生字的阶段,失去了经典阅读的意义。
(2)学生不能对按要求掌握或背诵出相应的内容。这一点主要是基于古诗文中常见现在不常用的生僻字,还有古今异义的通假字。字的意思不懂,学生就更难掌握整篇内容或整首诗文的含义了。
2.有效开展经典诵读的策略
2.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如果能够有效利用学生对经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其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兴趣,那么在语文学习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将经典诵读拿到课堂之中进行着重讲解,对于学生易感兴趣的部分着重引导,让学生通过参与课堂了解经典文化。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收录许多写景记物的诗文,比如骆宾王的《鹅》中所写“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学生对色彩丰富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多媒体对诗中所描述的景象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图片看到白白的鹅、红红的掌、清澈见底的水面等,会很直观的对诗词含义进行理解。
其次,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适当的运用小故事对诗文进行讲述和讲解,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思,能从看似枯燥的文字中读出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自然就会对经典诵读更加感兴趣。比如汉乐府诗集中收录的《江南》,教师可以通过简笔画将诗词涉及到的内容呈现在黑板上。通过鱼的不同方位,向学生展示鱼在荷叶下的行动轨迹,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小鱼为什么会游来游去。通过鱼的欢快活动,让学生体会作者思想和心情。
2.2 增加诵读机会,提升诵读质量。经典诵读的内容语言优美、博大精深、精炼浓缩,是很好的语言材料积累[2]。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提升了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只是第一步,教师也要提升对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并对学生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生僻字词进行有效讲解,合理利用在校时间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传统文化。
首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教学计划进行有效安排,做到既能完成教学计划,又能针对重点教学板块进行讲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都按照学校安排的课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教师可以通过对经典诵读的有效安排,让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诵读。比如,班级的墙壁可以贴上古诗文或相关插画,并定期更换。学生可以在语文课前打响预备铃而教师还没有到达班级时,进行诵读。另外,班级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或广播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在学生吃午饭或课间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合理运用自习课或下雨天的活动课,开展组织学生进行诵读比赛。教师可以拟定主题,像“春天”“酒”“思乡”等,学生自己在书中选定要进行诵读的题目。在选择时,也是学生对古诗文再次理解的过程。教师也可以通过拟定诗人,让学生选择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诵读,这样学生也能够通过不同的作品体会到作者不同境遇下的不同心境,从而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结语
经典诵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理应受到学生和教师的重视。为了通过经典诵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从学生的立场做思考,安排有效合理的措施策略,对学生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