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语言关注人物命运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案例分析
2021-11-21苟丽娟
苟丽娟
(新疆石河子第十一小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讲集课文。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本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美好的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感受、体会、领悟,重视学生的读、说,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教师成为参与者,引导者。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从整体入眼,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自主、探究的解读课文,重点感悟小女孩的“可怜”。
教学案例:
感受“可怜”
1、快速浏览课文,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板书:可怜)
师:安徒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你从哪感受到这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2、出示学习要求:默读1—4自然段卖火柴这部分,找出表现小女孩可怜的句子并写上批注。
3、汇报交流(哪个词最能凸显出她的可怜),随机指导朗读。
(1)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2)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3)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4、小结:孩子们,你关注到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大年夜,这一天我们在做什么?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却是这样的—集中出示刚才的句子。
师:这些句子中对人物的什么进行了描写?
生:人物的动作、外貌描写。
师:请孩子们关注课文的第一句话,这又是什么描写?(环境描写)它起什么作用?
生:环境描写更能衬托出小女孩的可怜。
师:那小女孩身边的人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吗?再读“卖火柴”这部分,找出相关句子。
生交流句子。
5、小结:安徒生不愧是童话大王,不仅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描写,还借助环境描写及周围人对小女孩的冷漠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到社会是多么冷酷,现实是多么残酷的,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可怜的小女孩!”
为了突出课文的难点“对两个幸福的理解”,我在教学时把研究主题先确定在故事的结局部分,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里离开了人世,课文却是这样描写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围绕“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句话质疑,然后将其归纳为几个问题:为什么她死了脸上还带着微笑?她曾经多么幸福,曾经的幸福是什么?两个幸福的含义一样吗?再回到擦火柴这一部分,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分别看到什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了解到小女孩看到的根本不存在而是她临时前产生的幻觉,由此对比并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声中品味到小女孩的命运其实是不幸的,她所向往的“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她的“幸福”只是在幻象中才能得到,从而更加感受到小女孩在现实中的不幸。至此,学生对文章最后一句中两个“幸福”的含义的理解也便迎刃而解了,使教学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
教学案例:
感悟“幸福”
过渡: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这样描写的。
•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质疑:
生活的如此痛苦的小女孩为什么带着幸福的微笑离开了?
她曾经多么幸福,幸福指什么?
3、小女孩的幸福源自于何处呢?默读5-10自然段,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一次看到什么?
•学生交流。
•小结:温暖的烤炉、香喷喷的烤鹅,这些美好的事物小女孩真的看到了吗?(没有)这只是她产生的美好幻觉,这种描写不是真实存在的,就是“虚写”。
•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哪一次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读一读。
•交流。
•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在美好的幻觉中她感到多么幸福,火柴熄灭又回到痛苦的现实,为了留住短暂的幸福,她……出示第五次擦燃火柴的段落。
师:小女孩冻死了,在大年夜里冻死了,死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而她只要活着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体会“幸福”
师:孩子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句中的两个“幸福”你理解了吗?
句子: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生:第一个幸福是临时前幻象中的幸福,其实是反衬现实的痛苦,第二个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只有死去才能得到幸福,小女孩的命运是多么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