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政治教学中核心素养课堂的建构策略
2021-11-21赵建花
赵建花
(云南省保山第一中学 云南 保山 678000)
高中政治教学作为高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踏板,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政治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于如何让学生通过政治课堂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自身精神品格,成为学有所长且对社会有益之人。基于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政治课堂的建构策略。
1.建构时代化课堂,培育政治认同意识
时代性,社会性是政治学科的生命力所在,这就决定了政治学科以其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即时政教学。这也启示我们政治课堂不仅要在书本之内,更要在社会之中,不仅是一种传统式讲授课堂,更要成为与时代合拍的课堂。
我们以必修二《政治生活》里的内容为例,在讲述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和意义,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书本中关于自治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我们要结合时事热点和国家政策进行立体化说明。例如教师先引入近年来边疆分裂势力以及边疆界域冲突等一些现实的“边疆问题”说明民族地区治理问题的复杂性;再通过图片,视频介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语言和习俗来说明民族治理上的特殊性,以内外结合的方式强调民族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最后,还要再向同学们积极展示习近平主席最近去宁夏少数民族地区调研的过程,展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美好生活。借助民族地区群众对于党和国家拥护的呼声彰显我国民族制度与政策的时代合理性。
在上述案例的呈现之下,让同学们直面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民族地区经济的今昔对比,政治秩序的历史变化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民族政策的时代性,感悟到国家政策对于维护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稳定的保障作用,从而增加学生对于伟大祖国的归属感,对于政治文化的认同感。
2.建构创新型课堂,增强理论探究能力
针对高中政治的学科特质,其学科核心素养还表现为对于政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能力,这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表达,交流和合作能力,通过建立主题讨论,锻炼学生思考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学生团队意识;通过研究成果展示,给予学生直面困惑,继续探索的勇气,进而将抽象性的方法指导转化为自身具象的能力与观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述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之价值观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导入北京同仁堂老字号数百年制药为民和长春长生以疫苗造假来牟利两个事件,建立有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题讨论,通过“为什么两个公司具有两种相反的经营理念”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概念和作用;之后,教师还可以设置分组讨论的学习形式,从前面同仁堂老字号经营方式这一正向的示例,鼓励学生以学习共同体来合作探索“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这一奥秘,侧面引导学生追根溯源,解开价值观这一神秘面纱。
上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缩小了书本硬性知识和核心素养培育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不同的角度,及时矫正自身的观念,在探索中深刻理解价值观形成的缘由和影响,在表达与交流中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3.建构实践式课堂,健全人文精神品格
正因为政治学科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本与生活的共舞。将实践活动融入政治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政治理论的内涵,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研究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在实践中学会为人处世,从而健全个人精神品格。
以讲述必修四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时,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根据客观条件,带领学生体验我国民间的传统纪念活动,或者参观家乡英雄的纪念碑,祠堂,使学生身临其地的感受或奋勇抗争救亡图存的英雄精神,或无私奉献,为国为民的英雄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图书馆感悟历史上的民族精神,走入烈士家庭感受激励人心的民族精神氛围,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等社会实践,激发学生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上述案例是将课堂从传统的教室搬移到生活之中,从生活实践中践行理论,再获得新知,一方面助力于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的吸收和消化,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这也是对政治教学内容的升华。
总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以课堂为切入点,教师通过建构富有时代气息,拥有创新模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政治课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锻炼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健全学生的思想品格,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使得学生将政治认同内化为自身修养,将正确价值观外化为自身行为方式,最终成为一个“热血,实干,有为”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