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健美操教改与健康教育融合发展研究①

2021-11-21王丹阳张晓波邓惠茹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评价课程

王丹阳 张晓波 邓惠茹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与当代社会个体的生活事件紧密相关,是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基于我国健康教育的需求导向,在健美操教学改革的步伐中融合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助于高校结合实际、优化教育策略,提升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大学生健康水平和素养,为构建“健康中国”助力。

1 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分析

健美操课程是面向广大学生的重要课程,是进行体育艺术教学和引导的重要窗口,发挥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世纪青年学生的重要平台,可见其重要意义。但是,当前我国这类课程没有从健康教育的本体功能、关注学生的人本发展、新时代体育艺术教育重要功能(包括情绪促进)等方向进行创新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框架和模式,不利于改革创新的大胆尝试和突破滞后的理念瓶颈。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的显现,如何在教学中更新内容并调整方法,将是人们需要面对的一大难点。在打造融合课程中,教师欠缺知识能力、综合素养,亟待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方法和拓宽自身的知识维度。所以,推动改革、创新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刻不容缓。

2 高校健美操健康教育教学现有不足分析

2.1 缺少明确教学计划

公共体育课在实践内容的选择上以大众健美操二、三级标准套路为主,学习基本技术、技能,包括健美操手型、基本步伐、简单组合等,多数院校加入身体素质练习;理论课内容包含健美操的概念、历史、规程,健美操的分类、特点,健美操练习价值等。

由此可见,健美操教学内容有融入提高身体素质这一健康目标,但不够全面。目前,主流教学计划中对此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课时的分配和上课过程中的实施比重不足。教学内容中健康理论学时偏少,缺乏“运动与健康、科学锻炼原则及方法、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等重要内容。

2.2 向新型教学方法模式转变慢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后,高校课堂去“水”转“金”的步履开始。教师逐渐注重课堂的互动性,为减少固有的程式化教学做努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认知、增加挑战度,在向合作类课堂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新型教学转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课内、课外的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健康教育中以行为养成为出发点,传播知识形成能力。

2.3 教学理念更新滞后

旨在通过健美操项目学习,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机能、塑造美的形体,掌握利用项目技术进行身体锻炼的要领手段、方式方法,科学锻炼、长期坚持、增进健康。教学的变革总是以理念的发展为先导,老教师也要不断前进,把经验与现阶段要求结合起来。

2.4 偏向结果评价

公共体育课主要考核套路,结合出勤情况、自编套路等。过程性评价被纳入评价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评价依然主要为“学什么考什么”,偏向结果评价;评价内容不够多元化,健康体育的考核评价没能纳入相应的评价体系中。

3 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融合健康教育的发展途径

3.1 “体医结合”方案

由健美操项目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体育艺术类健身操舞,成为大众群体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方式,全民健身走向全民科学健身,鼓励综合院校发挥院系间的协同推进作用。体育学院可联合医学院深入交流、找好切入点;另外,积极向卫生部门争取培训,解决体育口人员缺乏相关医卫知识的问题,增强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2 教学计划与内容的针对性优化

更新教学计划、丰富内容体系。在计划内安排健康教育相关的必要课时,拟定对应的学分。增加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科学锻炼原则及方法、运动负荷的自我监测方法及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等内容,发现健美操在生活中的健康价值和功用。多种类型的健身操舞、音乐类型,需根据学生在新时代的需要,以问题导向意识,去更新科学、实用、时尚和美的内容。如学生喜欢新颖、多样的元素;在意形体的健美、减肥塑身的愿望;释放学业压力、促进积极情绪。

3.3 多途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尝试

合作式教学、翻转课堂、自主学习法等被不断提出,如何落实这些方法是实施效果的关键。教师启发引导、挖掘潜能,学生从中学习和提炼进行自我思考的加工,学会的是方法不只是技术,培养主角意识绽放学生自我;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层次,体现教学艺术。

俱乐部发展模式,不同于以注重学会完整的动作套路、达到外在标准、看重结果为特征的往常教学,它以增强学生体质、注重身体器官的内在活动、身体机能的生理反应,使学生自主掌握健康的健身方式、看重运动过程为特征;构建课堂情感建设任务(但同时也注重体育艺术课程的基础功能建设:形体、协调性、柔韧、音乐感等),做好教学的设计者,教师设置课堂环境目标任务,学生作为主体参与,通过参与多种风格的运动类课程,达到本体情感建设,达到课堂的最终目的。

3.4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提倡教师的自我完善,做到“常教常新”“课课突破”。针对学生锻炼不够、科学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不足的现象,树立“科学锻炼”“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相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观念。同时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凭借该项目热情动感、展示自我的特性,使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信绽放,全方位地成为一名拥有健康心灵和生活方式的未来社会领军人。

3.5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方式和结果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高校重视评价体系建设,在实践中逐渐由侧重结果评价转向同时关注学生成长,不断优化、明确措施、重在落实。

教学评价作为调控手段,可通过设计多个子目标,将学生行为变化与预期反应收集分析、量化处理,做出判断、趋于完善。教学前期,教师依据学生个体特点、健康体质、运动表现等,为每位学生建立体育健康档案,并清晰记录,期末时便能依照课堂表现、考试情况、课外实践、各类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改变幅度等,分别考核、全面评定。

以公共必修课、选修课、文化素质课及课外活动等教学载体为途径,学生通过“学—练—编—演”的学习模式来获得体质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真正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习、应用相统一,学以致用。从学生健康素养培养视域下进行研究,打破普通教学的常规,通过课内、课外一体化的引导,探究课程创意教学模式的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调改传统意义上在书本中学知识和在课堂上接受信息的教育模式,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吸纳各种知识,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健康素质,开阔广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等。这对于充分发掘、发挥本体的积极性,从而落实到行为改变上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猜你喜欢

体育评价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自行车的发明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