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反复:幼儿文学创作手法与结构探究
2021-11-21严萍
严 萍
幼儿文学是启蒙文学,其文学特性与幼儿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幼儿文学以3—6岁幼儿为对象,因此它在题材、创作手法、结构等各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接受特点。幼儿文学属于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文体存在两种形式的划分,从宏观的语言形态角度,一是声韵,二是叙事,分为韵文体和散文体①方卫平:《儿童文学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5页。。从具体的文本形态和艺术手法来看,幼儿文学领域又包括儿歌、幼儿诗、童话、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戏剧文学等体裁。但这其中又有交叉,具体到各个体裁,儿歌与幼儿诗属于韵文体,童话属于散文体,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戏剧文学又兼具韵文和散文双重体式。
在对幼儿文学具体的文体体裁进行细部考察中,进一步认识幼儿文学丰富的艺术手法和文本,发现反复这种原始的模仿创作手法,成了幼儿文学各种体裁经常共同使用的艺术手法。在韵文体中往往表现为创作手法,在散文体中明显地表现为结构,并且在韵散文兼具的幼儿图画故事中表现出反复结构的反复运用,通过反复叠加使用,又形成了回归的效果。从幼儿文学宏观文体出发,结合具体文本,对其反复创作手法与结构的理解可以表现为四个维度。
一、创作手法:原始模仿的生发
“婴儿期的一切审美感觉,几乎都离不开节奏引领。”②刘绪源:《美与幼童》,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版,第45页。刘绪源在考察幼儿早期审美心理中重点强调了节奏。皮亚杰也认为,节奏是通过建立以种种对称性和重复为基础的最初级的手段来保证它的自身调节作用的③[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第12页。。这种内在的“节奏”,在“人之初”的幼儿文学中,表现为常见的反复创作手法。反复作为名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重复的情况”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360页。。这种语句上的重复,作为原始的模仿也最易于使用。
幼儿文学各种文体反复创作手法的大量使用,一方面符合幼儿的心理,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看,结合幼儿心理学,在儿童记忆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以便于准确、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②何灿、杨素苹、李永明:《学前儿童心理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86页。。因此往往需要反复来加强幼儿对于语句的印象和理解;另一方面,运用反复创作手法也凸显了趣味性,传递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幼儿文学中,反复创作手法运用最直接体现在韵文体的儿歌和幼儿诗上。如儿歌《月儿》(许浪):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摇呀摇呀,越摇越圆。/月儿圆圆,像个银盘,/转呀转呀,越转越弯③程娟、田胜勇、王家铖:《幼儿文学阅读》,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68页。。通过词语和句式上的反复,把月亮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描写得趣味盎然,鲜明生动。再如《四季儿歌》(张明富):春风暖,布谷叫,/小苗出土咧嘴笑;/夏天热,蝉儿叫,/荷花出水咧嘴笑;/秋风凉,雁儿叫,/颗颗棉桃咧嘴笑;/冬天里,雪花飘,/朵朵梅花咧嘴笑;/过新年,放鞭炮,/小朋友们咧嘴笑④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作品选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4、47、79页。。同样也通过词语、句式的反复,向幼儿富有童趣地介绍了一年四季的特点。
在幼儿诗中,反复创作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句式的反复,也有段落上的反复。在句式上的反复,如《声音》(汤素兰):你听,风儿在吹动树叶,/沙沙,沙沙;/你听,鸟儿在高声鸣叫,/啾啾,啾啾;/你听,泉水在欢快跳跃,/叮咚,叮咚;/你听,海浪在轻拍沙滩,/哗啦,哗啦……/世界上有千万种声音,/最美妙的,还是妈妈的叮咛⑤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作品选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4、47、79页。。通过句式的反复,对自然界风儿、鸟儿、泉水、海浪的声音进行摹声,通过这一系列铺垫,感叹妈妈的叮咛是最美妙、最令自己亲切温暖的声音。在段落上的反复,如《春天在哪里》(陈伯吹):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枝头上:/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草原上:/春天的雾轻轻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了绿的新衣。/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竹林里,/春天的雨一阵又一阵,/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田野里,/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青,菜花黄,蚕豆花儿香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作品选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4、47、79页。。该幼儿诗每小节以“春天在哪里?”开头,通过重复的段落,每小节不一样的地点:“枝头”“草原”“竹林”“田野”,发现春天到来时各种事物的变化,富有新意和童趣地传递给孩子春天到来的形象感受。
儿歌和幼儿诗韵文体中反复创作手法的直接运用,从创作主体来看,是贴近儿童心灵艺术表现力最直接的创作手法之一。创作主体通过词语、句式、段落的反复来构建韵文,反复更易于组织儿歌的节奏韵律,有助于幼儿诗抒情、童趣地表达。同时,从接受对象来看,反复创作手法的表达,也加深了幼儿对于韵文体儿歌和幼儿诗的印象和理解,为幼儿进行仿写、表达的输出奠定基础,开辟路径。
二、叙事结构:三段式形成的反复与回归
倘若对幼儿文学中的散文体童话,韵散文体结合的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戏剧作品进行深入考察,会发现许多作品的叙事结构呈现三段式。三段式结构是指将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件连贯在一起,使童话的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得到完整鲜明的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页。。这里的“三”不仅是实指的数字“三”,其实也包含了虚指的“三个以上”,即“多”。正如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论纵的三段式还是横的三段式,都是重复叙事。重复叙事克服了叙事时间上的有限性,能够满足听众对于永恒时间的体验。”①万建中:《论民间童话的叙事形态》,《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幼儿文学面对的读者对象年龄处于低幼段,因此其散文体叙述的展开方式一般采用最简单的纵向时间单线。这种简单的单线式叙述往往通过寓变化于反复来突出故事性。而这种三段式叙事结构本质上也是反复创作手法在结构上的体现。
作为散文体幼儿文学中重要文体样式之一的童话,是以幻想为特征,借助拟人、想象、夸张等表现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类普遍愿望的叙事性文体②程娟、田胜勇、王家铖:《幼儿文学阅读》,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107页。。这种叙事性文体所采用的叙事结构中,三段式是最常见最普遍运用的叙事结构之一。如阿·托尔斯泰的童话《大萝卜》就是三段式叙事结构最直接的运用:老头儿把老婆儿叫来。老婆儿拉老头儿,老头儿啊拔萝卜——他们拔了又拔,拔不出来。/老婆儿把孙女儿叫来,孙女儿拉老婆儿,老婆儿拉老头儿,老头儿啊拔萝卜——他们拔了又拔,拔不出来。/孙女儿把小狗儿叫来。小狗儿拉孙女儿,孙女儿拉老婆儿,老婆儿拉老头儿,老头儿啊拔萝卜——他们拔了又拔,拔不出来。/……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77页。这种结构上的反复一目了然,据此改编的童话《拔萝卜》同样也形成了结构上的反复。这种反复不仅用了相同的句式,还在结构上表现为后一部分在前一部分重复基础上的叠加,表现为一种简单的重复叠加。
童话的三段式叙事结构往往体现为性质相同而具体内容相异。如《小猫钓鱼》,其叙事结构为小猫的三次钓鱼:第一次钓鱼过程中小猫去捉蜻蜓,第二次小猫去抓蝴蝶,第三次小猫听了猫妈妈的话一心一意钓鱼,终于钓到一条大鱼。又如童话《小马过河》,其叙事结构也表现为小马三次尝试过河:第一次尝试过河碰见老牛,第二次尝试过河碰见小松鼠,第三次听了马妈妈的话过河,通过实践发现河水既不深也不浅,刚好可以过去。这两个常见的童话都运用了三段式叙事结构,在结构反复中又出现了变化。
这种叙事结构上的反复和细节变化,在美国童书作家艾诺·洛贝尔创作并获得凯迪克奖的《青蛙和蟾蜍好朋友》中有充分体现。该童话在文字使用上简洁明了,角色简单明晰,篇幅短小。这本故事共包括5篇短小故事:《春天到了》《讲故事》《一颗遗失的扣子》《那天他们去游泳》《等信》。例如《讲故事》其故事为:青蛙不舒服,蟾蜍来看望青蛙,青蛙让蟾蜍给自己讲故事听,于是接下来呈现出结构反复、具体细节稍有变化的语段:蟾蜍在门廊走来走去想故事——蟾蜍倒立想故事——拿水泼头上想故事——头撞墙想故事,最后却成了蟾蜍不舒服,青蛙给蟾蜍讲故事。另一篇《一颗遗失的扣子》的故事为:蟾蜍发现自己掉了一粒扣子,接下来他发现一粒黑色的扣子——一粒两个洞的扣子——一粒大扣子——一粒方扣子——一粒薄扣子,最后回家惊讶地发现了自己的扣子④[美]艾诺·洛贝尔:《青蛙和蟾蜍好朋友》,济南:明天出版社2009年版。。这种叙事结构在洛贝尔青蛙和蟾蜍系列的其他故事中也一以贯之,且这种简单重复的结构也形成了洛贝尔青蛙和蟾蜍系列故事的风格和特色。
这种反复式的叙事结构,在幼儿文学另一种韵散文体结合的幼儿图画故事中不仅也有运用,而且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反复与回归的新发展。
关于图画书,不同的地区对图画书有着不同的命名。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图画书被称为“绘本”;在中国大陆,则有“图画书”“图画读物”等名称⑤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204页。。日本学者松居直认为,图画书是“指文与图之间有独特的关系,以飞跃性的、丰富的表现方法,表现只是文章或只是图画都难以表达的内容”①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郭雯霞、徐小洁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7年版,第241页。。彭懿认为,图画书是通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诉说故事的一门艺术②彭懿:《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南宁:接力出版社2014年版,第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认为图画故事是以幼儿为主要阅读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样式,它是绘画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包括了文学和美术的综合性艺术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20页。。相对于童话,绘本是将文字和图画相结合,但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结合:图画能传达的意思就不用过多的文字,文字将图画串联起来,共同来服务于故事叙述。由于幼儿年龄小,识字不多,因此图画故事图文结合的形式更适合幼儿阅读和听赏。
反复这种创作结构在图画故事中通过文图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得到呈现,并且出现了反复与回归的新动态。如英国作家迈克尔·罗森于1989年创作的《我们要去捉狗熊》,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一首英国古老的民歌,林良翻译为:我们要去捉狗熊,我们要捉一只大大的。天气这么好,没什么好怕的。哎哟,野草!高大摇摆的野草。上面飞不过,下面钻不透。天啊,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窸窸窣窣!/我们要去捉狗熊,我们要捉一只大大的,天气这么好,没什么好怕的!哎哟,河水!又凉又深的河水。上面飞不过,下面钻不透。天啊,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哗哗啦啦!哗哗啦啦!哗哗啦啦!/我们要去捉狗熊,我们要捉一只大大的。天气这么好,没什么好怕的!哎哟,烂泥!又深又黏的烂泥。上面飞不过,下面钻不透。天啊,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唧唧吱吱!唧唧吱吱!唧唧吱吱④[美]迈克尔·罗森:《我们要去捉狗熊》,林良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
这种结构明显表现为一种反复。这种反复的结构源于歌曲的组合模式,而歌曲的这种通过反复形成的组合模式也是为了方便记忆和传唱。《我们要去捉狗熊》后半部分,当孩子们真的碰到了狗熊,却又吓得逃回来。经过之前的地点,反复的语言结构,又回到原地,呈现出反复与回归的特征。
如果《我们要去捉狗熊》是在古老民歌基础上的创作加工,那么许恩美创作的图画书《一步一步,走啊走》则是作家自觉意义上反复结构的运用。其原文为:一步一步,走啊走……看见一只大乌龟。/喔——唷,喔——唷,像大乌龟一样慢慢爬。来了一只大白鸭。/摇摇摆摆,摇摇摆摆,像大白鸭一样踱着走。来了一只小灰兔。/嗵、嗵、嗵,像小灰兔一样蹦蹦跳。来了一只大鸵鸟。/啊哟,啊哟,啊哟,像大鸵鸟一样大步跨。大老虎来了!“嗷呜——”/我们快逃呀!喔——唷,喔——唷,爬啊!摇摇摆摆,摇摇摆摆,走啊!嗵、嗵、嗵,跳啊!啊哟,啊哟,啊哟,跑啊!/呼——回家了⑤[韩]许恩美:《一步一步,走啊走》,范鲁新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图画书每一面图文构成的叙事结构形成了反复,这种类似的句子到“嗷呜——”出现了转折,又呈现出文本前部分的重复,在重复中完成了回归。这种反复结构的运用突破单一反复,在简单反复基础上,呈现出回旋反复的回归特点。
这种反复与回归在英国作家朱莉娅·唐纳森创作的图画故事《咕噜牛》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首先,其在结构上直接体现了反复:一只小老鼠,叽布叽布,在密林深处溜达,一只狐狸看到他,馋得口水直滴答。“亲爱的小老鼠,你要上哪儿啊?进来吃顿饭吧,树底下就是我的家。”“哦,狐狸,你太客气啦!可是很抱歉——咕噜牛约我来吃饭,一会儿就见面。”/这只小老鼠,叽布叽布,继续在林中溜达,一只猫头鹰看到他,馋得口水直滴答。“亲爱的小老鼠,你要上哪儿啊?上来喝杯茶吧,树洞那儿就是我的家。”“哦,猫头鹰,你太好心啦!可是很抱歉——咕噜牛约我来喝茶,一会儿就见面。”/这只小老鼠,叽布叽布,继续在林中溜达,一条蛇看到他,馋得口水直滴答。“亲爱的小老鼠,你要上哪儿啊?进来喝杯酒吧,木头堆里就是我的家。”“哦,蛇,你太热情啦!可是很抱歉——咕噜牛约我来喝酒,一会儿就见面。”①[英]朱莉娅·唐纳森:《咕噜牛》,任溶溶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年版,第5、9、13页。
这本绘本主要讲述了一只叫叽布叽布的小老鼠高兴地在森林里散步,一开始碰到了一只想吃他的狐狸,他编了一个可怕怪兽——咕噜牛;第二次碰到了猫头鹰,他继续以咕噜牛吓唬他;第三次碰到了蛇,小老鼠又提到咕噜牛这个怪兽。没想到叽布叽布继续往前走,他真的碰到了所想象的咕噜牛。小老鼠为了让咕噜牛不吃掉自己,又带着咕噜牛见了蛇、猫头鹰和狐狸。在结构语段上,该图画故事继续以类似的语段来重复,故事在发生转折后又使用了三段式的倒叙,呈现出一个对称的结构。这种倒叙的三段式又一次加深了幼儿的记忆,这种反复呈现出回归的态势。
三、幼儿文学游戏化的体现:反复与回归的文本游戏
“幼儿文学是‘玩’的文学,或者说,幼儿文学从内容、语言、体式到内在精神,都体现了一种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性。”②方卫平:《“玩”的文学:幼儿文学的游戏性》,《学前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3—6岁幼儿正处于感性经验积累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幼儿也正处于游戏的阶段,通过游戏获得对于世界的感知与对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这种游戏性一方面体现在幼儿文学作品本身。如儿歌念诵的节奏、韵律,幼儿诗听赏的内在节奏和意境,童话充满幻想性的故事情节,幼儿图画故事图文结合形象传递的文本内容。另一方面幼儿文学以各种文学样式诉诸幼儿视觉、听觉、触觉等各个器官的调动。这些文本作品通过声音、动作、表演等进行形象生动传达。
反复在幼儿文学文本中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幼儿文学游戏化的体现。这种体现既表现在幼儿文学静态的文本样式中,同时也表现在文本作品形象化表达的动态过程中,如儿歌。儿歌中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游戏歌,句式上的反复方便幼儿进行记忆和模仿。游戏歌中的手指谣《小手拍拍》: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小手伸出来。/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小手举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小手转起来。/小手小手拍拍拍,小手小手藏起来③程娟、田胜勇、王家铖:《幼儿文学阅读》,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第50页。。句式明显运用了反复,于反复中仅有个别字的变化,幼儿念诵起来既朗朗上口,又好记好模仿。
幼儿图画故事《我们要去捉狗熊》,其过程对于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游戏。通过反复的段落内容及有意思的摹声词“窸窸窣窣”“哗啦哗啦”“唧唧吱吱”,孩子们突然碰到狗熊吓傻了,又通过前半部分段落内容的再次反复,最终跑回家。幼儿通过文本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滑稽又有趣。《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通过小鼹鼠寻找从天而降的“嗯嗯”的过程中,加入了鸽子、兔子、山羊、奶牛等动物的反复对话。“是不是你嗯嗯在我头上?”“不是,我的嗯嗯是这样子的。”④[德]维尔纳·霍尔茨瓦特:《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方素珍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文本本身充满了趣味性,而通过故事表演,这种反复的趣味性形成了游戏的趣味表达。上文中列举的幼儿图画故事《一步一步,走啊走》文本结构上的反复,充满童趣,而通过表演来传递这个图画故事,模拟小乌龟、小白鸭、小灰兔、大鸵鸟走路,通过反复的语段,碰到大老虎后,又再次反复的内容,最后终于回到家,整个表演会令人忍俊不禁,而在这一过程中,文本本身的游戏性得到进一步体现,给孩子们带来又经历一次的妙趣。
这种反复、再反复形成的回归,符合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进行某一动作或情节的游戏心理,同时加深了幼儿对幼儿文学文本的进一步记忆和理解,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使其于游戏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体会幼儿文学的趣味性。
四、幼儿文学美学本质的回归:欢愉与质朴的体现
幼儿文学游戏化的趣味性,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和欢愉,其本身就是幼儿文学重要的特点之一。这种快乐既带给了幼儿阅读的兴趣,也于无形中培养了幼儿活泼开朗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反复在文本中的运用,有助于这种欢愉情感的制造和激发。比如根据阿·托尔斯泰的幼儿童话《大萝卜》改编的《拔萝卜》,其中反复出现“‘嗨哟,嗨哟’拔呀拔,拔不动”,并且配合身体运动节奏,很容易让人感受到欢愉。这种欢愉不仅体现在简单反复的句式中,还体现在反复句式形成的结构,再制造一次反复的惊喜之中。如英国约翰·伯宁罕创作的《和甘伯伯去游河》:甘伯伯家有一条船,他的家就在河边。/有一天,甘伯伯正要撑船去游河,两个小孩儿说:“我们跟你去好不好?”甘伯伯说:“好是好,只要你们不吵闹。”/野兔说:“甘伯伯,我也一起去行不行?”甘伯伯说:“行是行,但是你不能乱蹦跳。”/猫说:“我很想坐一回船。”甘伯伯说:“好吧,但是你不能追兔子。”/狗说:“可不可以带我一起去?”甘伯伯说:“可以,但是你不能招惹猫。”/猪说:“甘伯伯我能去吗?拜托拜托。”甘伯伯说:“来吧,但是你不能来回晃。/”……①[英]伯宁罕:《和甘伯伯去游河》,林良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接下来,绵羊、鸡、牛、山羊……甘伯伯和每一位动物都有对话,这一系列句子呈现出反复,只在具体内容上稍有不同。在一次次反复中,故事逐渐被推向高潮部分:一开始,大家都很高兴,但是刚过一小会儿,山羊乱踢,牛踩东西,鸡扇翅膀,绵羊咩咩叫,猪来回晃,狗招惹了猫,猫去追兔子,兔子乱蹦乱跳,小孩大吵大闹,船就翻了……大家都掉进水里去了②[英]伯宁罕:《和甘伯伯去游河》,林良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幼儿在再次反复营造的故事情境中获得了乐趣。
这种儿童的乐趣所形成的童趣,是儿童文学艺术的基底。正是这种童趣,激发了幼儿阅读感受文学的乐趣,为之后的文学阅读成长打下基础。幼儿文学的童趣往往通过作品本身就可以传达,这也是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的共性美学特质。童话《小熊买糖果》讲述了小熊三次去买糖果,前两次买糖果运用了反复的段落结构,一次买到了“气球、宝剑、冲锋枪”,一次买到“木盆、瓦罐、大水缸”,最后一次终于买到了“苹果、鸭梨、牛奶糖”,可是回来路上却不记得篮子是自己的了,文本不仅表现了小熊记性不好憨态可掬的形象,还通过反复中又有新变化的事件叙述传递着浓浓的童趣。
反复是幼儿文学作品产生童趣的一种形式,而这种作品的童趣所带来的欢愉,它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记忆中令儿童快乐的情绪和这种创意的能够‘无中生有’的创造相结合”③刘绪源:《美与幼童》,南京: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版,第98页。。因此,儿童的欢愉从反复中逐渐产生了想象,想象催生了创意创造,使幼儿身心获得更大的欢愉。
质朴,是幼儿文学的另一种美学特质。“质”是指本质、质地、本色;“朴”原意指树皮,引申为未加工的木材,再引申为不加修饰的原始与天然状态。因此,质朴美就是本色的自然、淳朴之美④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12页。。在幼儿文学各种文本样式中,反复是最容易进行模仿运用的,也是最容易进行文本建构的创作手法和结构。如郑春华创作的儿歌《甜嘴巴》:小娃娃,甜嘴巴,喊妈妈,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⑤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作品选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2页。。于简单反复句式中有变化,幼儿能够理解并有一定趣味性。再如林武宪的幼儿诗《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00页。。作品通过反复具体内容稍有不同的句子,一层一层铺垫,表达了妈妈眼中看着孩子的光是最温暖的阳光,表现了人类情感中母爱最真切的流露。反复这种最初的模仿形式,以质朴的方式,语言、句式的简洁传递了童趣和真挚的情感。再如幼儿图画故事《和甘伯伯去游河》通过反复和反复—回归的结构结束了游河闹腾的一天,最后甘伯伯请大家喝茶,只说了一句:“再见啦,下次再来游河吧。”既没有批评责备,也没有讲大道理,而这一句看似朴素平常,却表现出一种很高的美学智慧,引人深思。
对于启蒙文学幼儿文学,质朴是一种本性之美,它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文学其“真”。这种浅语的艺术直达心底,既符合幼儿的语言接受能力,也是文学“大道至简”的回归。
五、结语
反复这种既古老又简单的创作手法,它是叙事性文体故事等三段式叙事结构的雏形,同时它多次使用,形成的三段式对称结构形式构成了如今很多幼儿图画故事书的创作结构。这种源于反复的叙事结构及其新的发展形式更表现为幼儿文学的游戏化,而这种游戏化正是幼儿文学的本质。幼儿文学欢愉和质朴的美学特征也在这种反复及反复—回归的变化中得以体现。古老的反复手法的使用及其创新形式的发掘,为幼儿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当然,本文仅从反复运用的角度进行幼儿文学领域的思考,幼儿文学的创作手法与结构不局限于反复,其他的多种形式,只要是有助于幼儿文学童趣性、美学本质表现的,幼儿文学创作都可以采用。本文仅是为幼儿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可以重新发掘的创作手法和结构。在幼儿文学创作中,手法、结构的运用也要与创作主题相契合,形式与内容是密不可分的。创作主题能够适合幼儿,幼儿能够产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切不可为了反复而反复。
此外,从幼儿图画故事《咕噜牛》中,可以读出中国故事《“咕咚“来了》和寓言《狐假虎威》结合的意味。中国绘本正处于迅速发展原创中华元素绘本的时期,虽然起步较晚,但国内市场需求量大,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优秀作品不多。如何能将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与中国幼儿图画书结合,创造出经得起幼儿读者和时间考验、更优品质的故事和幼儿图画书籍,也是当今幼儿文学领域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