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体育课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的合理运用①

2021-11-21刘权炜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密度强度体育课

刘权炜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25000)

1 运动密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运动密度”,引用季浏教授提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涉及到强度和密度,他指出运动密度是指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的练习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运动强度往往用每分钟心率来表示。

我国专家学者关于定义“运动密度”有多种,它的历程主要分为“体育课密度”“一般密度”“运动密度”“一般密度”“专项密度”,“体育课密度”的概念定义比较笼统,而“一般密度”“运动密度”“一般密度”“专项密度”对于体育课中运动密度区分更加细化。

苏坚贞等学者在《基于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运动密度”概念探析》一文中对季浏教授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运动密度”的测算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下的运动密度有2种测量方法。第一是“运动密度=(体育课实际上课总时间-全班学生停顿时间)/体育课实际上课总时间× 100%”。它将课中教师要求全体学生“停顿”下来听其讲解、动作示范、提出要求、分配练习任务、讲评、小结等时间作为“全班学生停顿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求个别学生或其中某一组停顿下来对其进行指导,其他学生继续练习,这段时间不计为“停顿”时间。第二是“运动密度=全班学生总的移动时间/体育课实际上课总时间×100%”,移动时间的确定不能以学生个体的身体活动来判断,而是以学生集体的身体活动来确定。

至于期间有专家学者提出了“练习密度”和“教学密度”,以及季浏教授提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的“运动密度”,它们与“体育课密度”“一般密度”和“运动密度”及“一般密度”和“专项密度”等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别是学生在课中运动时间的涵盖的内容界定不一样。笔者认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运动密度”的2种测算方法与“一般密度”和“运动密度”(“专项密度”)的测算方法相同。

2 运动强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运动强度来源于物理学的“强度”,它是运动相交叉领域衍生出一个词。

运动强度有4种分类:第一种是按平均速度(v)进行的运动强度分类,“P=W/T=(F×D)/T=F×V”;第二种是按活动时能耗量与基础代谢比率(即相对代谢率-RMR)来划分运动强度,“运动强度(RMR)=运动时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第三种是按运动时的吸氧量与安静时吸氧量的比率(梅脱-MET)来划分运动强度。第四种是按运动时吸氧量占本人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VO2max)进行运动强度分类。

以上4种运动强度的测算方法是国际公认的方法。为了在运动中能够快速、有效地测量运动强度,在体育中常运用心率的测算方法来评定运动强度,即MVPA的计算公式是“[(220-年龄)-安静心率]×(40%~59%)+安静心率”。

3 小学体育课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的合理运用

3.1 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合理范围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提出了一些范围。毛振明等学者在2001年版《中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教材》中提出全课练习密度要求达到35%以上,基本部分练习密度达到25%以上。周登嵩等学者在2004年版《学校体育学》中提出教学过程中练习密度一般控制在45%左右。季浏教授提出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认为儿童、青少年学生持续运动的时间要占一堂课总时间的75%左右,平均的运动心率达到140~160次/min。

3.2 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的合理运用

从以上专家提出关于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的范围来看,基本上处于合理范围内,但是从单独一节体育课来看,既要达到运动密度又要达到运动强度(参考季浏教授提出的运动密度在75%左右,运动强度达到140~160次/min(平均的运动心率)),这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中不常见。在常规的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一般通过学生练习的次数和运动之后呼吸的频率来大体判定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笔者认为在常规的体育课中,可以将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进行互补设置。根据水平段、课时段、学习能力程度、活动形式等不同设置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

3.2.1 不同水平段的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的设置

结合学生水平段和身心特点,认为小学生在不同水平段,体育课堂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设置应不同。水平一阶段的体育课堂以运动强度为辅,运动密度为主;水平二阶段的体育课堂以运动强度为主/辅,运动密度为辅/主;水平三阶段的体育课堂以运动强度为主,运动密度为辅。

3.2.2 不同课时阶段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设置

从一个单元计划的设定来看,一个运动技能的学习基本上安排5~6个课时,每个课时段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也不同。课时一和课时二主要是学习技能动作的动作要领和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该阶段学习技能动作的密度不高,所以可以增加一些运动强度的练习。课时三和课时四主要是改进和提高技能动作,该阶段的运动密度较高。课时五和课时六主要是巩固技能动作和技能动作考核,该阶段的运动运动不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其他运动强度的练习,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还是以巩固技能动作为主,所以这个阶段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是因学生而异。

3.2.3 不同学习能力程度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设置

学生在不同运动项目上,所表现出的运动能力也不同。如投掷项目,虽然男、女生的达标标准不一样,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差异性比较大。如韵律操,它对协调性、灵敏性的要求较高。男、女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差异性也比较大。因此,对于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体育课堂内容的安排以运动强度为主,运动密度为辅;对于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体育课堂内容的安排以运动强度为辅,运动密度为主。

3.2.4 不同活动形式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的设置

体育课上,常运用不同的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上课练习的兴趣,比如个人的练习、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小组之间练习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学生可能参与的程度不一样,那么课堂预设的目标效果就不一样。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人的练习、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和小组之间练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程度是逐渐递增,体育教师可以将个人练习为主的项目以运动强度为辅,运动密度为主来进行设置,而将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小组之间练习的项目以运动强度为主,运动密度为辅来设置。

体育课可以根据以上不同的水平段、不同的课时段、不同的学习能力程度和不同活动形式(个人的练习、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小组之间练习)来设置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球类、武术、操类、跑、跳、投等)来设置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

在每一节的常规体育课堂中,既要实现运动强度,又要达到运动密度,是每一位一线体育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这需要体育教师在课前备课中将每一节常规体育课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进行合理的设置,以保证学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当然在课堂中追求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同时,还需要检查学生运动技能的达标情况,以及关注学生的课堂安全。

猜你喜欢

密度强度体育课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讨厌的理由
计算电场强度常用的几种方法
电场强度叠加问题的求解
电场强度单个表达的比较
求电场强度的新方法お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