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
2021-11-21牛爽
牛 爽
(伊犁师范大学,新疆 伊犁 835000)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新文化战略。大学生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不仅要有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能力,还要能够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能够向有兴趣的外国人介绍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当今的社会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使大学生很难准确地用英语传承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
20世纪90年代,针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失落和西方文学思潮的入侵,中国文学批评家提出了“中国文学失语”的观点。2000年,南京大学丛聪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中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首次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但以往的研究都是基于对其原因的分析。虽然有些研究是基于客观研究的,但很少有研究是针对英语专业的。本研究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测试了被试的汉语文化水平、汉语文化知识英语表达水平和英语文化知识汉语表达水平。文章在分析测试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探讨了英语专业学生汉语文化失语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二、跨文化理论相关研究回顾
跨文化研究领域关于跨文化能力的概念持有不同看法,但一般情况下,研究者都认同跨文化能力的形成仅靠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文化差异具有一定的包容度以及行之有效的交际策略等要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Hymes,1972;Byram,1997;贾玉新,1997;高永晨,2005;孙有中,2016)。
我国的跨文化能力研究者致力于构建一个科学合理、适用于国内外语教学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文秋芳(1999)指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是跨文化能力的组成部分。高一虹(2002)认为目的语文化有两种概念:第一是跨越,是指处于表层的跨文化能力,也就是说学习者自身具有的目的语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第二是超越,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要求着重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使其能够以开放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流。张红玲(2007)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其中包括态度、知识、行为这3个层面共14个项目,进一步提出了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肖仕琼(2010)提出了外语教学应该是“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即既要重视语言教学,也要关注文化教学,可以按照“基础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这一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包含意识、态度、知识和行为技能4个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在外语教学情境中得到很好应用。
三、实证研究
根据研究的需要,教师随机选取新疆某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共100名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电子问卷进行调查,分为两部分:中国文化知识英语表达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问卷由四个部分组成: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中国文化交际的理解、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现状、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措施。调查问卷共有20道题,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问题1~6是学生关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认同度的现状调查。问题7~12是关于中国文化与英语课堂整合情况的调查。问题13~20是关于如何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症措施的调查。
参与者需要在独立完成测试内容之前完成问卷。测试主要是在汉英翻译中进行的,测试该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文化表达能力。测试卷共分为5组,每组2个词语,各10分,共100分。测试卷选取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汉语词汇,分别是A组(传统节日:端午节、春节)、B组(日常食品:饺子、豆浆)、C组(人文历史:故宫、京剧)、D 组(民俗:农历、春节联欢)、E组(时事政治: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
对于100名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100%的同学表示自己是喜欢中国文化的,99%的同学也都有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其中只有54%的同学有用英语理解中国文化的习惯,仅有3%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用英文传播中国文化。在现行教材中,58%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的覆盖率普遍较高;在课外时间,66%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学习中国文化,大多数学生还是会选择在课外积极学习中国文化。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4%的学生认为自己擅长用英语表达汉语词汇,对于是否有必要改善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9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总的来说,大多数学生对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但在交际过程中经常遇到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无法表达的情况,导致“中国文化失语”,最终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能够改善目前文化失语的情况。问卷说明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文化知识英语表达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在与中国文化相关的10个短语中,A组传统节日中“春节”的翻译准确率最高,65%的参与者能够正确翻译,对于B组日常饮食的词语,有55%的同学可以正确翻译“饺子”,但对不常见的“豆浆”这一词汇,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可以掌握。C组是关于中国文化史,其中,能正确翻译“京剧”的学生为47%,而“紫禁城”的正确翻译率仅有29%。有关D组中国民俗,这组词的翻译准确率基本偏低,“春晚”和“农历”的正确翻译率分别为23%和19%。而在E组的时政类中,学生能够正确翻译的人数最少,如“中国共产党”仅有14%的被试能够得到正确答案。测试结果反映,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
四、结果分析
(一)高校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原因
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中国文化教学渗透不足。通过问卷的问题7~12可以看出,对于中国文化与英语课堂的融入情况发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反映教师主要介绍英美文化,有关本土文化的介绍相对较少,课堂采用的英语材料也与中国文化联系不够紧密;其次,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偏低。通过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只能表达简单的中文词汇,对于专有名词时事政治类的词语以及中国民俗等词汇,普遍翻译的准确率很低;最后,部分学生缺乏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问卷显示,有部分学生对于本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熟悉,当让他们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他们觉得难度很大,这可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中断,让他们逐渐丧失传播中国文化的信心,使文化失语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解决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对策
通过对学生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调查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文化失语现状及如何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的措施,下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建议:首先,教材和教学内容上。现行的英语教材注重对西方文化的导入,对本土文化引入极少,在教材内容上应涉及一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更缺少范例式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其次,教学评估方面。2013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比如在英语的专四、专八等级考试中近几年的翻译大多选取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如中国的茶文化、八大菜系、中国的名胜古迹,以及祖国的大好山河,在考试中多方面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关注以重视程度;最后,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课程或举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增强学生的中国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帮助大学生更有效地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的过程中,通过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穿插更多的中国文化内容,可以使学生对英语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将中华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使得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使中国大学生能够更好更积极地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