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2021-11-21许文保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26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员理论

许文保

(空军工程大学军政基础系 陕西西安 710051)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作为竞技体育训练理论中核心的上层建筑,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纵观我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其经历了若干个漫长而曲折坎坷的发展阶段,主要有萌芽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深化发展阶段。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能够更好、更科学地指导我国竞技体育训练实践活动,提升运动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也能够为深刻描述和认识竞技能力这一复杂系统提供根本保证。

1 竞技能力及其构成要素发展历程

1.1 竞技能力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竞技能力”一词与“运动能力”“参赛能力”等并不等同,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与功能,是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必须深刻认识和理解的核心内容。“竞技能力”这一概念由我国学者田麦久提出,其首次将竞技能力定义为“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而后,“竞技能力”一词不断得到学术界认可和丰富,如“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过家兴,1986);“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有机结合”(体院通用教材,1990)。这一概念认为竞技能力是由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4个要素构成,即采用了所谓的竞技能力结构“四分法”。

为进一步遵从概念的“中性定义”原则,“有效性”这一极性词被剔除,“竞技能力”被定义为“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有的能力,其外延还是包括体能、技能、心理和智能4种能力”(田麦久,1988)。而在1990年徐本力教授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一书中,将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的综合体”。

2000年体育通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运动训练学》一书的问世,在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深远意义,也标志着“中国流”的初步形成。此书经过对上百个基本概念进行系统梳理,将竞技能力定义为“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这一概念至今仍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得到了国内学者、专家的广泛认可。但随着对前人成果的不断研究和训练实践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描述解释,如“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的各主观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的有机体”(杜海波,2007)。

综上所述,“竞技能力”的概念正不断地发展和改进,国内学者还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作为现代运动训练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今后学者仍需要不断努力地商酌和探讨。

1.2 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发展历程

世界万物皆有系统,竞技能力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系统的构成离不开自身的有机组成要素。对于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国内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纵观前人诸多论述,目前主要存在“四分说”(体、技、智、心),“五分说”(体、技、战、智、心),“六分说”(体、技、战、智、心、思想作风)和“七分说”(形、机、素、技、战、智、心)4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2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几个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理论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是基于对竞技能力概念的深入理解而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的构思,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研究,以此反映出竞技能力内部系统的复杂结构。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前提工作,而准确、科学、合理地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是其高训练效益的重要保障。为此,国内学者通过借鉴、学习,较为科学地提出了诸多独立或者相互补充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

2.1 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

任何理论的成功建立,都需要上百年或几百年的实践检验,“假设—验证—反馈与修改—再验证—再反馈与修改”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竞技能力结构理论也不例外。我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发展较晚,初期主要以借鉴、移植和摸索为主要特征,如1986年我国射箭协会教练员委员会制定的“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和1987年从日本引入的“木桶理论”等。这些理论的创建和借鉴弥补了我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空白,为以后其相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代表理论:“木桶理论”。

“木桶理论”,又称为“短板效应”或“短板理论”,是经济学界为研究经济结构而创立的。1985年,日本学者根本勇首次将“木桶模型”移植到运动训练领域中,来解释竞技能力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而后被我国学者借鉴过来,来解释和研究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其中心思想是将木桶的盛水容量代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各个桶片比喻成竞技能力的各个组成要素,即竞技能力子能力。木桶的容量大小完全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桶片,而不是最长的桶片。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应着重加强竞技能力中最弱的子能力,注重竞技能力各子能力的平衡发展,即通过不断“补短”的方式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整体水平。

2.2 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006年)

随着人们对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深入认识和哲学、系统论等其他学科理论知识的不断渗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运动员个体差异性的现实问题和以往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既是像“木桶理论”那样将子能力要素进行叠加,通过“补短”方式来追求子能力的均衡发展,达到竞技能力整体水平的综合提高,同时也需要遵从“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论观点,科学地对待运动员个体差异,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确立要符合专项性和专项意义上普遍性的要求。这个时期许多运动训练专家和学者围绕着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的科学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观点和成果,如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理论、竞技能力时空变化理论、合金理论、双子模型理论、复合理论等。

代表理论:“双子模型理论”。

“双子模型”理论包含了“木桶模型”理论和“积木模型”理论2方面内容,是共同揭示竞技能力结构特征和各子能力之间不同关系的模型构建。“木桶理论”揭示了可以通过不断“补短”的形式来兼顾竞技能力各子能力“均衡而协调”的发展;而“积木理论”则注重竞技能力中具有优势的子能力,要求运动员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弥补处于弱势的子能力,二者的互补结合为运动实践中“全面加特长”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3 深化阶段(2006年-至今)

竞技能力各子能力的“非衡”结构和多途径的补偿途径已逐渐取得了体育界同仁的认可,但是结构模型的建立还处于构思性描述的初步阶段,仅依靠借助简单的形象物品来表达各子能力因素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竞技能力作为复杂的结构系统,结构因素的具体构成、模型的构建、各子能力因素之间的关系等仍是今后急需攻克的重点课题。这个时期,我国许多学者对以往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辨析,并吸收其他学科知识多角度地深化和丰富了竞技能力结构理论,如竞技能力结构的复合系统理论和协调模型(张建华,2006)、竞技空间结构理论—3G结构模型(梁建平等,2006)、竞技空间结构理论—4G结构模型(董德龙等,2008)、耗散结构(冯瑞,2009)、皮球理论模型(李岩等,2010)、竞技能力结构理论架构(董晓冰等,2010)、胶泥模型(李亚慰,2015)、地球模型(程元正,2015)、弹簧理论(王静波,2017)等。

代表理论:“竞技空间结构理论”。

“竞技空间结构理论”是梁建平教授率先以空间学理论为研究主线提出来的,虽然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但是开启了竞技能力立体研究视角的先河。“竞技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核心是竞技能力在训练、比赛中不同层面的空间表现形式,这为以后研究竞技能力外在空间结构及空间立体层面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运动员竞技空间结构强调了运动员各竞技空间能力的均衡化发展,同时认同了“非衡”现象的普遍性,即存在“敏感因子”问题。在运动训练中,调整和优化竞技空间结构,在强化优势因子对弱势因子补充的同时,又要兼顾“敏感因子”的发展,从而扩大运动员竞技空间范围的目的。

3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发展趋势

3.1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作为竞技能力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的理论成果,但同时必须认识到研究中的众多不足之处,存在结构模型实践中运用失真、解释性研究动力不足、系统环境对竞技能力结构的塑造力研究不足、结构涌现机制缺少科学论述[1]等现象与问题,这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竞技能力构成因素的多元性、多层次性研究不够深入。目前,竞技能力结构要素的划分比较倾向于田麦久先生的“五分法”观点,即竞技能力由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智能组成,但仅停留在二级分类的层面,而有关深入下一层次、具体分类的研究较少。二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实践活动,而在实际训练中,理论很少经受实践的检验。只有将理论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才能验证理论的真假性,发现差距、找出问题,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方向和依据。三是专题性研究滞后于跨学科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多数着重于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来研究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试图创造一个比以往更好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研究视角多而广,而针对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某方面理论知识并没有进行专题性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四是结构模型的构建偏重于实物模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是对人体在从事某项运动时,竞技能力各子能力发挥情况和制约因素的研究,结构模型会随着项目、技术水平、性别等不同而发生变化,依据实物的结构和特性构建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严重制约了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

认识众多研究不足,并不是否定以往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而是根据以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以后明确努力的方向。传统竞技能力科学研究主要是机械的、还原的构成论研究进路[2]。以线性思想为依据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来揭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为研究对象,至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3]。

3.2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今后我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研究可能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纵深方向发展。竞技能力结构理论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人们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竞技能力结构理论中诸多内容还存在歧义,未达成一定的共识,包括竞技能力定义、构成要素、优秀竞技能力模型架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尤其是前人提出的各类结构模型均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传统竞技能力的研究更多地关注竞技能力系统的线性演化过程,而忽略其非线性演化的特性[4]。今后,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竞技能力理论模型和专项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专项竞技能力训练方法与手段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竞技能力系统表现出来的环境、行为、功能、边界、状态、过程等典型特征也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5]。二是专项性竞技能力结构理论优先发展。不同的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且从事同样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也存在个体差异性特点。随着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发展、赛事密度与强度的逐渐增多、追求投入和产出的高效益,迫切需要建立专项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有针对性地解决运动员竞技能力薄弱环节,有效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三是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理论更加趋于系统化、体系化和可视化研究。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不会仅局限于拿实物结构代替竞技能力子能力来表达其结构的复杂性,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表达形式。竞技能力由体、技、战、智和心理等诸多子能力系统组成,各系统中又包含着大大小小的子系统,因此,诸多(子)能力系统(即系统化研究)是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理论形成的基础单元;体系化研究是建立在系统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按照客观的秩序和内部联系将特定范围内各个系统组合成整体的研究过程,是建立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理论的直接支撑点;可视化研究是依托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项目特征、人体生理解剖结构、技术动作等客观因素,加上直接或间接的数据参数,可以直观形象、三维或多维地显示特定项目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进而直接解决实践中训练瓶颈问题,有效提高运动员成材率和运动成绩,如张辉以拳击运动为载体,以网络科学为方法,在数据的基础上,对拳击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为认识竞技能力系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定量描述的方法[6]。

4 结语

竞技能力结构理论作为当前体育界的核心问题和热点内容,纵观我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研究发展历程,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初步完成了基本理论性的构建,但仍需要多学科、多视角、多方位、多维度的探索研究。将来,竞技能力结构理论必将朝着专项化、可视化、系统化、体系化等方面纵深发展,进一步推动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建构。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员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竞技精神
花与竞技少女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