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价值内涵、现状分析与实践理路

2021-11-21曲光华刘志刚何汇江

大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对象

曲光华,刘志刚,何汇江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451191)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确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战成效”。高校精准资助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精准资助即通过有效的工作方式精准确定资助对象,根据资助对象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差异化资助方案,精准满足资助对象的诉求,最大程度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新时代大学生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精准实施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成长为实施目的。

一、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价值内涵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彰显了高校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价值内涵。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完善精准资助育人”。

(一)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不仅是从物质入手,更重要的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1]。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全面推进学生资助精准化,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2]。高校资助政策的精准实施,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扶贫,更多在于以学生为本,发挥资助育人的精神激励功能,实现学生的成才成长。马克思把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归结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落脚点,“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4]。然而,“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穿住行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5]。只有当贫困学生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保障,才会去追求自由全面的发展。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作为教育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中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也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资助育人的全过程,将扶困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帮助受助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受助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既是资助育人的结果,又是资助育人实现效果的一个标尺。

(二)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

教育公平是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个起点。社会公平有其社会历史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认识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识和诉求也会不同”[6]。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7]。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可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更好地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权利,做到“应助尽助不漏助,无助不助不多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平等,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8]。在社会贫富差距依旧存在、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依旧失衡的现实背景下,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精准资助,有助于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教育权利的平等,“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平等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9]。

从社会阶层流动的角度而言,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会使社会阶层陷入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状态,致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向更高社会阶层流动的难度会更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罗尔斯提出“弱势补偿”理论,通过给予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源补偿,提供实质上的教育机会平等;通过调整教育内部资源不协调、不合理分配的现象,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不断成长成才,能够有机会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从而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和谐稳定的价值内涵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教育公平的落实关乎人才的培养、高校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精准实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能够确保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好地实现受教育权,有助于高校内涵式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维护校园稳定,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10]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动力和改革开放的创造力量,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在高校涌动交汇,大学生的价值诉求也逐渐趋于多元化,不稳定因素在高校集聚。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经济状况也存在着不同的差距,家庭经济状况困难的学生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学业、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自我认知方面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偏差。在外部诱因作用下,有严重心理和精神负担的贫困学生很有可能被煽动和利用,对高校的和谐和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资助政策的精准实施确保应助尽助有助于增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内心对学校制度的认同、校园文化的认同,增强感情上的归属感。充分发挥资助育人调和人际关系的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营造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充分调动贫困学生在高校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受助过程中由“被动”转向“主动”不断成才成长,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

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精准性效果现状分析

高校资助政策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多样的资助渠道,既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又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为了探析目前高校资助政策实施的精准程度,从政策实施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反馈三个维度设计了对象识别精准、资助过程精准、资助结果精准三个指标。精确识别资助对象是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前提,资助过程精准是学生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关键,资助结果精准是政策精准实施的最终目标。本研究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发放了调查问卷1000 份,回收了有效问卷976 份。

(一)资助对象识别的精准性

高校资助政策宣传途径的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更好地推动资助工作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主要通过班级例会或班级QQ 群、校园网、校园公示栏等途径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其中28.2%的调查对象通过班级例会或班级QQ 群了解学生资助政策;有36.5%的调查对象通过校园网了解学生资助政策;有27.2%的调查对象通过校园公示栏了解学生资助政策;还有一些调查对象通过新闻媒体、其他人谈论等途径了解相关信息,但所占比例比较低。这一调研结果反映了网络渠道是新时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学校在资助工作中的信息传达到位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对“你所在的学校,对资助工作中的信息传达是否到位?”这一问题,有56.3%的调查对象回答了“很到位,班级中所有同学都清楚”,所占比例最高;有39.6%的人回答了“一般,只知道重要的信息”;而回答“不到位,很多信息大家都不清楚”的调查对象占了4.1%。分析结果表明,学校对资助工作中的信息传达总体上覆盖了大部分同学,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到位的情况。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前提条件。调查对象对于“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注度,你认为如何?”这一问题,有49.9%的调查对象回答了“比较关心,有相应的措施为他们解决困难”,所占的比例最高;有41.3%的调查对象回答了“相当关注,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重点”;而回答“不太关注,工作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落实到位”的调查对象占了7.9%;回答“不关心”的调查对象只占了0.9%,表明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关注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认可。

(二)资助过程的精准性

政策实施过程符合政策的相关规定才能体现实施过程的精准性。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资助过程的精准性具体包括政策实施的程序符合性、政策实施的内容符合性两个方面。

第一,政策实施的程序符合性。虽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工作在程序上有些差异,但总体来说,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工作程序主要包括学生个人提出申请、班级以及年级评定、评审委员会审核以及学校复核、公示并形成决议、资助对象确定并发放资助金等程序步骤。

资助过程的精准性,可以用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加以测量。调查结果表明,25.7%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是学生家庭所在地开具的证明,其中24.3%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是学生申请书中对自身家庭情况的描述。其中有15.5%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是学生平时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另外,还有一些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是班委或者是辅导员与申请学生谈话,了解情况、生源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等其他标准,但所占比例比较低。调查显示,目前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过程中,主要是学生家庭所在地开具的证明与学生申请书中对自身家庭情况的描述两种途径。

要达到政策实施的程序符合性,离不开政策实施过程的公开、透明,调查对象对于所在学校的资助工作流程是否公开、透明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8.9%的调查对象认为其所在学校的资助工作流程很公开、透明,这一选择所占的比例最高;有32.0%的调查对象认为其所在学校的资助工作流程一般,大体上公开;有5.0%的调查对象认为其所在学校的资助工作流程基本不公开、透明;有4.1%的调查对象对其所在学校资助工作流程的公开透明程度表示“不关注”。

第二,政策实施的内容符合性。高校学生各种资助类型有相应的获得条件,分别与学生的不同状况相对应。资助类型与获得条件相对应也是政策实施过程精准性的体现。资助对象对学校在资助工作中的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主要在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校内奖助学金方面的工作落到了实处。其中有70.5%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在国家助学贷款方面落实了政策;有75.1%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在国家奖助学金方面落实了工作;还有一些调查对象认为学校在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学费减免、教育资助、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等其他方面也落实了政策。

关于学校开展资助育人活动的情况。学校是否开展资助育人(如诚信教育、受助学生先进典型宣传等)活动的调查结果如下:有62.7%的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都开展了资助育人(如诚信教育、受助学生先进典型宣传等)的活动;有29.5%的调查对象对其所在的学校是否开展资助育人的活动表示“不清楚”;而且还有7.8%的调查对象所在的学校没有开展资助育人的活动,这说明学校的资助育人活动在影响力上还有不足。

(三)资助结果的精准性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资助结果的精准性具体又包括政策实施结果的公平性、政策实施结果的满意度、政策实施结果的有效度三个方面。

第一,政策实施结果的公平性。国家奖助学金是主要的资助类型,由于资助金额较大,也是最需要体现公平之处。对于国家奖助学金评选是否公平的调查结果表明,有70.8%的调查对象对其所在学校的国家奖助学金评选都比较公平,所占比例最高;而有20.4%的调查对象对其所在的学校奖助学金评选是否公平表示“不清楚”;还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在的学校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不公平。

国家奖助学金评选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员对于评选过程的公平性起重要作用。调查对象对于“对国家奖助学金评选,你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人是?”这个问题,有52.3%的调查对象回答了“学生个人”,所占比例最高;有26.4%的调查对象回答了“辅导员或班主任”,其所占比重还是比较大的;回答“班级干部”的调查对象所占的比例为9.0%;而回答“其他”的调查对象就占了3.5%,表明对国家奖助学金评选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员主要有学生个人、辅导员或班主任。

第二,政策实施结果的满意度。满意度体现为高校学生事前对资助政策的期待与资助政策实际运行过程的主观评价。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结果的精准性与满意度密切相关。调查对象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有45.8%的调查对象对其所在学校的资助工作感到满意,所占比例最高;有28.7%的调查对象对其所在学校的资助工作感到比较满意,比例居中;有20.6%的调查对象对其所在学校的资助工作感到基本满意;有5.0%的调查对象对其所在学校资助工作表示不满意。

第三,政策实施结果的有效度。政策实施结果是否达到了政策的预期效果是评价政策实施结果的有效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关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1.6%的调查对象认为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有36.8%的调查对象认为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达到了预期效果;有11.6%的调查对象对于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预期效果达成情况表示不清楚。

三、完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实践理路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权益和资助育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正向效应。但在对象识别精准、资助过程精准、资助结果精准方面仍然存在着提升的空间。

第一,以价值导向为引领,整合线上和线下宣传资源,有效传递资助政策信息。资助政策的实施要强调“资助育人”的价值导向,资助工作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学生对资助政策和资助工作流程等信息获取渠道的畅通,对资助政策认知的不断深化,是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新生入学时,要以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的目标为宣传重点,精准宣传资助政策的符合条件,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积极申请,帮助其理解资助政策制定的背景,更好地行使受教育权,增强对资助政策的认同感。发放资助以后,要重点做好感恩和励志教育,注重资助典型的宣传,激励受助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综合实力,自由全面发展。毕业前夕,重点做好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宣传教育,引导受助学生学以致用,并回馈社会。在宣传形式上,要采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诸如微视频、直播等载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广泛传递宣传资助政策。

第二,以事实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精准覆盖资助对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状况可以真实通过学生的日常消费、生活习惯反映,同学之间的日常接触多,更能真实反馈受助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可以充分发扬基层民主评议,鼓励动员高校学生积极参与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提升他们对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认同感。2018年《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已明确提出,贫困学生不需要提交家庭所在地乡镇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诸如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使用的一卡通等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切实掌握学生的真实生活状况。建立贫困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制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贫困程度的量化指标,赋予不同指标合理的权重,将量化指标和权重公开化,建立科学的量化测评模型,增加量化评价的决策影响力,降低资助政策实施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精准覆盖资助对象。

第三,彰显制度正义,完善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制度保障。资助政策实施是否公开、公平、公正,由政策实施对象评定,高校学生对资助政策实施的满意度是资助政策彰显制度正义的重要指标。从制度正义角度看,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不应是平均资助,而应是在不断提升受助覆盖面的同时,对困难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资助,提升资助政策实施的透明度。科学设计发展型资助制度,将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相结合,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资助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资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彰显制度正义,确保资助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透明化,让高校学生切实感受到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公正性与有效性。

第四,以需求为导向,建立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动态长效反馈机制。资助政策精准实施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育人效果,精准资助只是一种手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存在着个体需求的差异。诸如,低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帮扶,还存在着顺利度过大学适应期的心理需求;高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着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以及得到丰富就业资源的需求。高校应当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需要,可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测评系统,将学生的学业表现、性格特点、需求目标等建立数据库,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和贫困等级,设计不同解决方案的资助包。实现以学生保障性需求资助为根本,以个性需求资助为突破的发展性精准化资助体系。同时,提供便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需求线上线下反馈渠道,根据受助学生需求的变化实施动态的调整,不断纠偏政策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丰富育人手段,不断开创新的工作局面,提升资助育人实效性,引导受助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资助对象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