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本翻译中的本土化身份构建原则
——以晋祠旅游文本为例
2021-11-21王鸣妹
王鸣妹
(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多数旅游文本翻译研究多以德国功能派翻译家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目的论为指导原则。认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译文应转向读者,以读者为目的实现同等功能的传递。比如他们通常把汉语旅游文本中引用的各种历史典故、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删减不译,理由是这些内容对于英美读者来说难以理解,删去才符合他们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旅游文本翻译要以英美读者为目的,从而达到旅游交际的目的。殊不知,汉语旅游文本中的历史典故、名人名言或古诗词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民族智慧,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尤其是古诗词,结构工整,音韵和谐,洗练畅达,意境高远,是中国文化的精粹,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如果在旅游文本翻译时能展现给外国读者,其实正是一个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使他们在自然和人文的熏陶之下,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旅游文本的这种翻译现状一方面说明目的论虽然给翻译理论研究领域带来了新鲜血液,但也暴露了其功利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着一种“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只注重接受、迎合西方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的构建。跨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交流,既要了解对方的民族起源,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也要注重构建本土化身份,展现本土文化的同时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也只有弘扬中国文化,这样才能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才是正迁移的、健康有益的跨文化交际。
二、本土化身份的内涵
(一)本土化概念
本土化(indigenization),是指转变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以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从而体现民族的特性或个性。本土化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民族语言、民族气质等特性的综合。旅游文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内容包含大量反映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因此作为有历史责任感的译者,要树立保护本土语言和文化的意识,站在文化战略的高度上看待翻译,发扬光大中华文化。要采取适当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使译文读者了解、感受并领略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
(二)晋祠旅游文本中的本土化文化因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二级博物馆。晋祠的旅游文本中体现出丰富的历史、人文、建筑、艺术、考古等方面的本土文化,翻译时若能把这些本土文化色彩适当表现出来,不但能向外国游客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同时也宣传了山西,对于加快山西文化与经济发展都非常有力。
三、旅游文本翻译中本土化身份构建的原则
(一)明确内涵的原则
晋祠旅游文本包含许多历史上的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历史典故,这些内容对外国读者或游客来说很难理解。因此,明确内涵就是最基本的原则。例如景点《鱼沼飞梁》:最早记载于《水经注》,现存实物为北宋所建,呈十字形。“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桥。桥面东西平坦,南北两面下折,视之如鸟之双翼。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CruciformAncient Bridge: Cruciform ancient bridge is one of the three national treasures in Jinci Memorial Temple which was built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and first recorded in a book calledShuijingzhu,a famous ancient geographical book written about more than 1000 rivers and their related historical legends in late Northern Wei dynasty(386~534).The bridge looks like a large bird going to fly with its flat deck from east to west and its folded-down deck from north to south.The fish pond under it is the second source of the Jin River.
文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和历史朝代宋代对外国读者很陌生,译文译出了宋代的具体时间段,也具体交代了《水经注》的性质、内容和年代,明确了内涵。游客游览的毕竟是距今约1000多年前的古代建筑,如果能对所看建筑的时间、起源有个大致了解,这样不但可以使游客置身于景点的氛围之中,减少距离感,也能了解中国的地理、历史等本土文化,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二)文化类比的原则
所谓“类比”就是把和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用英语文化中类似的东西表达出来,让外国读者用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对方的文化,既容易理解,也容易吸收,有利于本土化身份的构建。遵循文化类比的原则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景点《王琼祠》: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山西太原县人。明代进士,历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朝。历任工部、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该祠建于明嘉靖末年,内供王琼像。
WangQiong Memorial Temple:Wang Qiong(1459~1532)was born in Taiyuan,Shanxi province.He was a Minister of State in Ming dynasty who had served four emperors(Tudor Dynasty in England).This temple was built in Jiajing Emperor's reign in the Ming dynasty with the statue of Wang Qiong being worshiped in it.
文中“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朝大约在1464~1566年期间,正是英国的都铎王朝时期,即1485~1603年。用这个时间段替代前面提到的四朝,省去烦琐的解释说明,可译为Tudor Dynasty in England。另外,文中提到的尚书是指古代六部的最高长官,分掌政务,实际上类似于英国的国务大臣,因此可以译为Minister of State。文化类比的原则让游客用自己的文化去理解对方的文化,缩短了文化差异的距离,从而达到传播中国的本土文化的目的。
(三)通俗易懂的原则
晋祠园内有许多国宝级的彩塑、壁画、碑碣,因此文本描述涉及音乐、舞蹈、书法、雕刻等方面。由于游客来自不同的国度和地区,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很多游客只具有浅显的历史、文物、考古、文学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因此,翻译时应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则,对于特别专业的词汇或表述,应尽量译得简单直白,不要复杂绕圈。避免使用古体、已废词语或冷僻的、专业性很强的术语或行话。例如景点《钧天乐台》:清乾隆年间建,位于祠内北侧。前部为三面开敞的元宝箍头顶建筑,后部为单檐歇山顶,结构简练,雕绘精细,为祠内清代建筑代表作。
JuntianyueStage:Located in the north of the memorial temple,the stage was built during Qianlong's reign in the Qing dynasty(1644~1912)which was a magnum opus in architecture of Qing Dynasty with its simple structure and elaborate carvings and painting.
文中“前部为三面开敞的元宝箍头顶建筑,后部为单檐歇山顶”是建筑方面的专业术语,翻译时就不必强求全部翻译,否则用了很多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和行话,读者读的一头雾水,也失去了旅游参观的乐趣。
(四)文化审美的原则
晋祠旅游文本常常引用古诗词、对联等来烘托气氛,增加文采,或者引用名人名言和各种历史考证来强调景点的历史地位或证明自己观点的可靠性。译者应以这些本土文化为自豪,坚持文化审美原则,把那些美好的,令人敬仰的中国特色文化继承和保留下来,并把它推向世界,发扬光大。例如景点《松水亭》:位于苗裔堂东,八角莲池西,名出于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面宽阔,轩豁呈露,北绕善利泉,南荫长寿松,夏日坐于亭中,听泉观莲,如临仙境。
SongshuiPavilion:Songshui pavilion is named after the verse“Bright moon cast its light on the pine woods(means Song)while clear creeks(means Shui)flow above the stones”written by the famous poet Wang Wei in Tang Dynasty(618~907).Located to the east of Miaoyi Hall and west of eight-angle lotus pond with a Shanli spring surrounded to the north and ancient pine trees to the south,the pavilion is built wide and open on all sides,providing visitors with beautiful scenery.In summer,being seated in the pavilion to hear the sound of spring and enjoy the beauty of lotus is like being in fairyland.
“松水亭”若只是音译为Songshui Pavilion,读者根本感受不到名字蕴含的美感,若遵循文化审美的原则,把王维优美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出来,再结合后面的描述,则不但能说明名称的由来,也能让英美读者从中体会坐在松水亭欣赏美景的感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适度表达的原则
旅游文本有时涉及的文化内容较为复杂,若一一表达,内容过多,反而会喧宾夺主,影响游客的阅读感受。但若完全删除不译又不利于本土文化身份的构建,这时,我们就可以遵循适度表达的原则,注意文化输入的量和度,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重构本土化身份。例如景点《唐叔虞祠大殿》:西周晋国宗祠。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建,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殿内主供西周时期唐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子,周成王胞弟,因其封地为唐国,而古代兄弟排行又有伯、仲、叔、季之称,因此称其为唐叔虞,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而来。
HallofTangShuyuMemorialTemple:This is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State of Jin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1046-771 B.C.).The exact date of its construction is unknown.The hall as we see it today,with a typical style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Yuan dynasty(1271~1368),is the result of reestablishment in 1267.Ji Yu,first ancestor of the State of Tang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1046-771 B.C.)was commemorated here.After his death,Shuyu's son renamed the state as Jin,which explains why Shanxi is called Jin for short.
文中“唐叔虞,姓姬名虞,周武王子,周成王胞弟,因其封地为唐国,而古代兄弟排行又有伯、仲、叔、季之称,因此称其为唐叔虞”这段唐叔虞名称的由来,一是和大殿的介绍关系不大,二是因为涉及周朝的历史、人物、封地政策以及兄弟排行等人文知识,和西方差异太大,若一一解释,过于复杂烦琐,其结果可能是游客不但不能理解,反而产生畏难或厌烦情绪,这样不利于本土化身份的构建。适时、适当、适量地传播本土文化才是本土化身份构建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四、结语
旅游文本内容涉及我国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以及数不清的文明古迹,还有独具特色的风俗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特征,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认识这些本土文化的精髓,并主动积极地把它们通过自己的译文介绍给外国读者,让那些令人敬仰的、在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研究和发展价值的思想和内容发扬光大。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让世界了解和尊重中国的本土文化。其次,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国的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似的观光,不再只是拍照留影做个纪念,他们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欣赏当地的景观,体验独特的地域文化,因此旅游文本翻译应顺应读者和游客的需要,尽量呈现当地文化的独特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也符合全球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本土化身份构建的基本途径。最后,从跨文化的视角进行旅游文本中本土身份的构建,一定要遵循基本原则,运用灵活的策略,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社会层面的不同需求,采用合理的翻译方法,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构建有效的本土化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