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探究
2021-11-21李晓丽
李晓丽
(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401520)
一、引言
近年来,党中央多次提及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推进,以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此,高校在公共英语教学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积极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增强学科协同育人功能。然而,从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实际来看,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思政教学模式单一、英语教学育人成效微弱。因此,高校必须积极推进英语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英语教学手段,丰富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推进二者的融合发展。
二、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增强公共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
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传授,更是不同文化形态之间互动交流的一种途径。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只是对语法、句子、单词等语言知识的熟练掌握,更需要将语言本身和其背后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进行融会贯通,只有这样自身的语言水平才会得到真正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矛盾成为英语教学面临的难题。大学生由于思维体系和思想认知尚未成熟,容易陷入西方民主主义的盲目崇拜,开始质疑甚至否定本民族文化。随着思政教育的融入,公共英语教学可以通过核心价值观引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熏陶,逐步扭转大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和深厚内涵;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导学生用辩证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发挥公共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有利于推动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变革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长期渗透下,高校英语教学虽然没有初高中时期繁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但是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理论式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唯分数论”的思想根深蒂固;同时在就业市场和国内英语水平衡量标准的影响下,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将英语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等级证书上,导致学生虽然拥有很高的英语分数,但是自身的口语、听力等语言应用能力不足。为此,高校公共英语教学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不仅要加强实践应用型教学的比重,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应变能力、道德理念等,从而适应目前全球化时代国际化英语人才的新需求,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英语人才。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分析时事热点、政治新闻等,使他们学会将思想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实现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
三、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较少
当前,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必须依托于英语教材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深化,才能使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真正衔接起来,从而逐步增强思政教育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从各大高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来看,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西方的英文文献,比如英文著作、新闻报道等,类型包含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这种设计模式的初衷是为了保证英语教学的纯正化,使得学生能够接受正统标准的英语教育,但是由于语言学习与文化渗透的相伴相生,学生在西方世界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潜移默化间产生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扭曲了自身的核心价值观,以个人利益至上、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观念。另一方面,教材中缺乏传统文化的元素也使得学生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巨大能量和深刻内涵,教师可利用和借鉴的思政教学元素较少,影响了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二)英语教师的思政素养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大学公共英语课与思政教育作为两门相互独立、并行不悖的学科,其在课堂教学和理论讲解上各有侧重点。英语教学侧重于加强英语知识的培养以及语言文化的适当传播,思政教育则围绕教材实际和教学目标开展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虽然“课程思政理念”提出后,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交叉教学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在教学实际中,公共英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尚未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潜意识里始终认为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等的培育是思政教育的任务。与此同时,英语教师由于长期的英语学习,受到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认知理念等的影响较深,其对西方文化的认同度也更高,在日常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上开始逐渐西化,从而导致他们自身的政治素养不足,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从下手。
(三)思政教育模式过于单一传统
虽然部分院校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开始逐渐尝试将思政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的经验、对思政教育认知不清晰,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采用单一传统的理论讲解模式,将晦涩的思政理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缺乏适当的转化与解读,无法将思政理论与英语教学内涵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主流价值观引领,反而使他们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严重削弱了思政教育与英语协同育人的功能。另外,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程度较低。有些英语教师虽然主动将思政理念渗透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但只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思想引导,或者引用一些思政理论中的思想观念等,无法利用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因此,高校必须尽快转变目前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科学的融合方式,实现二者的深度结合。
四、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路径
(一)丰富更新英语教学内容
一方面,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融合的重要性,逐步开展英语教材的内容更新和版本更换。比如,可以引进相关的专家学者重新编写英语教材,结合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兼顾英语教学的理论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念等优质思政元素纳入英语教材中,丰富英语教材的课程体系,为英语教师推进思政教育渗透融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组织英语教师成立专门的学术研究小组,针对思政教育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探讨二者融合的恰当方式。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引入教学过程中,比如学习“love”这一主题的课程时,可以列举一些传统文化中有关爱的成语、名句、理论等,使学生既能拓宽英语知识面,又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结合英语教材中哲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深入了解英文文章背后的人文内涵,从而提升其文化感知力和领悟力。
(二)加强英语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
英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践行者和重要主体,其思政素养、德育能力与课程思政成效直接相关。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养以推动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首先,转变自身传统片面的教学观念,重视思政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动学习思政教育理论,建立系统化的思政理论体系,深入研究重要的思想理论,比如: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将其与英语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辩证思考,并且学会将时政热点、国家大事与思政理论联系起来,强化自身的政治素养,坚定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其次,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了解,经过系统性梳理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挖掘出其中先进的思想道德观念,将其融入英语教学实际中,使学生能够在英语语境中重新认识与理解中华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三)推动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融合程度逐渐提高,很多学科都开始引进网络教学平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理解。第一,在充分挖掘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内在契合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线上渠道开展教学,比如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元化的教学元素为学生构建起直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使他们能够对知识有更加直观清晰的理解,突破传统的理论式教学。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开展互动式英语课堂,通过案例引入使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共同探讨时事热点等,比如让学生利用英语从全球角度发表自身对新冠疫情的看法与观点,引导他们建立国际化视野,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
五、结语
总之,高校公共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完成的。高校应该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积极推进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同时,英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进行融会贯通,实现二者的深度结合。